孫亞夫:兩岸同胞應當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

孙亚夫:两岸同胞应当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在中華文化兩岸交流長沙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他表示,臺灣文化無論在根源、內涵、特徵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屬於中華文化。在臺灣,在兩岸關係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個文化問題,也是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行徑的鬥爭,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任務。

孫亞夫說,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意。兩岸同胞應當通過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孙亚夫:两岸同胞应当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

以下是孫亞夫演講全文:

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臺灣人民屬於中華民族,受中華文化哺育。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柢固、枝繁葉茂,臺灣文化是在中華文化這個母體上發展起來的。由於臺灣歷史上曾遭受西班牙、荷蘭殖民者入侵,曾被日本霸佔50年,二戰後受美國文化影響相當大,臺灣文化中有外來文化的因素,但是,臺灣文化無論在根源、內涵、特徵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屬於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浸潤在臺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一直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從最主要的文化基因來說:語言文字方面,講的是“國語”(即普通話),還講閩南話、客家話等漢族方言,寫的是漢字,而且還是繁體字。倫理道德方面,用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規範思想和言行,到處可見儒家思想的深厚影響。宗教信仰方面,佛教、道教傳承於大陸,擁有最廣泛的信眾;民間奉祀的神祇諸如媽祖、保生大帝等傳自福建、廣東。風俗習慣方面,祭祀祖先、節慶婚喪、日常俚俗、飲食習慣也主要從福建、廣東傳入。如擴及至文化表現的各個方面,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這說明,臺灣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在這根上開枝散葉,並且形成自己的特色,構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這是在兩岸關係中十分重要的觀念,特別是兩岸文化關係中的基礎性觀念。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化的內在靈魂又是人的基本價值、基本行為判斷,最大特質是以無形的觀念影響有形的存在,回答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們是誰”,即認同的問題。人們用祖先、語言、歷史、價值來界定自己、標示自己的文化歸屬,即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又帶動或推動民族認同以至國家認同。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精神紐帶。這也是兩岸關係中十分重要的觀念,特別是兩岸文化關係中的基礎性觀念。

無論自覺或不自覺,實際上兩岸同胞都在傳承中華文化。在兩岸文化關係中,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實際上就是在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無論從客觀實際還是從主觀努力來說,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一直是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主線。

1987年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結束後,兩岸人民往來和民間性經濟文化交往隨之興起。此後20年間,兩岸關係歷經風雨、數度陷於緊張動盪,但由於兩岸同胞天然的文化和民族紐帶及對經濟文化交往的需求,兩岸人民往來和民間性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總體上發展起來。其中,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領域拓寬、內容增多、影響擴大。2008年5月兩岸關係由緊張動盪轉向和平發展後的8年期間,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很大進展。每年舉辦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達2千多項,參與人數超過1萬多人次。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物,廣播、電影、電視,出版、印刷、音像製作,少數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及其門類都開展了交流。兩岸文化界團體和人士交往密切,訪問、研討、講學、巡演,合辦展覽會、圖書交易會,合拍電影、電視節目,幾乎所有的交流合作方式都運用了。臺灣民眾積極來大陸參加公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炎帝等大典活動。媽祖、關帝等民間信仰交流活動熱絡,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活躍。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也開展起來。總的說,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領域更為寬闊,方式更為多樣,內涵更為豐富,質量更為提高,影響更為廣泛。2016年民進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合作繼續開展,依然產生積極影響。長期以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對豐富兩岸同胞文化生活、增進兩岸同胞彼此理解和相互感情、增強兩岸同胞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維護一箇中國原則,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並非沒有遇到阻礙。這個阻礙來自“臺獨”分裂勢力。正是因為文化對於認同的巨大作用,因為中華文化對於維護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巨大作用,“臺獨”勢力力圖磨滅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割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構建所謂“臺灣主體意識”“臺灣國家認同”,培植“臺獨”的政治、文化、社會基礎。他們很早就動手了。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到2008年,即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他們利用手中掌權的條件,在臺灣極力推動“去中國化”和“臺獨史觀”“臺獨文化”教育,對臺灣社會意識尤其是年輕世代的思想造成了既深且遠、十分惡劣的影響,扭曲了相當多臺灣民眾的政治身份認同、國家認同。臺灣有一些人為了達到“臺獨”的目的,本末倒置地聲稱“不是中華文化包含臺灣文化,而是臺灣文化包含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照他們的說法,彷彿真有一個無根無源、憑空產生的“臺灣文化”。這真是不顧事實、信口雌黃的無恥讕言。如今,民進黨及其當局夥同各種“臺獨”勢力又在如法炮製,產生了新的嚴重危害。

所以,在臺灣,在兩岸關係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個文化問題,也是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行徑的鬥爭,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任務。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化興,則中國興;中華文化強,則中華民族強。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興盛。因此,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意。兩岸同胞應當通過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從中國近代衰落以至要亡國滅種中重新興盛起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使中國重新成為世界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是中國近代170多年以來全體中華兒女最大的夙願和最大的使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征程,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新時代中國大發展、中華民族大發展,已經完全可以預期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呼籲,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他說:“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他還說:“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加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

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在文化方面就要共同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對此,談幾點建議:

第一,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應該是最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中華民族在5000年綿延不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母體,是中華文明延續傳承的“基因密碼”。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強大的向心力。只要對中華文化抱持熱烈的愛和堅定的信心,就會去傳承她,弘揚她。

第二,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要堅持不解地開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已經取得長足進展、獲得寶貴成果,也打下了自身發展的良好基礎,完全可以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日精日進。在開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中,要堅持以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為主線,增強兩岸同胞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同時應該彙集兩岸同胞的聰明才智,進行富於時代精神的創造,創作出新的文化精品,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新的精神財富。

第三,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要堅決反對“臺獨”。要批駁各種“臺獨”言行,在文化、教育領域更要著力批駁“臺獨”勢力推動“去中國化”和“臺獨史觀”“臺獨文化”,以撥亂反正,以正視聽。在臺灣文化、教育等領域,要敢於宣傳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意識和中國意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文化基礎。

總之,進行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必然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寶貴貢獻。衷心祝願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發展,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孙亚夫:两岸同胞应当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審閱/康衡

來源/中評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