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考慮別人和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我還差得遠”

  生活中的徐光憲,是個眾口交讚的好人。

  他重感情,對已故去近8年的老伴高小霞深情依舊。大半生以來,他和高小霞既是事業上互相支撐的好同志,更是生活中舉案齊眉的好伴侶。當高小霞因骨折而坐上輪椅後,每天,在夕照下的未名湖邊,都能看到徐光憲推著她悠然漫步的身影。他為她讀書,為她加衣,為她熬夜讀書而“嚴厲”地下“黃牌警告”;在高小霞患癌症病情加重的日子裡,徐老衣不解帶地守在病榻前,任誰來“換班”都不肯離開。追悼會上,徐老最後一次深情擁住高小霞,泣不成聲。“我一生中最滿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過的52年;我最遺憾的,是沒有照顧好小霞的健康,使她先我而去。”

  他愛學生,為滿園桃李的成長傾注了全部熱情。“我最大的成就,是培養了一批好學生,他們今天的成就早已超過我。例如在串級萃取理論方面,嚴純華和他的團隊,取消了我的一個根本假設,使之能適用於重稀土元素的分離,使串級理論更趨完善,又提出‘聯動萃取’的新技術,可以大大節省成本。在量子化學理論方面,黎樂民早已超過了我。在微乳萃取和腫瘤早期的紅外光譜研究等領域,其主要理論是吳瑾光在國際上最先提出的。在稀土光電功能材料方面,黃春輝取得了卓越成就,最近獲得‘何梁何利’進步獎。在分子磁體的研究方面,高松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論文……”現在,徐光憲的門生很多已成為院士、長江教授或學科帶頭人。談起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成就,老人無比驕傲。

  學生們忘不了的是,先生帶他們到家裡,利用晚上答疑解惑,每次寫下的稿紙就有幾十頁之多;先生讓出出國訪問的名額,讓出擔任實驗室主任的機會,把鍛鍊與發展的舞臺送給他們;先生在“文革”中“自身難保”,卻在學生上臺挨批時挺身而出,向造反派擔保“他們絕不是特務”……現居美國的黎健夫婦永遠記得,在因孩子腦癱而陷入痛苦的日子裡,是敬愛的徐先生按月用稿費接濟他們,還在大年初一的清晨,親手烹了燒雞、八寶飯摸黑送來。提起此事,徐老一再念叨的卻是:“幫不了他太多,我這做老師的心裡不安啊。”

  徐光憲關心的不僅是自己的“門生”。北大化學學院本科生任桑桑對徐先生的一次講座記憶猶新:“聽說徐爺爺要來演講,同學們都沸騰了,大家很想親眼見見這位胸懷祖國、關愛學生、德高望重的化學界泰斗。當天下午,教室裡擠滿了人,到場的不僅有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還有其他年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老師,甚至考古系等文科院系的同學也來了,不少同學是站著聽完講座的……徐先生講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幻燈片上一句句讓我們眼前一亮、心中一顫的話,想必是先生八十六個人生歲月的積澱,是先生生命脈絡的寫照。這次講座,我們學到的真的很多。”一位名為劉振飛的同學也感慨不已:“這次講座,徐老曾四次修改講稿,並且親自制作了幻燈片,可見他做事之嚴謹、對學生之負責。”

  甚至,對素昧平生的所有人,徐老都懷有一顆慈愛體貼的心。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他把《物質結構》一書的稿費5000多元全部捐給了北大技術物理系工會,讓工會用來補助困難教職工。當時,5000多元是很大一筆錢,聽到徐光憲“不要聲張”的請求,工會的同志感動得說不出話來。1988年一次學術會議期間,福州大學校長黃金陵與徐光憲同住一室。會議閉幕的前一天晚上,徐光憲寫致辭寫到很晚。因為怕打擾黃金陵休息,他搬了一張小凳子放在洗手間,藉助微弱的燈光俯首疾書。半夜醒來看到此景,初次謀面的黃金陵感動不已……

  這一切在徐光憲看來卻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他有自己的處世信條——推己及人。“我認為這就是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你。所以,凡事多想想別人的感受,總是好的。”說到這裡,老人一頓,“季羨林先生有句話: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些,就叫好人。後來王選講,標準還可以降低一點,考慮別人和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其實他考慮別人遠比考慮自己多。他一直住著75平方米的房子,不搬進分給他的145平方米的新居,說要讓給更需要房的中青年學者。這方面,我還差得遠。”

  徐老的言笑,透出天高雲淡的從容之美。這種從容來自他內心的淡定充盈,來自他的健康與快樂。每天,他用散步代替交通工具,信步於辦公室與家庭之間,生活波瀾不驚,卻在一派平和中洋溢出生機與活力。老人自認沒有什麼長壽的秘訣,能與世人分享的,只有久經歷練的樂觀與豁達:“我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快樂是一種相對的情緒,要有一個參考座標系;快樂不快樂,就看你的座標原點怎麼定。”

  ■人物小傳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25歲的徐光憲

  徐光憲,化學家和教育家。1920年11月7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祖籍上虞。194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底赴美國留學,於1951年3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被選為美國PhiLamdaUp-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及SigmaXi榮譽科學會會員。同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放射化學教研室主任,技術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化學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1994年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1989-1993年,當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他長期擔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副主編,《中國稀土學報》主編。他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成果解讀

  徐光憲的研究橫跨物理化學、核燃料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等領域。他在我國較早開設物質結構和量子化學課程。1954年受教育部委託,他和盧嘉錫、唐敖慶、吳徵鎧一起在北京舉辦物質結構暑期進修班,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質結構課的師資。上世紀50年代末,他從事核燃料萃取化學研究,提出萃取機理的分類法,準確測定大量溶液化合物的穩定常數和兩相萃取平衡常數,為國際手冊收錄。1976年他提出串級萃取理論,並在全國推廣,把我國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量子化學領域中,他對化學鍵理論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原子價的新概念、nxcπ結構規則和分子片的週期律。同系線性規律的量子化學基礎和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特徵研究,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徐光憲著述頗豐,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科書8種。他所編著的《物質結構》一書1988年被評為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特等獎。2005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人物影集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1949年與高小霞在哥倫比亞大學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1964年的全家福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與“糖葫蘆”在院士大會上(左起:唐敖慶、吳徵鎧、盧嘉錫、徐光憲)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2002年遊洛陽清明上河園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與國內外同行做學術交流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2003年在北大稀土實驗室(左一為嚴純華)

徐光憲:事業比天大(下)

徐光憲和高小霞在未名湖邊散步

  ■回聲

  桃李滿天下,師德傳四方。

  ——季羨林(著名學者)

  徐光憲教授已在我國化學界辛勤耕耘了50多年,為我國化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要學習他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作風,以及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的崇高品格,並衷心祝願他健康、長壽!

  ——陳佳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協主席)

  幾十年來,先生為適應國家需要,四次變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準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碩果,一方面是由於他有為祖國科研事業作出貢獻的強大精神驅動力,另一方面也由於他具有廣博深厚的學科基礎。

  

——黎樂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家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工匠”,還有一種是“大師”。前者的目光侷限在具體的研究中,而後者則研究科學的哲學層面。徐先生則已經達到了後者的境界。

  ——嚴純華(長江教授、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