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FinTech,就是科技金融,大概是这几年里面最热门的一个词了。很多人觉得这不是华尔街大佬管的事,科学院院士说的话题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告诉你,这跟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真的是息息相关。因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在改变,它会对我们的职业选择,对整个社会形态发生重大的改变。

一、科技金融到底是什么?

1. FinTech=Fin X Tech

科技金融FinTech,当然也有人叫它TechFin,是指什么呢?其实,你只要记住:

FinTech=Fin X Tech

为什么用X(乘)呢?因为是技术和金融,产生了一个化学反应,这是一个相乘的效应,而不是简单相加。

你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Fin X Tech。

第一个维度:传统的金融企业用技术进行改造。比如说现在的平安集团、工商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传统的金融集团用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对自己的服务进行升级和改造。

第二个维度:从技术到金融。比如你很熟悉的蚂蚁小贷、京东金融、微信理财通,这些原来的技术公司,由于具有强大的触达能力,在触达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数据,继而开始为自己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这两个维度,就构成了科技金融,所以它是发生了一个“X”的效应。

2. FinTech的三个内容

FinTech目前有三个方向是重点突破方向,第一个是移动支付,像微信支付、支付宝、阿里,还有苹果支付。

第二个我把它叫做“智能合约”,蚂蚁小贷、京东白条,花呗、P2P这些都是属于智能合约的范畴。

第三个,特别高大上,叫做“区块链”。

移动支付、智能合约以及区块链,就构成了我们目前FinTech行业的三大模块,更深层次地说,这三大模块其实对应着三个关键词:即时触达、活数据和信用重构,这三个词可以串成一条线,结合成了FinTech,会对我们的生活进行非常大的改造。

二、即时触达——移动支付革命

我们先来说移动支付。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移动支付没什么了不起,我天天在手机上用,不就是扫二维码,原来的现金变成信用卡,信用卡又变成现在的移动支付嘛?

其实远不是这样,甚至很多科技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意义多么重大的事——移动支付是一个特别被低估的金融创新。

你先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形态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改变的?2011年或者准确地说是2013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滴滴、美团、饿了么、易到,包括你现在正在使用的得到,都是那以后逐渐兴起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什么——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这些新的业态,这些所谓的独角兽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那为什么只有移动支付出现以后才会有这样的业态的改变呢?这就是我跟你要讲的——即时触达。

1.数据时代的“端口”

你想过没有,其实绝大部分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都是通过“交易”来链接完成的,像你和公司之间,甚至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之间都要通过交易。

而交易一定就要有支付行为,所以支付行为其实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网络的“端口”。

有句话,叫“想要富,先修路”。现金就像原来大家都住在大农村里,路都是泥泞的小路,互相也不通;信用卡就等于铺上了柏油路。移动支付呢?就是通了高速公路。当有了高速公路以后,人可以进城了,到处四通八达了,整个社会的网络结构变得更大了。移动支付也是这样的,它把人和人、人和机构的距离无限地拉近了。

原来是现金支付,导致这个“端口”是离散的,然后慢慢地过渡到信用卡,现在过渡到移动支付。可以说支付其实是整个社会关系、整个社会网络的基础设施,从现金到信用卡,再到移动支付,是基础设施的升级。

不仅如此,有了移动支付这么一个触达手段之后,你才会发现人的数据会不断地累积。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数字化时代,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数据源——你所有交易行为的背后,都是你这个人的偏好、行为逻辑。有了移动支付以后,它就像一个端口,通过这个端口把这些数据不断累积。

所以你会发现,在有移动支付之前,整个使用数据的这些业态是起不来的,因为没有数据累积。

所以我说移动支付用即时触达的方法,形成了我们人类从一个时代走向下一个数据时代的“端口”。

为什么我对中国整个后面的业态抱有特别大的信心?也是基于这个理由,因为中国虽然不是移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地方,但是移动支付的铺开特别快,所以说这个基础设施打得非常好。

2.“网络”概念的推进

除了这一点以外,其实移动支付把人还往前推进了一步。

大家都知道,现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线下打得很厉害,到处去抢扫码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可能以为它们这是抢移动支付市场,不,实质上,它们是在争夺从物理世界到线上世界的控制权。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去想一下,你扫一下码,通过这个行为,你的物理世界和线上世界就合二为一了。

比如说你家里买了一个体重秤,买了一个台灯,你扫码以后,你的用电量等一切行为都在线上了。商家会得到什么信息呢?比如说通过知道这个小区的人的体重,会知道这个地方的人的健康状况,通过用电量可以知道财富状况……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对于精准商业来讲,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你发现了吗?通过移动支付这一个端口,网络从原来纯粹的线上概念,已经开始把离线和在线结合起来了。换句话说,从移动支付开始的这场革命,把我们人类社会的网络结构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种推进,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移动支付的重要性是远远被低估了,而且从线下到线上的这一个过程还正在持续地进行中。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首先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有这种从离线走向在线的意识,缺乏这个意识的企业很可能会被淘汰。因为这是一个趋势。

