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顺治没有死,鳌拜敢不敢架空顺治做权臣?

魏武帝曹公


国赖长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防止皇帝幼小而被权臣掌握国家政权,因而在帝 位的传承问题之上,将死的皇帝总是会选择年纪较大的皇子。但是总有意外发生,清朝前期的康熙就是因为即位太小而被架空,主要还是因为顺治皇帝的过早去世给了权臣机会,那么顺治不死,鳌拜敢这样对顺治皇帝做吗?

从鳌拜年轻时候的经历决定他的前半生是十分忠心爱新觉罗家族的。

鳌拜的出生因为时间久远不可考察,但是他的出身的的确确是满洲贵族,好像是瓜尔佳氏。这个姓氏在清朝的前后期都不简单。前期出了鳌拜这个权臣,后期出了荣禄这个权臣,被慈禧所重视。

  1. 鳌拜的高贵出身决定他的荣华富贵与爱新觉罗家族精密相联,他是后金五大臣费英东的儿子,凭借着自己的赫赫功勋被皇太极封为满洲第一巴图鲁。因为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使得鳌拜对皇太极忠心无比。
  2. 皇太极死后的清朝整局动荡不安,本来应该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即位,但是多尔衮的加入使得二派势力打得难解解分,在这种危急关头是鳌拜带领军队挟持着多尔衮说必须要立皇太极的子嗣为皇帝,不然就立刻起兵。


  3. 本心支持豪格为帝的鳌拜带领两黄旗向豪格表忠心,但是后面由于豪格昏招频出使得帝位失之交臂,后来双方约定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皇帝。所以说鳌拜对顺治皇帝是有拥立之功的。

多尔衮死后的顺治皇帝亲政对鳌拜非常好,一手培养鳌拜参与政事。

顺治皇帝亲政稳定政局之后马上对多尔衮展开了报复行动,恐怖到把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但同时重视当时支持自己的一帮忠臣。

  1. 鳌拜和索尼的忠心事迹被顺治皇帝知道之后十分感动,把鳌拜视为心腹,经常带着鳌拜在身边处理各种政事。
  2. 后面顺治皇帝死的时候还把鳌拜任命为托孤大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鳌拜是十分被顺治皇帝看重的,而鳌拜当时也是十分忠心顺治皇帝,因此不可能做出架空顺治皇帝想事情。

顺治皇帝比鳌拜年轻三十岁左右,注定了鳌拜没有机会架空年富力强的天子。

顺治朝中能人倍出,还轮不到鳌拜出来控制整个朝廷,架空顺治就更不用说了。

  1. 清初的政局是十分复杂的,很多前朝老人和明朝降臣充斥着朝廷。
  2. 多尔衮死后的政治格局更多的是以议政王大臣做主的,济尔哈朗控制着顺治早期的主政方向,明朝降臣在当时更多的是顺治皇帝不得不使用来控制满洲贵族的工具。
  3. 这里就光说满洲贵族中的人,就有许多皇太极时代甚至努尔哈赤时代的英雄人物存世,鳌拜在当时只是一个小角色,要做权臣和架空皇帝还轮不到他。
    就是说圣明的君主在位,即使手下人得野心再大也只能隐藏起来,所以鳌拜根本没有机会架空顺治皇帝。

无根树花正孤


当然不敢!

清前期,一直有“臣强君弱”的情况。但问题在于,顺治时期的权臣是多尔衮,而不是鳌拜。

传说中太后下嫁,就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孝庄下嫁是为了笼络多尔衮,以保全儿子顺治的皇位,以此可见多尔衮的势力之大,已经完全碾压小皇帝顺治了。

但是,多尔衮最终没能篡位,并且在死后受到清算,这一派的势力被扫荡殆尽。

多尔衮被清算了,顺治再弄一个鳌拜出来做权臣?架空自己?顺治的智商又不是负数。

顺治不仅智商不低,而且有相当的政治手段,只是性格不够沉稳,比较放纵。他的死(有人说是出家)也与这有关。临终之时,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

说是辅政,其实当时的新皇康熙年仅8岁,实在主了不什么政,朝廷大权掌握在“四大臣”之手。而“四大臣”中,鳌拜的排名是最靠后的。从这个排名,也足以看出鳌拜的势力,在顺治时期,根本算不上数。

