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的本質需求

我們生產信息,絕大多數時候是為了和別人交換信息,如果不交換信息,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人類是群居動物,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脫離群體單獨存在,尤其是精神上。消除孤獨感是所有人一生揮之不去的、永遠的需求,所以“Community”這種關係網絡的形態始終存在我們的社會當中。

所謂孤獨,通俗地說就是“寂寞”和“無聊”:

“當個人離開群體過久後,人性就會以一種手段懲罰個人。這種手段叫寂寞。”

“無聊是一種注意力傾注的對象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時的心理體驗。”

由此可見,遠離人群不行,進入人群、但是人群的價值觀/愛好/特徵/文化和自己不一致也不行,所以人們需要建立一個一個的社圈,用來聚集“和自己相同的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找到存在感。

“主題”是手段、“群聚”是結果、“存在感”是目的。

曾經有人問我:在PC互聯網整體流量下降了1/3(CNZZ統計數據)的2013年,豆瓣小組竟然還能保持增長,最本質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我的看法是:互聯網飛速發展了十幾年,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可奇怪的是人們反而越發的感到孤獨。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絡都在不斷催促人們儘快將自己的朋友關係複製到網絡上來,卻很少有人關注應當如何讓人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社群的本質需求

《別怕陌生人,這個時代的社交焦慮》

“在中國,社交焦慮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心理問題。一個保守估算的數字是,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遭遇社交障礙的困擾。在這個強調彰顯個性、表達自己的社會里,崇尚訥言敏行的中國人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社交危機……”

—— 別怕陌生人,這個時代的社交焦慮《中國新聞週刊》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社群的環境中恰恰可以讓人們擺脫一對一社交時的心理壓力,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氛圍中與他人交流,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和壓抑。

而這,或許是社群產品生生不息(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的本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廣義來說社群需求的潛在人群是所有人,但由於社群產品需要人們付出較多的時間、以及交流情感和觀點等方面的天然特性,導致了大多數情況下,那些正處於塑造三觀重要時期、個人休閒時間較多、尚未形成自己穩定關係圈的青少年以及獨孤感強烈的老年人,對社群產品的需求會比工作生活都很穩定、私人時間較少的中青年更加強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