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顾命大臣,为什么鳌拜能杀死苏克萨哈?

candy2004


苏克萨哈和鳌拜同为辅政大臣,最后鳌拜扳倒苏克萨哈。

很多人觉得非常轻松,殊不知,中间的过程其实并没有这么轻松,可是说,是经过了残酷政治斗争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康熙前期,为什么出现四大辅臣共同辅政这种情况。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及顺治时期,一直是皇亲摄政王辅政。努尔哈赤的时候,安排了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一共十一个贝勒共议国政。皇太极登位后,也是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后来皇太极才把他们搞下去,加强了中央极权。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继位,也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然后多尔衮排挤了济尔哈朗,一人独掌权力。

(鳌拜剧照)

摄政王辅政的方式,让皇权一直控制在皇室成员手里。尤其是顺治和康熙登位的时候,年纪都比较小,这种情况更严重。因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孝庄太后与顺治商量,改变以前摄政王辅政的方式,改为由异姓大臣辅政,因此才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

那么,孝庄太后和顺治为什么会选这四位大臣呢?

这主要是清朝八旗制度的分化决定的。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建的,最早都是由皇亲及开国大臣来掌控。但是在皇太极登位以后,因皇太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把自己领的正白、镶白两旗与多尔衮三兄弟掌控的正黄、镶黄两旗交换,从而把正黄、镶黄两旗抬到比较高的地位。后来,皇太极把四大贝勒之一的莽古尔泰治罪,收缴了他的正蓝旗。这样,皇太极就把正黄、镶黄、正蓝抬到比较高的位置。这样就形成了包括“正黄、镶黄、正蓝”在内的“上三旗”和剩下的“下五旗”。顺治当皇帝,多尔衮执政的时候,又把正白旗提起来,把正蓝旗踢出去,形成了“正黄、镶黄、正白”这“上三旗”。

孝庄太后和顺治要给康熙选异姓辅政大臣,肯定只能在“上三旗”中选。其中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和鳌拜是镶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本来是选不到苏克萨哈的,因为苏克萨哈一直是多尔衮的心腹。顺治非常不满多尔衮,当然也就不会喜欢苏克萨哈。

不过,在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站出来状告多尔衮,把多尔衮的“罪状”抖出来。虽然孝庄太后并不喜欢这样,但顺治皇帝非常喜欢,顺治帝把多尔衮夺爵掘墓鞭尸,同时对这个半路投降过来的人极为看重,认为这是对他极为忠诚的表现,这样一来,苏克萨哈便成了四大异姓辅臣之一。

(孝庄太后画像)

康熙继位后,由于他年纪小,实际上都是这四大辅臣在执掌朝政。而这时候,鳌拜渐渐浮出水面,并与苏克萨哈的矛盾越来越深。

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做了几件事。

一是极力拉拢索尼和遏必隆,取得两人支持。索尼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人,他们和鳌拜都是皇太极的忠实部下,因此关系本来就比较近。而且在拥戴顺治继位的时候,鳌拜是他们的承头人。再加上索尼年纪比较大,遏必隆又是个老好人,鳌拜稍微一拉拢,他们自然站在鳌拜一边。这样在整个朝廷大事中,三人对苏克萨哈形成“三比一”的绝对优势。

二是极力为正黄、镶黄两旗人谋福利,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个谋福利就是鳌拜提出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之所以会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在多尔衮时期,由于多尔衮的袒护,正白旗所得到封地明显比正黄、镶黄旗好,鳌拜因此有此举动。鳌拜这也是效法皇太极的做法。

三是剪除苏克萨哈的党羽。这就是鳌拜处决了三个反对换地的人,包括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以及巡抚王登联。这些人都是正白旗或者同情正白旗的人,也是苏克萨哈的支持着。鳌拜这样做,相当于剪除了苏克萨哈的党羽。

(苏克萨哈剧照)

四是让苏克萨哈众叛亲离。苏克萨哈因为背叛多尔衮投奔顺治,就已经被本旗人所不齿。后来在与鳌拜的争地斗争,以及保护三位部下的风波中居于下风,因此正白旗人对苏克萨哈多有怨言。苏克萨哈两边不讨好,最后才一败涂地。