鳌拜之所以能够专权,能够击败另外三位大臣,能够成为“权臣”,完全是因为康熙的年纪太小。架空顺治?哼,他恐怕想都没敢想过。


栖鸿看红楼



神一样的问题啊…鳌拜在康熙时期其实也没想着造反啊架空康熙,只不过欺负康熙年幼,自己就飘起来罢了。

康熙时期都没有架空皇帝想法,更不用说顺治帝时期。

康熙时期鳌拜擅权的时候,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先是不管然后老死,遏必隆是依附鳌拜,苏克萨哈是两白旗的,原来摄政王多尔衮的心腹,所以鳌拜敢打压,所以鳌拜可以擅权。

而鳌拜能成为辅政大臣可是顺治帝指定的,鳌拜的权力就来源于顺治帝。

可以说在顺治帝时期鳌拜根本没有像康熙时期那么优越的政治资本,没那么大的权力,所以不能架空顺治帝,因为做不到!

更何况人家鳌拜也不是这种人啊!所以不要想这些没意思的事情了。


宋安之


鳌拜是大清朝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他在皇太极时期便屡建战功,受到皇太极的重用。后来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他是支持皇太极的皇子豪格继位。最后在双方角力的结果下,皇太极6岁的幼子顺治帝便登上了皇位。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因为鳌拜曾经支持过豪格而且他又不攀附多尔衮,所以他多次被多尔衮迫害打压。

后来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开始注意到鳌拜,被他对皇太极的忠心所感动,开始重用他。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问题,鳌拜与两黄旗大臣带两黄旗精锐军队环卫崇政殿,不惜兵戎相见。

在会议争论不休时,鳌拜与其他忠于皇太极的将领拔剑力争,要求必须立先帝的儿子,否则威胁兵戎相见,以此来迫使多尔衮不要觊觎皇位。然而豪格为争位昏招频出,得罪宗室亲王,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之所以在临终之际,将鳌拜列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鳌拜对自己的绝对忠诚。而鳌拜之所以在康熙朝初期能够成为独掌朝政大权的权臣,也是因为赫舍里·索尼的病逝;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对其的依附。

说到底,鳌拜在康熙朝初期对康熙皇帝“皇权”的 挑战,乃系“旗权”的重新抬头。而在顺治朝时期,“旗权”被顺治皇帝予以了卓有成效的绝对性打压和制约,作为“旗权”的部分代表,鳌拜是绝对无法架空顺治皇帝的。


历史早知道


导读: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瓜尔佳·鳌拜乃系“将门虎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最早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武将。多尔衮病逝之前的鳌拜,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清朝入关乃至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中,立下了绝对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

清崇德八年,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时任镶黄旗满洲高级将领的鳌拜,坚定拥护皇太极正统皇位传承,支持其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继承皇位而得罪了多尔衮。顺治皇帝登基以后,鳌拜遭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疯狂报复,一度被削权孤立。

顺治七年十二月,一代枭雄多尔衮病逝于狩猎途中,顺治皇帝得以亲政,鳌拜才在顺治皇帝的信任和恩宠之下,重回权力巅峰。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临终,将鳌拜任命为“辅政四大臣”之一,辅助年幼的康熙皇帝处理国政,并在康熙朝迅速成为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的所在。


《清史稿·列传三十六》有载:

鳌拜,瓜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

在努尔哈赤创设的“八旗制度”中,最初分为三等管理等级,分别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

也就是说,早在天聪年间,鳌拜就以军功成为了八旗军队中的中层将领——甲喇额真。

崇德八年,鳌拜升任三等昂邦章京,成为镶黄旗满洲的高级将领,并在皇太极驾崩以后,凭借着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坚定拥护爱新觉罗·豪格继位,和多尔衮形成了水火之势。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对鳌拜进行了报复:

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钱自赎。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瓖,迭败之,克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于狩猎途中,顺治皇帝得以亲政,鳌拜才逐步脱离了政治厄运,重回权力中心。

《清史稿·列传三十六》对于鳌拜在顺治朝的权势和地位,记载较为简单:

世祖亲政,授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由此来看,鳌拜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很快成为正一品,拥有实权的正国级干部,位极人臣,实力不容小觑。

鳌拜能在康熙朝初期迅速成为把持朝政大权,权势凌驾于康熙皇帝之上的实力派人物,说明其在顺治朝也拥有着绝对不容忽视的政治资源和武装力量。

那么,如果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没死,鳌拜敢不敢像对待康熙皇帝一样,架空顺治皇帝成为把持朝政的权臣呢?

