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畢盟:一段關於探索自我的故事——從中關村59號到Palo Alto

基本條件

專業:商學院工商管理-英文實驗班14級

雙學位:高禮研究院金融科技雙學位

畢業去向:Stanford MAIP(M.A. in International Policy,大陸唯一應屆生錄取)

一、關於專業選擇

我很幸運,父母都曾接受過很好的教育並對任何事情都非常開明,他們在我還懵懵懂懂的時候支持、鼓勵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院和想去讀的專業,後來當我貿然決定為了心裡小小的公益情懷去攻讀一個可能畢業後不一定能養活自己的碩士學位時,他們也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我,讓我能夠任性無畏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18歲那年選擇商學院工商管理(英文實驗班)的原因很簡單:學分相對少,自由可支配時間相對多,留給自己去探索的空間大;老師、同學問我碩士決定轉專業的原因,大多數時候我不知道從何說起:有機緣巧合的因素,也有順理成章的成分——我並不是因為討厭商科才離開它,恰恰相反,我覺得商學院課程的內容都特別有意思,英文班因為人少受到老師的關注度也高,商科領域帶給我的視野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其他專業很難給予我的。我無比感謝人大商學院帶給了我無法複製的三年。大一時為了各種商科比賽,在校園裡所有的咖啡廳都刷過夜;大二時決心創辦跟專業毫無關係的家書學社,學院也給了我充分的自由和支持;大四從國外交換回來,跟著師弟師妹補專業課,發現無論課堂形式還是考核方式人大商學院的本科教育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所以一次又一次不斷提醒自己——珍惜剩下的課堂時光。而轉專業,只是我在年輕的時候想再嘗試一下其他領域,用另一種方式看看這個世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二、“瞎折騰”

——我的創業預演&公益故事

不久前代表高禮研究院參加座談會,盧院長半開玩笑地對我說:“你這幾年,‘瞎折騰’得不錯!”

老師的話讓我回想起三年前,和6名隊友站在明德樓一層拐角處的一間教室接受最後一輪終選。我們印了幾份厚厚的創業計劃書,製作了ppt和動畫,穿著黑色西裝,緊張等待著來自業界的評委可能無比刁鑽的問題。那時的我們,只是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還沒來得及適應大學生活,就在開學後的第二個月開始了擬寫創業計劃書的工作。整整六個月,終於在層層篩選之後可以直面業界資深人士,對我們的創業計劃提出寶貴意見。最後的結果出乎我們意料,計劃書連續獲了兩次大獎,後來聽一位評委老師講:“商學院這麼多年,還不曾把冠軍頒發給大一新生,你們是第一人,實至名歸。”這段經歷的前前後後,要感謝熱心幫助我們的老師、師兄師姐太多太多,謝謝你們,讓七個什麼還不懂的大一小孩子,早早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和大學的溫暖,在今後的生活裡,也一直留有一份勇氣去嘗試,把所謂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很遺憾,我的第一次創業只是開了一個頭,所以管它叫做“創業預演”。也曾認真想過要不要中斷學業,去幹一次自以為了不起的事,後來認識了很多創業人士,深感需要學習、沉澱的東西太多;加上還有遠未完成的學業,我們七人達成一致,決定這份計劃暫時不去落地。

大一下學期,因為“紅船領航”組織的一次參觀,我第一次來到人大家書博物館,被承載著歷史、故事和情感的紙上文字深深打動。之後留下來單獨跟家書文化研究中心的張老師聊了很久,在他的鼓勵下,我著手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以家書為主題的學生社團——家書學社。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不僅張老師給了我最大限度的支持,社團聯合會的師兄師姐和同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平臺,還有一直在我身邊陪伴我、幫助我籌建社團的朋友——大多數都是跟我一級的大二學生,課業繁重的情況下,無怨無悔跟著我從零開始做公益。我也一直都明白,這些繁瑣的籌備和運營工作,光靠情懷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到後來,一切都是依靠對團隊、公益的責任和對彼此的信任。謝謝你們,信任一個感性多於理性的普通女孩,在她一次次陷入失望無助的時候,拉著她向前。

社團在小範圍內有一些影響力之時,我正好被邀請到央視作為青年代表參加《開講啦》節目的錄製。我準備了很久,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家書學社。我想向更多的人介紹我們的公益社團,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這一代90後,正在撕掉外界給我們的標籤,做著無關名利、對社會有益的事。這兩段“瞎折騰”的經歷是我大學階段最寶貴的記憶。