苏克萨哈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准备来一招“绝地反戈”,或者说“同归于尽”。他提出辅臣归政于康熙,他自己则去给顺治守陵。他这是企图拿康熙来压鳌拜。谁知道鳌拜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因此罗列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把他处死,甚至把他一家差不多灭族。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鳌拜扳倒苏克萨哈,并不容易。

但是,鳌拜因为得罪了康熙,也宣告了他最终将倒在渐渐长大的康熙手里。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史载,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死(也有出家五台为僧的传说),遗诏8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又留遗命令内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托孤之臣,辅佐幼帝打理朝政。四大顾命辅臣中除苏克萨哈隶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外,其余三人均为上三旗中的两黄旗,系顺治帝心腹。

鳌拜是镶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儿。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战功使他青云直上,满清入关后被封公爵。鳌拜手握军权,一贯野心勃勃且手段戾狠凶残,人多畏之。身为四朝元老的首辅索尼尽管声誉卓著,但已年老体衰,有些力不从心了。遏必隆为人怯懦,没有自己的主见,又与鳌拜同属一旗,只能跟着摇旗呐喊,随声附和他。苏克萨哈在四辅臣中地位仅次于索尼,性格为人也较为正直,奈何他资望尚浅,又与索尼有矛盾,与姻亲鳌拜也不对付,经常反目,因此在四臣中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鳌拜大权独揽,广植党羽,排斥异己,致使朝堂内外的文武百官唯其马首是瞻,这些人也基本上都出自他的门下。鳌拜位高权重,势大力沉,逐渐开始横行枉法,甚至多次矫诏称旨,在年幼的康熙帝玄烨面前发号施令,威慑震众,根本不把小皇帝看在眼里。

就这样,协商辅政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朝野大事基本由鳌拜一人说了算。他任人唯亲,到处安插亲信,不断夯实并扩大自己的地位。清史记载,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葛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要员都是他的死党。遇到政事,他们常常私自商议,先定好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甚至拦截奏章,阻塞言路,以便把持朝政,架空小皇帝。

康熙六年(1667年),鳌拜包庇自己的正白旗,执意强圈已耕作了几十年的他旗之地,致土地荒芜并引民怨沸腾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山西巡抚王登联名上书反对 ,鳌拜恼羞成怒,硬逼康熙处死三人,未获允许,他竟假颁圣旨将三人绞杀。

同年7月,刚满14岁的玄烨开始亲政。此前,首辅索尼已病死,鳌拜的野心更加膨胀,想凌驾于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之上,占据索尼的尊位,进而成为宰相(后雍正撤相权,改军机处),窃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于是,他极力拉拢亲家苏克萨哈,撺掇他举荐自己,不料遭其一口回绝。鳌拜怒极,新仇旧怨一起涌上心头,他决意不择手段、一举除掉不识抬举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知道鳌拜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势单力薄,斗不过鳌拜团伙,为避免杀身之祸,他想来个激流勇退以求自保, 遂上书辞去顾命大臣一职去守先帝陵寝。刚亲政的康熙不解苏克萨哈的举措,一面派人去询问,一面请议政王大臣召集会议商榷议处。鳌拜害怕苏克萨哈的请辞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给苏罗织了心怀不满、常常怨愤等24条罪状,建议对他处以极刑。议政王大臣会议一贯被鳌拜操纵,草草走了个过场后,便奏请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

康熙接到奏章后,既惊又怒。他认为苏克萨哈是前朝重臣,且为人老成持重,又兢兢业业的辅佐了自己7年,理应厚赏,又何罪之有?他当即召见鳌拜、遏必隆和议政王杰书,指出复奏严重有误。鳌拜强词夺理道:“我和苏克萨哈本无私怨,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断,治他重罪。否则,再有人学他就难以收拾了” 。

康熙曰:“欺君的人并非没有,苏克萨哈公忠体国,一向规规矩矩,绝不是那样的人”。话毕遂拂袖而去。康熙拒绝了鳌拜所请,使他非常恼怒,一连几日在朝堂上强奏,大有不杀苏克萨哈决不罢休的架势,他的党羽们也紧随其后、为虎作伥,纷纷联名上书,要求处死“大逆不道”的“罪臣”苏克萨哈。