本文就以顺治朝的朝臣分布和权力掌握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对于鳌拜而言,敢不敢架空顺治皇帝,必须先看下鳌拜在当时对朝政大权以及武装力量的掌握情况。

八旗武装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以后,顺治皇帝将八旗的执掌情况进行了充分安排,具体情况如下:

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自掌管;

镶白旗,由爱新觉罗·富绶(爱新觉罗·豪格之子)掌管;

镶蓝旗,由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掌管;

正蓝旗,由爱新觉罗·多尼(多铎之子)掌管;

正红、镶红两旗,由代善家族掌管。

也就是说,顺治八年以后,八旗军队全部掌握在顺治皇帝和皇室宗亲手中。

朝政大权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有载:

七年,尼堪与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理六部事。满达海掌吏部;尼堪掌礼部、宗人府;博洛掌户部。

博洛、尼堪、满达海都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也就是顺治皇帝的堂兄弟;再加上一个被顺治皇帝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的济尔哈朗,顺治七年以后的朝政大权几乎全部掌握在顺治皇帝倍加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宗亲手中。

天下兵马

而掌管天下兵马的兵部尚书一职,顺治七年四月到顺治十年三月之间,由西鲁特·明安达礼担任,乃系来自蒙古科尔沁,也就是顺治皇帝生母孝庄太后母家所在蒙古部盟的高级将领;顺治十年三月到顺治十四年五月,由纳喇·噶达浑担任,乃系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心腹下属;顺治十四年五月到顺治十七年五月,由爱新觉罗·伊图担任,皇室宗亲。

也就是说,兵部尚书一职也一直被顺治皇帝乃至对顺治皇帝绝对支持和拥护的济尔哈朗绝对掌握。

而瓜尔佳·鳌拜虽然在顺治七年以后,被顺治皇帝鉴于“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而被逐步擢升为心腹重臣,能够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但其能够参与的事项,仅仅限定在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讲武阅兵等等无关国家根本的“小事”,仅此而已。

而顺治皇帝之所以在临终之际,将鳌拜列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鳌拜对自己的绝对忠诚。而鳌拜之所以在康熙朝初期能够成为独掌朝政大权的权臣,也是因为赫舍里·索尼的病逝;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对其的依附。

说到底,鳌拜在康熙朝初期对康熙皇帝“皇权”的 挑战,乃系“旗权”的重新抬头。而在顺治朝时期,“旗权”被顺治皇帝予以了卓有成效的绝对性打压和制约,作为“旗权”的部分代表,鳌拜是绝对无法架空顺治皇帝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三十六》、《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啸亭杂录》

正说清代十二朝


如果顺治在世的话,鳌拜肯定是不敢架空顺治的,他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鳌拜,生年已经不可考证,出身瓜尔佳氏,后金开国五大臣之子费英东的侄子,满洲镶黄旗人,清朝的三代元勋,号称“满清第一勇士”,晚年因为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被康熙设计擒获,因考虑其功劳赫赫,未处死,囚禁,后死于狱中。



鳌拜早年驰骋沙场,战功赫赫,被皇太极封为巴图鲁,就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后来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也可见其勇猛。他不仅勇猛,对皇太极也及其忠诚。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逝世,满清贵族在皇位继承上发生激烈冲突。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此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成为关键人物,他与两黄旗大臣索尼和谭泰等,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问题,鳌拜与两黄旗大臣带两黄旗精锐军队环卫崇政殿,不惜兵戎相见。在会议争论不休时,鳌拜与其他忠于皇太极的将领拔剑力争,要求必须立先帝的儿子,否则威胁兵戎相见,以此来迫使多尔衮不要觊觎皇位。然而豪格为争位昏招频出,得罪宗室亲王,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


