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你看,这块是六盘水市文化文明村寨示范点的牌子。还有这块,是践行新时代《村规民约》示范村。”11月2日,在六枝特区中寨乡木则村干河组,左金昌一见到记者,便拿出前两天全村获得的荣誉“炫耀”起来。

两天过去,左金昌的高兴劲儿一点没退:“开心!这是认可,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干河组,隶属于六枝特区中寨乡木则村,一个彝族小山寨。

左金昌,干河组的组长,老一辈“爱干净,见不得脏”的传统让他一心想做好家乡的清洁工作。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那时候是泥巴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别的乡村串户路那么干净,我们村为什么不行?”左金昌曾在外务工,见识过别处的干净,他时常琢磨着,如何改变村里的环境。

2013年,村里人自发筹集资金打通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毛路,从那时起他就义务负责这条毛路的卫生工作,村里人不理解,他也坚持扫。

半年多的坚持后,村里人出现了更多拿着扫把的身影:左金昌的家人、村民朱仕学、朱仕海、彭跃贵,一把扫帚变成了两把、三把、四把……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特别是2015年组组通工程推进串户路建设之后,全乡范围内都开始推广“三新一清洁”行动(即“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行动),每家每户的村民们都参与其中,木则4米多宽的串户路更明亮了。

“两户带动十户难,十户带动两户就容易多了,你看,现在全村人都参与了进来。”左金昌一脸欣慰,大家还自发在道路两边种植柏树、美人蕉作为“绿化带”。

每天村民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明亮的小庭院、干净整洁的灶台、拖得泛光的地板,简单的洁净中又处处抢眼。

“别处赶牛羊用鞭子,我们用铲子。”左金昌告诉记者,村民养的牛羊在公共区域排泄粪便后,村民要自觉清理,不执行者会被罚款。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每家每户根据道路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个路段设“段长”管理,自觉承担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每月还要评选10户卫生文明户。

“打扫环境卫生是粗活,不是绣花。但是大家心齐,不起眼的偏僻小山村也开始被人们瞧得上了。”60岁的朱仕学当了三年的路段“段长”,他将扫帚伸向自家屋内,也伸向外出务工不在家的邻里庭院,看到“奖牌”落户自己的村寨,他更加笃定:“段长我要一直做,干到老得不能动的那天为止。”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渐渐地,“干河故事”被浓缩成“五大怪”在方圆百里流传开来——清晨早起不赖床,提起扫把往外冲。出门放牛不拿鞭,一把铲子扛在肩。水沟上面有板盖,猪圈少有蚊蝇来,祖辈文化要传承,全寨都是接班人。不怕吃亏抢活干,互助团结向前看。

今年7月,政府给村里安上了大喇叭,又陆续将道路护栏设施完善。每天早上6点,左金昌准时播放大喇叭,这不仅成为学生读书的“小闹钟”、村民早间卫生开始时间,更是党的政策的宣讲渠道。

而今,当地95%的村民将卫生作为日常。在乡贤榜处,有一个“干河故事”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村里人和客人与干河的点滴小事,或是村民递上一杯茶水、一跟板凳,或是一句美好祝愿。



「今贵州」六枝:彝家山寨绽放“文明之花”


在村寨入口处,《村规民约》栏十分醒目,每一则条约都以“木则人”结尾——

做有大爱的木则人;做有责任感的木则人;做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木则人……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从传统、带头、参与,到机制、互助、感恩,而今当地已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制度,也成为人居环境改造的示范点。

临近傍晚,干河的大喇叭响起了音乐,人们开始收装晾晒一天的玉米、水稻。暮色越沉,干河的道路越显白亮,更多的“干河故事”将被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