少年康熙受此威逼,万般不愿地违心下达了对苏克萨哈执行绞刑的命令。一代托孤重臣,最终遭奸佞诬陷,瞬间化为南柯一梦。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康熙已退到墙根,再也退无可退、忍无可忍了。尾大不掉的鳌拜已成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他必须清除的首要目标。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实则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1.小集团政治斗争的强弱形势所致,不错,在名义上的顺治帝遗诏中,四顾命大臣的排名确实是:1.赫舍里·索尼、2.纳喇·苏克萨哈、3.纽祐禄·遏必隆、4.瓜尔佳·鳌拜。但清楚清初政治史变迁的朋友都知道,当初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后,掌握两白旗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和英亲王阿济格兄弟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当时以索尼、谭泰、鳌拜为首的两黄旗诸大臣,都是豪格一党的成员,正是由于他们的誓死主张“皇子必立其一”,才最终迫使多尔衮等妥协以太宗幼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继而在多尔衮任摄政王期间,这些两黄旗大臣均受到打压,其中谭泰、巩阿岱等投靠了多尔衮,但索尼、鳌拜始终不屈,分别遭到了贬逐和降职的处罚。那时的苏克萨哈作为正白旗的骨干,却是多尔衮的得力爪牙之一,故而早有宿怨。

而当福临亲政、多尔衮死后,虽然正白旗由皇帝亲领,但正黄旗的索尼和镶黄旗的遏必隆、鳌拜依然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旧怨难消,四个顾命大臣中逐渐形成了三对一的局面,强弱之势已定。

2.个人声望有失,索尼在皇太极时期就以足智多谋、善于组织谋划著称八旗;遏必隆是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之子,母亲是和硕公主,可谓贵胄之身;鳌拜更是在跟随皇太极和豪格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以勇冠三军闻名天下。与他们比较起来,苏克萨哈虽然在湖南与大西军作战时有军功在身,但无论如何与不能与前面三位相提并论。更由于,苏克萨哈在多尔衮刚刚去世不久,他就伙同正白旗詹岱、穆济伦等控告其主子多尔衮生前私备黄袍、东珠等僭越之物,意图谋逆,由此赢得了顺治帝的欢心,得以成为顾命心腹之一。但这样赤裸裸的卖主求荣行径,当时就为亲王贝勒和满汉诸臣们所不齿,因而苏克萨哈一直未能得到有力的支持。

3.应对失策,康熙八年时,鳌拜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权臣,党羽众多,同为镶黄旗的遏必隆也党附于他,索尼已年老病弱,加之本身也厌恶苏克萨哈,故而乐于做壁上观。苏克萨哈自身在当时的对策也有问题,当鳌拜矫诏诛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时,他没有坚决抵制,反倒是示弱般乞请给先帝守陵,给了鳌拜等再次矫诏诛杀自己的大好机会。


史海悠游闾春晖


同为顾命大臣,为什么鳌拜能杀死苏克萨哈?实际上鳌拜和苏克萨哈是姻亲关系,两个人之间的殊死较量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因为两黄旗和两白旗长期为了地位、利益斗争的结果,最后苏克萨哈死主要是因为四大顾命大臣出身失衡。

1、索尼,赫舍里氏;遏必隆,纽祐禄氏;鳌拜,瓜尔佳氏,都是当年跟着努尔哈赤起兵的满族八大姓之一。而苏克萨哈是苏纳的儿子,出身于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被太祖打败的,先天和其他氏族就有隔阂。

2、索尼、遏必隆、鳌拜都有大战功在身,当年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南征北战,从关外打到关内,可以说都是清朝开国功臣,显赫的权势来自于战功。而苏克萨哈的地位来自于祖宗荫庇和拍孝庄皇太后马屁。苏克萨哈的父亲是额驸苏纳,属于皇亲,另外因告发多尔衮有功才得了孝庄皇太后的欢心。这样一个人根本得不到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人的尊重。

3、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鳌拜是镶黄旗,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从皇太极时代开始两黄旗就是一体同心的,在顺治登基,对抗多尔衮的过程中并肩作战。而苏克萨哈原来是多尔衮的奴才,先天和两黄旗就有仇,为了各种利益明里暗里斗了多少年了。所以看似是鳌拜杀苏克萨哈,实际上是索尼、遏必隆、鳌拜联手干掉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