顺治即位后,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位高权重,党同伐异,首先就将斗争矛头指向豪格,鳌拜作为豪格原本的拥护者,也遭到残酷打击。多尔衮先后三次对鳌拜进行打击,两次差点被处死。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病死,顺治亲政。此时的鳌拜刚刚遭受第三次迫害,被罚赎、降爵,到了人生的最低谷。顺治听闻鳌拜、索尼等人曾经“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所以对鳌拜十分敬重,视为心腹。从此鳌拜开始随侍在顺治左右,学习并参与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康熙即位,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即康熙皇帝。顺治临终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鳌拜在四辅臣中排名末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鳌拜在皇太极时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武将,按照满洲八旗制度。其作为镶黄旗旗人,相当于是旗主皇帝的家奴(两黄旗从皇太极时期开始,由皇帝亲领),并没有多少接触朝政的机会。

顺治亲政后,因为鳌拜因为忠诚得到顺治的赏识,开始有机会接触朝政,管理国家事物,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转变。而且此时他正经历完多尔衮的第三次报复性打击,处在人生和事业的低谷。顺治恢复了他的名誉,甚至提高了他的爵位,同时也是他政治上的领路人。他对顺治皇帝本人来说应该是充满感恩和忠诚的。所以思想上他应该不会有架空顺治的想法。

其次,即便是在顺治朝,鳌拜得到信任和重用,但他资历和威望不及索尼,宠信程度上不及告发多尔衮的苏克萨哈,出身上也不及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遏必隆,地位和权力都有限。顺治本人虽然英年早逝,但其本人是英明神武。

圣明天子在朝,排名在鳌拜之前的几个大臣也都是战功赫赫,不逊于他,所以鳌拜在顺治手底下完全没有架空皇帝的能力。


历史漫漫潭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上了皇位,同时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了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国政。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排名四位辅政大臣中最后一位的鳌拜,逐渐掌控了朝局,并且开始结党营私、擅权专政,成为朝中最有权势、地位的大臣,而原本的“四大臣辅政”也逐渐演变为了“鳌拜专政”。

然而,鳌拜的专权确实是一种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偶然,而这一点通过整个顺治朝以及康熙初年政治局势的走势以及朝廷权力分布结构的演变上就能够看出。


多尔衮专政时期的鳌拜,处于其政治生涯的谷底阶段。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位列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首,因而鳌拜也算是名门之后。

不过,鳌拜在朝堂上的声望与地位都是靠着其自己的力量积攒起来的,特别是在攻克皮岛以及后来的明清之间规模最为庞大的松锦大战中,鳌拜表现极为耀眼,使其深得皇太极的信任与器重。

而鳌拜也没有辜负皇太极的培养,对于皇太极保持了绝对的忠诚,特别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的大清皇位之争中,鳌拜与索尼、图赖、图尔格等两黄旗的高级将领,顶住了多尔衮的威胁与压力,坚决表示要由皇子登基大统,进而对于顺治皇帝的顺利登基有着巨大而又卓越的贡献。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鳌拜遭到了多尔衮的嫉恨,并且在多尔衮专政期间,鳌拜先后三次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

第一次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时候,多尔衮想要借鳌拜暗中羞辱顺治皇帝,鳌拜不肯,多尔衮进而将其南下征讨李自成余部的全部功劳予以抹杀,并还对其进行了处罚。

第二次是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此时鳌拜随同豪格平定了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可回京后,多尔衮先是将豪格折磨致死,随后又找借口将鳌拜议罪,再一次抹杀鳌拜功勋的同时,还将其削职为民。

第三次是在顺治七年(1650年)的时候,这次完全是多尔衮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由“锡翰告密案”,险些将鳌拜处死。

只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底,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随后顺治皇帝对于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算,同时一大批受到多尔衮打压和排挤的两黄旗大臣与将领得以平反,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

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鳌拜。

由于其在多尔衮专政期间,面对多尔衮的压迫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赢得了顺治皇帝的赏识,除了将鳌拜委以以政大臣的重任外,还将其晋封为一等侯,一年之后又将其升为了二等公,鳌拜就此进入到了大清王朝的权力中枢之中。