三、自我探索——關於交換與申請

1、交換

大三一整年,我在UC San Diego交換,選擇它完全是被陽光、沙灘、大海所吸引,沒有過多考慮其他因素。每個假期,我都會去其他城市旅行,在不同的城市跟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在西雅圖的公交車站等車時,認識了一位剛從費城移居西雅圖的美國人,他跟我講起美國東西部的差異,和他從前的職業經歷,好像這幾十年,他都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跟很多人安居一處的生活狀態截然相反,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不斷髮現在不同環境中嶄新的自己。不管今天還是未來,也許我都無法做到像他一樣自由灑脫,但我很欣賞有這樣履歷和姿態的人,讓生命變得更加流動而豐富。在阿拉斯加旅行時,我曾和接待我們的女主人聊起中美教育的不同,她的五個孩子都接受著家庭教育,偶爾去學校學習,最大的兒子已經考入費爾班克斯大學,成績很優秀;小女兒Nova在車上還給我們揹著她剛剛學會的繞口令,時不時問問我們她背得流不流利。在阿拉斯加的那段日子,我彷彿是離開了熱鬧多元的美國,來到了一片淨土。白雪皚皚的世界,好像隔絕了外界的浮躁不安,居民臉上掛起的微笑、生活的簡單質樸、仰面躺在雪地上看極光和北斗七星的自己,都是我回到聖地亞哥後久久不能忘懷的。

雖然我還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但卻從一次次經歷中感受到自己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體驗不同生活的嚮往。在國外讀碩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2、語言考試

語言考試方面我屬於非常幸運的那一類。基本是拿第一次的成績,沒有在分數上過多糾結,也沒有經驗帖中無比勵志的事蹟,考試前有些題型都沒來得及看完,成績大概是當時真實水平的體現,也沒有想過學技巧、背機經來刷分。推薦的話,我認為每種考試的Official Guide都是要好好看的,多做真題,比模擬題要質量高很多。

3、選校

選校方面我刪刪改改,最後定下來的項目不多,都是我錄了就願意去讀的。因為對生活學習的環境要求比較高,考慮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安全度。剔除了犯罪率高和太靠北的城市,對於太擁擠的城市也在猶豫再三之後放棄了。最後在賓大和斯坦福中選擇斯坦福,也有一部分太喜歡加州陽光、海灘的原因。

4、文書

在整個文書寫作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再一次成為了outlier,除了剛開始擠不出什麼字來湊文書很痛苦之外,後面沒有太經歷反覆刪改、調整等過程,最多第三稿就交上去了。但是我建議讓更多的人去看看文書還是很必要的,師兄師姐和同齡朋友都可以。在此特別感謝給我文書提建議的師兄師姐和同屆小夥伴,謝謝你們的幫助!至於語言,我個人認為不一定要追求完美,畢竟我們是非母語國家的學生,如果語言太完美也會引人誤解。

我自己寫的思路是:把自己的實習經歷和校園裡的創業、公益經歷一段一段分享出來,然後寫出來每一段經歷背後的思考和感悟。最後這些經歷慢慢引導我走向公益這條路,解決社會問題。

記得曾經年幼無知地問過一位各種經歷都讓我無比羨慕的教授:怎樣才能做到像他這樣優秀?老師寫了一封長郵件回答我,不要急,這些都是順其自然來到你身邊的。同樣的話,我想送給所有朋友。就像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就是這一個一個當時以為微不足道的dots,一點一點決定了你將走向哪裡、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所以說到文書和申請,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很不一樣的情況,太具體的經驗都是無法複製的,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認識到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要做怎樣的事情,其實我認識的很多朋友寫著寫著,就決定去找工作了,因為發現工作可能更適合自己。我認為,這樣的文書寫作過程,帶來的價值比單純為了申請而寫文書要珍貴很多。

5、推薦信

我的推薦信來自帶過我課的教授和實習公司的上司,跟很多同學一樣,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關於推薦人的選擇可以看看項目官網的要求。我的推薦信大多由教授本人撰寫,所以不太清楚具體內容,也從來沒有要求他們給我看。在這裡特別感謝願意抽出時間為我寫推薦信的教授和上司,見證了我反覆刪改項目選擇的過程,還依舊幫助我親筆寫推薦信,無比感恩。

因為申請的學校不太多,截止日期也比較分散,所以沒有很固定的timeline,大概的狀態就是申請一所,休息一段時間,再申請下一所……正式的申請(寫文書)是從大四上學期開始,到三月初接到斯坦福大學的錄取結束。因為是意料之外的錄取,我在接到offer後才開始查看往屆招生情況和班級設置,當在網上看到在讀學生27歲的平均年齡、每年不到30人的班級人數、最多隻有1-2名應屆生收到錄取,再一次感嘆自己被選中是多麼幸運。

四、結語

因為交換一年,這學期有五門專業課,頂著兩篇畢業論文和無數場提前考試的壓力,還是忍不住給師弟師妹說了這麼多,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這就是我最開心的事了。最後的最後謝謝Charles和曉奇姐在這一過程中的幫助,謝謝這一路經歷的一切!

謝謝你們看完,一篇帶骨頭的雞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