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持续稳健发展纪实

临近初冬,渤海之滨,高耸的井架、橘黄色的抽油机、交织的输油管线,映衬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大干一百天、日产增一千”劳动竞赛正在辽河油田百里油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连续32年实现千万吨稳产,累计生产原油近5亿吨、天然气近1000亿立方米……在昔日的辽宁“南大荒”上,建起了举世瞩目的千万吨级大油田。

从一片人烟稀少的芦苇荡到建成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作为集团公司首批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改革创新始终是支撑油田稳健发展的原动力。

辽河油田持续稳健发展纪实


油稠人不愁 困难也低头

——突破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打造全国最大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世界最稠的油在中国,而中国最稠的油在辽河。面对稠油、超稠油开发世界性难题,辽河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在辽河创造出连续32年实现千万吨稳产的奇迹中,现在辽河油田每生产4吨原油,就至少有1吨是依靠转换开发方式所得;2014年,“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落户辽河,以SAGD、蒸汽驱、火驱、水平井技术为核心,“二次开发”引燃了辽河油田开发历史上的技术革命……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国家改革开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为辽河盆地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拉开了辽河创新驱动、科技兴油的序幕,书写着国有大型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蜕变。

进入新世纪,曙一区吞吐开发达到百万吨产量高峰后递减加快,产量下滑迫在眉睫。加拿大的SAGD开发实践表明,该技术可将超稠油采收率提高到60%以上。如能转SAGD开发,相当于再造一个曙一区。但国外专家考察后给辽河泼了一盆冷水:你们条件不行,中深层稠油搞SAGD在世界上尚没有成功开发的案例。

面对国外专家的论断,辽河技术人员没有放弃,他们深知,必须走国外技术与国内油藏实际相结合的路线,引进与消化、创新结合,重新认识开发机理。

辽河技术人员根据自身油藏特点,对稠油开采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并大胆自主创新,科研人员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SAGD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实施的过程,采收率从原来的23%提高到60%。如今,辽河油田SAGD开发累计转驱井组72个,年产量达到百万吨规模,较吞吐开发多产原油500多万吨。

在渤海湾北部浅海地区,一个月牙状构造带东部的海上油田——月东油田,因辽河对外合作开发而广为人知。在月东油田发现之初,由于当时油田开发缺少资金以及没有海上热采油田的开发技术和经验等因素,仿佛是一根刺扎在辽河勘探人心头,寝食难安。

此前很长时间,辽河油田对外合作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月东困境让辽河人意识到,对外合作也需要变革。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辽河将月东列入了对外合作项目名单,并将合作范围主动扩容,变为引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2004年,香港天时集团“相中”了月东合作项目。同年2月,集团公司与其签订了月东项目对外合作合同。全新的管理模式,让月东油田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了年产50万吨的海上整装油田。

而随着辽河油田持续发挥辽河稠油开采特色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不断拓展劳务输出、技术服务、国际贸易等业务,截至目前,辽河油田先后与22个国家建立业务往来,并初步形成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亚太和俄罗斯六大区域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叫响辽河稠油品牌。

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

无重压难以成山之高,少锻打难以成钢之硬。每一次磨砺都意味着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逆境中苦练内功,“危”中求“机”,才能在困境中力挽狂澜,涅槃重生。

为有效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早在1993年辽河油田便建立了内部市场机制,137份有碍于搞活企业内部市场的文件被废除;为有效利用市场资金,加速资本运营,1998年被称为“中国石油第一股”的“辽河油田”股票在深圳隆重开盘;为盘活企业活力,破解低油价之困,2014年辽河油田成为集团公司首批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

在历史上几次金融危机中,面对低油价的冲击,辽河油田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适时对油田生产经营战略进行调整,以深化改革为低油价突破口,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辽河油田最大的负担就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辽河油田不断盘活人力资源,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出台新的薪酬分配方法,突出效益导向,强化工效挂钩,将工资分配向科研、一线和艰苦岗位倾斜,激发全员创效热情。自辽河油田作为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以来,已累计撤并处级机构36个、科级机构551个,用工总量减少近万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为稳产增效工作提供重要支持。相继完成或推动了热电厂关停、锦州燃气股权处置、“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医疗卫生社会化改革、多种经营深化改革等工作。2017年开始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油公司体制、公司制等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新特点新气象。

面对内外部困境,辽河油田对内进行内部模拟市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对外加大走出去步伐,开拓外部市场,盘活人力资源。通过技术服务、劳务输出等途径释放人力资源潜力。目前,辽河油田共有9000余名员工活跃在外部市场,年均收入近100亿元,开辟了新的创效空间。

功成不必在我 建功必须有我

——辽河油田人攻克一道道难题,奏响时代最强音

40年前,对许多辽河油田人来说,出国还是件稀罕事儿。40年间,辽河油田人不仅“走出去”学习国外有益的经验、技术和观念,还以更加自信、更加进步的姿态,带着辽河油田技术走出了辽河油田、走向了世界。目前,辽河油田作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稠油技术力量,创效触角已伸向了全世界,已先后为中亚、南美及亚太15个油田提供技术支持。仅2016年,辽河油田全年海外市场开发就新增合同额7.6亿元、收入1.8亿元。

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孙洪军感慨:“改革开放让辽河油田稠油开采技术经历了‘走出去、请进来、再创造’的过程,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如今加拿大等国的石油公司开始到辽河油田‘取经’,稠油技术已大步走出国门创效。”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多的是人在思想上的解放。思想绽放理想,让许多的看似不可能演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历经近30年地质勘探被判定为“无油区”的区域,竟探得了上亿吨的石油储量;同样建成100万吨产能,仅仅动用了常规油田1/10的钻井,并由此形成了3个亿吨级规模储量区……辽河油田地质人员敢于突破传统地质理论的束缚,大胆提出“生油岩埋藏有多深,含油底界就有多深”的认识,在地下4000多米的兴古潜山上,解开了潜山内幕成藏的神秘面纱,辽河油田产量结构全面提速,大幅提高了油田千万吨原油稳产的含金量。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实践和智慧。红海滩头,欢喜岭上,辽河油田第一座以个人命名的基层班站——束滨霞采油站,好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苇海深处,由全国劳模束滨霞创造的采油站管理“六法”沿用至今。“对待油井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通过实施油井管理分类法,油井生产时率提高10个百分点,自然递减率下降5%,降本增效上千万元;80后“创新达人”王冲,从一名普通作业工成长为油田创新技术先锋,3D打印机、纳米工服、桌面办公终端……一个个高大上的新玩意广泛应用于油田数字化生产过程中,为油田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在40年改革开放浪潮中,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石油人,是他们挺起了辽河油田发展的脊梁,奏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文由(石油聘oilpin.net)小编发布在今日头条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