而试想下,如果多尔衮真的多活几年,那么鳌拜不仅在此期间再无翻身之日,甚至有可能如豪格一般被多尔衮折磨致死,所以多尔衮的死也算是让鳌拜“逃过一劫”。


顺治皇帝亲政后,鳌拜除了要面对皇权,还有这其他诸多的政治势力要面对。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顺治皇帝亲政,其在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打压和清算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强着皇权。

其一,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入麾下,正式形成了“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其由皇帝直接统领的局面,占据了八旗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将旗主的任免权收归手中,进而加强了对于八旗以及宗室王公的管控。

其二,通过增加人数、控制权限等方式,着手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削弱自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对于朝局的影响力。

其三,就是大力培养、挖掘、提升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大臣,并且对这些人予以了极高礼遇的封赏,以平衡朝局势力,维系了皇权统治的稳定。

可以说通过这一些列的手段和措施,顺治皇帝在极大的加强了皇权统治基础的同时,也确保了朝政的稳定,特别是缓和了满洲统治集团内部积累多年的矛盾冲突,对于大清王朝后续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尽管鳌拜已经得到了平反与重用,并且已经进入了朝廷权力的中枢,可是摆在他面前的除了皇权外,还有两座无法逾越的政治大山。

这首当其充的便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在顺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与多尔衮同为辅政王,并且排在多尔衮之前列第一辅政王。然而伴随多尔衮势力的崛起与扩张,济尔哈朗遭到了多尔衮非常残酷的打压与排挤,进而被驱逐除了统治集团的中心。

而在多尔衮去世后,济尔哈朗的声望与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同时让人感到难能可贵的是,济尔哈朗并没有像多尔衮一样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相反,他对于顺治皇帝保持了绝对的忠心,也正是在济尔哈朗的极力扶保下,顺治皇帝才得以快速亲政,稳定朝局,并对多尔衮集团展开了清算工作。

在这之后,济尔哈朗可谓是识大体、顾大局,没有继续的延揽权力,尽管在这一时期,他是朝中最有权势和地位的朝臣,并且可以说是仅次于顺治皇帝的国家“二把手”,可他依旧保持了忠诚与谦逊,进而赢了包括顺治皇帝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高度赞赏与钦佩。

所以,这一时期,济尔哈朗的地位,鳌拜是无论如何无法撼动的。当然,除了济尔哈朗,包括满达海、岳乐、博洛等一众袭承了家族爵位的王公贵胄,也是鳌拜所惹不起的。

而除了济尔哈朗,横在鳌拜面前的便是索尼。

索尼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是当时满洲大臣中公认的文武全才,具有极高的声望。特别是索尼对于顺治皇帝也有着扶保拥立之功,并且也对于多尔衮的专政进行了积极的对抗与抵制,所以索尼同样是深得顺治皇帝的青睐。

顺治皇帝亲政后,索尼立马被从盛京调回了北京,除了恢复其世职并加封其为一等伯外,更是委以内大臣兼以政大臣的职务,并且让其署理内务府事务,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索尼,就是所有满洲大臣中,职级、职务和地位最高的,堪称“首席满洲大臣”。

这样的情况下,索尼在职务上本就压鳌拜一头,再加上索尼无论是年龄上还是资历上也要比鳌拜强很多,所以鳌拜想要超越索尼,至少在索尼在世的是不可能的,更况且鳌拜对于索尼一直保持了极为尊敬的态度。

所以,只要顺治皇帝还在世的情况下,鳌拜就没有办法如他以后的那般掌握权势,一方面,他并不具备掌权的基础以及行政运行的机制;另一方面,此时的鳌拜的地位相较于此后康熙朝初年他的地位可谓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不仅有着宗室王公的限制,就是索尼等一众满洲大臣,也能压得住鳌拜。


顺治皇帝临终前的安排,为日后的“鳌拜专政”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在其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康熙皇帝,同时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这样的安排就使得辅政大臣的朝堂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满洲八旗贵族以及王公宗室,也算是会为后来鳌拜的专政提供了制度上的基础和保障。

可对于这样的安排,鳌拜还是有着巨大的意见的。

在鳌拜看来,他的功劳与贡献,特别是其立下的军功就连索尼都是自愧不如的,再加上鳌拜在顺治朝后期的朝堂地位,他自认为应该仅此于索尼排在第二位,可如今将他排在最后一位,他终究是有意见的。