另外,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如果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里,发现这个行业还是纯物理世界的、纯线下的,我觉得基本上这应该是一个向下的趋势了。这就像在工业革命时期,当时汽车出现了,虽然技术还不成熟。

但如果你在全世界最豪华、最大的马车工厂当高管,还毫无危机意识,觉得自己很爽。这就非常不应该了。

三、智能合约与普惠金融——基于活数据的金融

现在你明白了,有了移动支付以后,我们所有的人才成了数据端,甚至所有的物体才成了数据端,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吸取数据。也正是这样,才有了真正的大数据,而且是真正的活数据,才有了现在大家在谈的数据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1. 活数据与普惠金融

这里面有两个词,给你解释一下。一个叫“大数据”,另一个叫“活数据”。

什么叫大数据呢?比如说原子对撞机撞出来的数据,大概全世界的计算机都算不完,这是大,但是对你没有什么用。

什么叫活数据呢?就是可以“实时更新,形成闭环,支持决策”的数据。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谷歌地图,你每一次点击,它都会反馈到这个产品本身。然后这个产品本身就使得你的这个点击行为形成这个产品的数据,等于在一个闭环上,反馈到这个数据里面,然后这个数据又能够支持你的决策,你的决策又会变成数据返回回去。

活数据这个概念不管在哪个行业都特别火,因为大家都想用活数据来改造自己的行业,使它能够服务更多人,应用在金融行业里,就是全世界都在讲的普惠金融。

什么叫普惠金融?这跟金融的天然缺陷有关。我在第一课里面就讲过,金融的“初心”应该是帮助人类去克服未来不确定性的。

克服未来不确定性的这个过程中,要服务不同的人,一定会有成本,也有风险。金融作为一个行业,也要赚钱,所以它必然要有一个成本收益的考量,你也一定有一个风险控制的考量。这就使得目前的金融只能够服务部分人群——相对比较富裕的人群,和相对比较有能力的企业。

我们都知道,过去这一个世纪里面,资本回报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这意味着什么呢?能够获得金融服务,能够运用好金融工具的人,就一定能够富者越富。这就是马太效应。

这是金融的内在缺陷,也叫金融的“二八法则”。在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所有金融企业都想克服这个事情,所以大家都在提普惠金融。

但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冒然推广普惠金融,结果就是我曾经和你见过的美国次贷危机。当时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让那些支付能力稍稍差一点的人,也能够使用金融工具买房,给他们发放房贷,最后就变成了次级贷款的灾难。

现在有了技术,有了活数据,就可以改变这一点了。

我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很多同学可能都用蚂蚁小贷、京东白条这种产品,这就是一种普惠金融。那为什么这种产品就能做?因为它的背后是活数据支持的。

比如蚂蚁小贷里面有一个产品,是针对淘宝店家的贷款。店家只要递交申请,几分钟就能审核完毕,精准对你服务。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它积累了很多你的数据,而且都是活的大数据。比如店家在上面做了多长时间,你的信用度是多少,甚至你的淘宝旺旺的即时反应的能力,即时反应的速度是多少……它通过一整套算法,准确对你进行画像,对你进行精准的服务。

所以活数据支持的是数据智能,数据智能就支持着风险控制方式的改变,把金融服务做到按需分配。这才会从金融走向普惠金融。

2.传统企业面临“降维打击”

我的学生曾经问过我:老师,我到底应该选择传统金融行业,还是FinTech?因为现在很多传统行业还很好,要怎么选择呢?

其实这个决策很简单,我给你举个例子。浙江有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微银行,叫做泰隆银行。它也是一个地方性的银行,专门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

我们都知道,做小微金融服务,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它的风险控制得特别好。怎么做到的呢?它派一个个信贷员去当地的小商铺蹲点,人工计算你今天的客流量有多少,这一个月的客流量有多少,甚至货架排列是什么样的,所以它也是做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做得特别好。

但是你想,它也就是在那个地方,再往后扩张就很难了。为什么?因为成本太高,全是人工成本。好了,你把这个模式再和京东白条、蚂蚁小贷来对比,你就会发现,如果这些店铺现在通过扫二维码都进入线上了,是不是这种FinTech的企业对它们提供的服务就完完全全能够做到活数据支持下的智能金融服务?

蚂蚁小贷这样的FinTech企业和这种传统的小微银行企业的贷款模式相比,完全是一种“降维打击”。

3.另类融资的困境:P2P与众筹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到,像众筹、P2P也属于智能金融,现在也有活数据支撑了,是不是它们的春天也来了?

