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四十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

四十載風雨兼程、砥礪奮進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40年來我市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渭南,像一幅絢爛的的畫卷,一篇篇動人的華章,愈發精彩。改革開放40週年,渭南家門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為奮進的渭南喝彩。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千古百業興 交通需先行

每一座城市的崛起

都與它的交通密不可分

每一次繁華的啟幕

更是交通的勢不可擋

渭南 這個素有“八省通衢”之稱的城市

改革開放四十年 從過去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城

搖身一變成為人人嚮往的宜居大城

而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渭南可以說是從東邊的老城街向西邊的高新開發區,一路走來,蓬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東府大渭南商務中心從解放路到前進路,從前進路到倉程路,如今又大有越過渭清路到新區東路的勢頭!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1986年,那時渭南的商務中心在東風街與解放路一帶。南高北低的解放路總長也不過五六里長,南起站北路如今的丁字口,北至民國時期修建的渭南火車站,是這個城市歷史上有名的斷頭路。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解放路上與310國道(今華山大街)交匯的十字口西南角是渭南地區汽車站,到西安及渭南所轄縣的汽車大都停靠在這裡。不僅向外交通不便,車輛少,路難行。就是市區交通也很不發達,很長一個時期都是“一條線路3臺車”,從火車站經解放路汽車站、一馬路到三馬路東頭的汽車分站。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今天,渭河上先後架起了沙王、渭富、渭蒲還有高鐵那麼多的公路橋、鐵路橋,早早的就把人車給分離了,加上人們出行辦事乘坐的各式交通工具又多,選擇餘地很大。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如今,前進路打通了,估衣市巷北邊連接二馬路和三馬路有名的“鐵路坡”也去了鐵輥修平了路,有名的備受熱議的“斷頭路”解放路也打通了。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如今渭南火車站之外,相繼有了南站、北站。汽車站也搬到了交通發達的渭清路。城市西擴連上了臨潼,北進跨過了渭河建起了經開區,南上在塬區建起了工業基地、瓜果基地,在山底建起了航天博物館,東邊的老城改造項目高起點、大手筆。遠望渭南,南塬如屏,綠樹成蔭;城區高樓林立,錯落有致;渭水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波光粼粼;十大公園相互輝映,條條大道相互交錯。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十條公交線路連接東西南北,人們不敢想象的華縣經撤縣設區也與渭南通上了公交,票價由原來的10元降到了6元,改革的成果大大惠及了老百姓。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突破1.9萬公里,路網密度達到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6萬公里,100%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擁有等級客運站20個、貨運站2個,跨省、跨市、跨縣及縣內客運線路達649條,100%的鄉鎮通上班車,行政村通班車率達99%,客貨運輸位居全省第三。中心城區純電動公交運營線路20條,在線運營車輛327輛,率先在全省實現首個純電動公交城市,全市交通運輸建設向著陝西東部交通樞紐城市大踏步前進。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今年2月,市政府啟動了“美麗幹線公路”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

改革開放40年 渭南家門口的變化

大交通引領大發展

天時、地利、人和

讓渭南交通運輸事業進入了新時代

站在新的起點上

向著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新渭南的目標

渭南交通運輸事業正穩步前行

奮力譜寫交通運輸發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