因而从一开始,鳌拜就与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鳌拜,苏克萨哈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之间,本就是非常的不和。

索尼出身于满洲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按照两黄旗的历史和传统,他们三人很自然的就结成了利益集团同盟,共同排挤出身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这其中既有旗籍间的利益冲突,同时也有着两黄旗与两白旗持续了数十年特别是多尔衮专政期间所积累下的矛盾的影响。

而苏克萨哈本人,也因为其是依靠着当年揭发、检举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而帮助顺治皇帝迅速清算了多尔衮集团,才得以获得顺治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可是这样“卖主求荣”的行为也遭到了朝中大多数具有正义感官员的唾弃与不屑。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索尼,他是非常看不上苏克萨哈,而鳌拜与遏必隆也是带有同样的观点,所以苏克萨哈遭到排挤也就早所难免。

回到出身于两黄旗的这三人,此时的索尼由于体弱多病,经常处于告病状态,鳌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利益的代言人。至于遏必隆,有勇无谋的他靠的更多的是还是自己的父亲额亦都以及兄长图尔格的声望才获得如今的地位,所以他也就此选择依附于同为镶黄旗出身且同样出身名门的鳌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鳌拜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的权力欲望也在增长,最终索尼去世,鳌拜又擅杀了苏克萨哈全家,就此迎来了其专政的巅峰。

只不过鳌拜的行为也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最终,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为康熙所智擒,鳌拜专政的局面也就此终结。

回顾鳌拜自顺治登基之后的人生起伏经历,如果没有多尔衮之死,或许真的就没有鳌拜的出头之日,甚至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个未知数;如果没有顺治皇帝的英年早逝,并且在临终前将其确立为辅政大臣,那么鳌拜不仅要面对着传统的王公宗室与满洲贵族势力的倾轧,即便是与其他的满洲朝臣相比,他也没有这绝对的优势与权力基础;而如果没有索尼的去世,即便鳌拜爬的再高,权势地位再显赫,也没有去挑战擅权专政的绝对勇气与自信。

所以鳌拜的专权也就此成为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内特定权力结构下的偶然产物,而鳌拜又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式来挑战皇权,这最终也导致了其非常惨淡的人生结局。


雍亲王府


顺治在,鳌拜当然没那个胆子,顺治不在,鳌拜也没有想过造反,他其实是被康熙冤枉了。鳌拜早年作为镶黄旗巴牙喇(又叫白甲兵),是满清最精锐的作战力量,每牛录抽一百甲,其中10人才为巴牙喇。

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此战中鳌拜奋勇冲杀,攻破明军阵地,清军遂一举跟进,皮岛攻克。因为皮岛意义重大,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1641年,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松锦大战拉开序幕。此战中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死,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豪格与多尔衮争立,两黄旗与两白旗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索尼,鳌拜等人带刀上殿,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火并准备。为福临的继位可以说是首功。但是多尔衮摄政之后,肯定饶不了这帮人,几次三番想搞死鳌拜,最终都被他幸运的躲过。

入关以后,鳌拜的主要作战对象变成了农民军。先是在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多次大败大顺军,攻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大片土地。然后又随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军,在凤凰山,鳌拜率弓箭队一战狙杀了张献忠,直接让大西政权群龙无首,随即攻下四川。

顺治亲政后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鳌拜也随侍顺治身边,也开始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1661正月初八,福临出家,提前立下遗诏,指定玄烨嗣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四位大臣虽然盟誓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但是实际上却各自心怀鬼胎。索尼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不过问。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与鳌拜二人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遏必隆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所以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常常气势夺人。

鳌拜的几个罪名

第一,杀费扬古全家。这个完全就是满清余孽二月河在小说里编造的,费扬古一直活到康熙四十年才病死,怎么可能会被鳌拜灭门?

第二,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这是鳌拜背的黑锅,满清初期圈地,是他们的国策。强抢老百姓的良田,很正常啊,否则他们入关图的啥,所以满清贵族们都睁只眼闭只眼。这三人反对圈地,实际触碰了贵族们的利益,大家都想宰了这仨人,只是由鳌拜这个愣头青来出头,其他大臣们可有一个反对的?