理论上是对的,众筹和P2P属于另类融资方法。但我要提醒你,中国的P2P不是真的P2P,大家千万要记住这一点。

真正的P2P是一个点对点的融资服务,平台方是不能够收取任何资金的,只能做信息中介服务。

而中国的P2P,基本上都是把你的钱收进去,平台说它来替你投。这就是“非法集资”。

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不是正常意义上的P2P,所以我在课程里也一直讲在中国不要踩P2P的雷。

那如果在美国,P2P和众筹的方式可不可行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目前也不能完成。

因为这种智能合约的模式底下,一定要有活数据、大数据在支持。除非像Facebook、谷歌这样的大互联网平台,否则很难形成大数据、活数据。没办法积累数据,无法形成数据智能,所以智能合约就只能是“愚蠢合约”,上当受骗。

众筹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你要通过一个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话,就要有一个信用的主体在这儿。那我凭什么相信这个信用主体呢?你看,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在信用主体的信用累积方法上,这个问题还没有能够被解决。

所以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死胡同”,前方还有“曙光”吗?

有,就是——区块链。

四、区块链与信用重构——未来新世界

信用主体的问题是有药可救的,这也就是大家纷纷要投入研究的领域——区块链。

1.分布式的共识机制

区块链没有那么复杂,一句话来说,它是一个关于跨越了时间的“共识机制”。

举个例子。老师来做直播这个事情怎么保证其“可信度”?也就是如何在直播可信这个事上达成共识呢——产生文件,不仅仅在我这里,每个人的服务器上都产生文件。而且文件前后有顺序,非常方便检索。几万人的信息同步记录存储,按照时间顺序,如果有人要改某个信息,就要把你们服务器上的文件全部改掉,只要有一个没有改掉,就无效,也就是你们听说的“不可篡改”。

这个事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因为假设有了这么一个区块链的技术和机制,我们就可以查证验证,信任就这么产生了。参与到这个网络中的人越多,这个账本越大,这个“共识”越可靠。

我们想一下,原来的信用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说一家企业发行股票,我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好不好,但是一个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很牛,有它做保荐人,我就相信了。摩根的信用怎么来的呢?从19世纪老摩根开始累积。

是的,信用是累积的,与时间成正比。我们说金融行业是做信用的行业,金融行业里只有老字号,就是因为信用是积累的,它一直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而且一定是中心化的,绝不可能分散。

而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不需要时间累积,也不需要一个中枢机构来背书,信任乃至信用就这么产生了。我们创造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创造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信用构筑机制。

有了区块链,众筹、P2P似乎变得可行,可以解决信用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投行、银行、交易所都感到特别紧张的原因——金融行业一直吃“资深”和”“中心化”的饭,一个跨时间的、分布式的信用机制出现,这对整个金融行业来讲不是改造,是彻彻底底的颠覆。

2.算力和算法:目前的难点并没有解决

你可能会说:老师,现在有人劝我去搞区块链创业,我是不是该赶紧加入?我的回答是,不靠谱,为什么?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停留在一个思想革命或者说理论研发的阶段,还不能够落地。

比如刚才提到的直播可信度这件事,需要不断地存储文件,不断地验证这个过程,你想,要多大的存储空间,多大的算力,多复杂的算法才能支撑?这还只是小事。

如果是千万个人在这一个链上开始进行区块链的操作的话,对算力、存储、算法的要求,这个难度和复杂度不是一点点。

所以说,现在我们的技术还没有突破这一点。很多项目都是在一个实验性的阶段。

3.对各界的冲击

但是我又要提醒你,现在技术迭代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金融行业,它带来的是整个信用的构造。而人类社会的整个复杂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形成,就是一个信用网络的构成。

所以说,如果这个技术的迭代足够快,我们有足够的算力,足够好的算法来支持这个技术,我们的社会将会发生颠覆式的变化。

比如说一个百年名校的文凭,还有那么重要吗?得到大学在时间累积上是显然输给百年名校的。但是现在有一个横截面上的共识机制,如果这个网络铺开得足够大,参与的人足够多,这个技术足够成熟,你能够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共识机制,就会产生足够的信用,甚至可以和一个百年名校相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最聪明的大脑都在想办法,都在往这个行业里面涌,计算机、金融的专家,甚至政治家、企业家、经济学家都对这个技术抱有很高的期望。

虽然这还都是我们的预想,区块链也还处于一个思想上的革命的阶段,但是我可以说,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它落地。所以你现在就得预先为它做好准备,尤其是做企业的人,谁布局早,谁就更有胜算。另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果未来一点区块链技术都不懂的话,说真心话,这个时代抛弃你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

当然了,区块链、智能合约、移动支付这些内容都不是我们今天一场直播能够给你带来的,所以在最后一模块的五周课程里,我会给你把科技金融的内容用成体系的、比较完整的逻辑串起来再讲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