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脈值多少錢?

人與人之間,能過事兒的叫人脈,不能過事兒的只能叫認識。

關於人脈這個話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體而言,人脈圈子就好比耍太極,內功深厚的人方能發揮其威力,如果沒有內功,任憑你招式再花哨,最終也不過是一場自嗨的表演。

可是,話雖這麼說,但你我生而為人,總歸還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因此自然與人際往來脫不了干係。

正如很多人說的那樣,人脈即財脈,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

可倘若你冷靜地想想,即便是你親生父母,也不可能無緣無故不停地給你錢花,更何況是那些狹路相逢的陌生人。

既然如此,那麼人脈的真正作用又是什麼呢?

你的人脈值多少錢?

01

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本質是由他所處的信息層決定的。

用斯坦福大學教授Granovetter的話說,那些強者的人脈邏輯,不在於他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從多少不同圈子中獲得有效信息。

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那些強者之所以擁有豐富的資源,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節點。

比如曾經有一則關於李嘉誠司機的小故事:

李嘉誠的司機給他開車30多年,準備離職退休。

老闆李嘉誠看他兢兢業業幹了這麼多年,為了表示感激並讓他能安度晚年,叫秘書拿了200萬的支票給他。

沒想到,司機竟委婉拒絕:“謝謝老闆,不用了,我一兩千萬還是拿得出來的。”

李嘉誠很詫異,問:“你每個月也就五六千收入,怎麼能存下這麼多錢?”

司機笑了笑,回答說:“我在開車的時候,您在後面打電話時說買哪個地方的地皮,我也會跟著買一點;您說要買哪支股票的時候,我也會去買一點股票,所以現在賺了一兩千萬資產。”

你的人脈值多少錢?

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但卻揭示了一個真實的道理:

很多時候,人脈的真正作用,並不是讓你直接得到金錢的幫助,而是讓你能獲取一種上升通道中的稀缺信息。

這種信息上的互補,往往不是來自於你身邊最熟悉的人,而是那些若近若遠的“弱關係”。

比如生你養你的父母、朝夕相處的愛人、成天黏在一起的哥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這些人雖然是離你最近的“人脈”,但看到的問題、掌握的信息卻與你並無太大差別。

反之,你的“貴人”更可能出現在與你不同的圈子裡,在只有一面之緣、點頭之交的陌生人當中,甚至是從未謀面的熟悉人之中。

你的人脈值多少錢?

02

在很多人看來,人脈是精心鑽營來的。這一點,我持反對意見。

不信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多數成功者的人脈,是先從“價值共識”開始的。

俗話說,英雄所見略同,比如很多牛人的親密關係,都是從一次“機緣巧合”地邂逅而成為“死黨”的。

在這其中,“利益交換”的本質並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

好比15歲的沈南鵬和17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是在1982年的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

這兩個懵懂少年哪會意識到17年後,二人能攜手創造出一箇中國互聯網的產業奇蹟——攜程網。

你的人脈值多少錢?

由此可見,很多人談及人脈的利益互換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大前提,就是對人際關係的價值共識。

要知道,缺少了價值共識的利益索取,就好比無本之木,即便巴菲特是你的好友,他推薦你一支賺錢的股票你依然不會買。

所以,結交人脈的邏輯,首要前提並不應該是別人比你強多少,而應該是基於一種多元化的價值共識。

03

人脈,是特定人群之間的暗號,潛臺詞是:“我只跟聽得懂我話的人玩。”

很多人在尋求人脈時,經常會抱怨,那些層次高的人好像“不平易近人”、“有距離感”、“有些強勢”......

事實上,這種想法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不同層次人之間的關係,最大的成本不是財富,而是溝通成本。

比如,同樣一條信息,聰明的人秒懂,有些人需要理解好半天;

又如,兩個不同層次的人之間交流,想問題的層面不同,溝通成本太高;

再如,有的人找別人幫忙,感覺對方唾手可得,但其實遠沒想象的簡單......

換句話說,凡是那些你生命中的貴人,都不是靠索求換來的,而是對方知道,你和他擁有同一種價值共識,你們是在用同一種語義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