第三,是杀了苏克萨哈。但是这应该是属于辅政大臣之间的争权夺利,苏克萨哈败了,付出生命的代价。假如鳌拜失败了,他肯定也会被罗织罪名杀害的。还有,苏克萨哈是两白旗的领袖,因为多尔衮的原因,皇族也不会让苏克萨哈胜出,所以他的死也不应该算是鳌拜的罪名。

到这时候,辅政大臣只剩下两人,遏必隆无足轻重,想当然的就认为鳌拜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一些评论都只是说鳌拜把持朝政,威胁皇权,无人敢反对。但是却没有任何明确的事情来证明,比如康熙亲政之后鳌拜违抗了多少次圣旨?擅自提拔的高官是谁?都没有明证。

康熙决定动手的时候,说是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只能私下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摔跤,迷惑鳌拜。然后在1669年五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这么大的动作,作为三朝老臣的鳌拜怎么可能看不见,假如他真的心怀不轨,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只有一个可能,调走鳌拜的亲信是假的,或者说调走的人不是鳌拜的亲信,只是小皇帝疑心重而已。

鳌拜最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抓,然后被审讯出30大罪,这30个罪名没有详细记载,大多都是有负先帝所托、用人不当、大不敬,结党营私,毁坏龙脉风水等等主观性的罪名,并没有查出谋反篡逆。并且,也没有记载说鳌拜党羽有多少人,最后除了他的弟弟似乎没有一个高官受到牵连,这是欺君擅权结党营私的人么?

综上所述,鳌拜从来没想架空皇帝,更没想过造反,他只是一个性格有些冲动的愣头青而已。不幸碰上了一个叛逆期的少年皇帝,就这稀里糊涂被捏死了。很多人都被乱七八糟的小说给蒙蔽了,认为鳌拜是个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不然。


东岳巍巍汶水幽幽


鳌拜顺治还是忠心的,鳌拜是大清朝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他在皇太极时期便屡建战功,受到皇太极的重用。后来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他是支持皇太极的皇子豪格继位。最后在双方角力的结果下,皇太极6岁的幼子顺治帝便登上了皇位。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因为鳌拜曾经支持过豪格而且他又不攀附多尔衮,所以他多次被多尔衮迫害打压。后来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开始注意到鳌拜,被他对皇太极的忠心所感动,开始重用他。所以可以看得出来,鳌拜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就屡建战功被重用,但是因为他参与了多尔衮与豪格的帝位之争,所以多尔衮主政时期,鳌拜不仅没有任何势力反而还被迫害打压,可见顺治帝亲政之前他也就是一个忠心但是无权之人。

因为顺治帝的重用,当时久受压迫的鳌拜便开始拼命效忠顺治帝。 在顺治帝亲政的十年中,鳌拜兢兢业业辅佐顺治帝,并经常随侍在顺治帝的身侧。顺治帝因为与第一任皇后不和睦而与孝庄太后产生嫌隙,也是鳌拜从中调和。并且还常常出面维护大清与蒙古的关系。这个时候,顺治帝不仅是信任鳌拜而且非常依赖他。顺治帝当时将很多国家大事都交于鳌拜处理,鳌拜每次也将事情办得很圆满,顺治帝也非常满意。 当时顺治帝也就二十出头,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所以虽然鳌拜参与很多国家大事,但是顺治帝也不是完全放权给他,很多事情虽然是鳌拜处理的,但他都是要先请示顺治帝然后揣摩了圣意才会去处理。简单点说,顺治帝当时非常年轻且精力旺盛,可以给鳌拜大权也可以随时收回大权。而且因为顺治帝是在已经完全成年后掌控朝堂的,所以鳌拜即便做到了权臣也没有办法架空顺治帝的皇权,更没有办法让群臣以他马首是瞻。所以,在顺治帝在世的时候,鳌拜权力很大但是却不敢有反心。





白山黑水北漂人


顺治继位皇帝,鳌拜是坚定的支持者,鳌拜断不会架空顺治帝,也没有机会和势力架空顺治帝,只能效忠。对于年幼的康熙,鳌拜也没有架空他,只是大权独揽,成为权臣,完全没到威胁皇权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