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作者:資中筠,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

我覺得現在我們有點亂套。一方面,特別想走出去,好像文化大國說來就來,我們要變成文化大國了,於是乎就成文化大國了。然後就花好多好多錢,在國外建孔子學院,教人家外國人學漢語。與此同時,我前些日子剛聽到,上海幾個名牌大學自主考試,理工科乾脆不考中文了,我覺得很荒唐,所以就先從這件事情講起。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你要是講文化,首先母語是最重要的,文盲跟一個有文化的人的區別,不就是因為他認字,越學越多嗎?你是靠什麼來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國話來思考,不是用外文,除非你從小就在外國生長,先學外文,後學中文。你的中文學到什麼程度,你認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識,就決定了你思維的複雜程度和文化程度。

我們現在講這個人文化水平很高,那個人文化水平比較低,實際上是他的中文水平比較高或比較低。我是學外文專業出身的,我從小學就開始學外文,專業學的是英國文學,但是到今天我也不認為,學不學英國文學能夠決定我的文化程度。我的文化程度還是我的中文決定的,我的思辨和表達能力取決於中文。當然,我學了外文之後,懂了很多東西,豐富了我的文化,應該說是個倉庫吧。但是如果我不學外文,根本不會外文;我已經學了這麼多中文,再去學另外一個專業,我覺得我的文化水平應該還是像現在一樣。所以對中文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看。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一個國家的母語是它文化的載體,你學了多少,你掌握了多少母語,你就會成為有什麼樣文化修養的人。我見到好幾位大出版家學歷很低,甚至是小學剛畢業,但是他們讀了好多書,儘管不會外文,也沒怎麼學過數理化,但有很高的文化修養。還有一些革命老幹部,基本上沒上過學,但看過很多書,中國的歷史知識豐富,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只舉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胡耀邦。

有些名牌大學居然認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這是非常荒謬的,他們只想培養高級工匠。理科、自然科學和哲學是相通的,連母語都不要掌握,怎麼可能培養出發明家來?當然可以說這只是幾個大學的自主考試,教育部並沒有統一取消理工科的語文考試,但是它所釋放出來的信號是非常有害的。因為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育是以考試為導向的,取消語文考試,哪怕是部分的取消,就會讓語文不太好的學生覺得用不著學了,老師也覺得用不著認真教了。與此同時,外文是非學不可的,因為不學外文是沒有前途的——據說做這個決定的校長們是這樣說的。不學外文沒有前途,但是不學中文可以有前途,可能他以為中國人都說中國話,多認幾個字,少認幾個字,多學一點,少學一點,沒關係。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又說要加強我們的“軟實力”,然後花那麼多錢去教外國人學中文,看來,我們確實有一種危機感。我們也要輸出文化,問題是:我們拿什麼東西輸出?只好又請出老祖宗來,一會兒挖一個墓,一天到晚搞文化遺產,現在好多地方把“申遺”作為天下第一大事了,好像申到了一個“遺”,我們的文化就上多了一層。申的“遺”都是祖宗留下的遺產,不是我們新創造的東西,揮霍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而且還沒有用好。

我覺得與其一天到晚說要弘揚這個、弘揚那個,不如首先好好把電視屏幕裡頭的白字消滅掉。現在這個危害極大,對中小學學生比教科書影響大。我聽商務印書館新版漢語字典的編輯跟我說,他接到一些中學生來信,說你們的字典錯了,因為電視屏幕上不是這麼寫的。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要紮紮實實地把這些事情搞好,把錯別字改了,把成語說對,不要鬧“你到我貴府上來”、“您的家父”、“我的令妹”這類笑話。假如能把這些東西弄乾淨了,我覺得我們的文化就稍微進步一些了。

一講到文化傳統,一說到我們有過多麼輝煌的傳統文化,我們常常忘記,從晚清到民國這一百年間,有許多仁人志士,文化水平很高的那麼一批人,盡了很大的努力,繼承了中國比較優秀的傳統,加上吸收了外國的文化,把兩邊優秀的東西結合起來,創建新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成績斐然。可惜後來斷了。我們現在把這一段完全忽略了,一說傳統文化就從孔夫子講起,為什麼不講嚴復、王韜、梁啟超、胡適、魯迅、傅斯年等等這一大批人?我們今天所爭論的問題,他們早就爭論過,他們這批人作為整體,百年來為振興民族精神,創造新文化所達到過的高度,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前幾年,我們一大批大學,像北大、清華、南大、浙大等等,都在搞百年紀念,說明這些現代大學早都已經建立起來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成績,引進了西方的模式,又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培養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現在忽然又說都要向哈佛看齊,卻又只看皮毛,不知道人家的精髓何在。

說到全盤西化,首先它實際上是個偽命題。我們不可能全盤西化,這麼堅固的傳統,不管是好是壞,它西化不了;另一方面,我們天天都在西化,包括現在生日吃蛋糕,都不吃長壽麵了。有的是無害的,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最優秀的東西,我們上一代人、兩代人嫁接過來的,現在又推出去了,不要了。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我也很同意傳統文化裡面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也同意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現在有些人說魯迅的這些做法是漢奸行為,實在豈有此理。魯迅是愛之深、慮之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我們也還有一脈相承的很優秀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士林”有一種堅守,有些事情是“為士林所不齒”的,有些人是士林“恥於為伍”的,這裡無形中也有一個價值系統。比如孟子說“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這跟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是可以嫁接起來的。

我們不能夠把現在文化的缺失和所有壞的東西,都怪在幾千年的傳統上,或者說跟農業文明有關係。農業文明肯定不適合於現在的市場經濟,但是從精神上來講,它並不是完全沒有過比較優秀的、能夠支撐民族脊樑骨的東西,但是後來就被打斷了。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談文化,要注意幾個問題。一個是泛政治化,把文化完全附屬於政治。“軟實力”這個詞我有點不想用,因為它又把文化當成一種工具,而“軟實力”這個詞實際上也是美國人發明的,有它特定的含義。建立新文化,或者是重建精神的家園,最好不用“軟實力”這個詞,文化就是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高不高,或者是文化水平怎樣,取決於相當多的人,特別是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的修養。這種文化修養包括道德修養、做人的價值觀,必須依附在一個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其他。老說軟實力,容易泛政治化,容易流於以對外爭面子為目標,務虛名,不重內功。

另外一個弊病就是高度實用主義,這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特別發展起來的,跟市場經濟相聯繫,就是說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在於你產生不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價值,所以很多東西都沒用了。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學歷史有什麼用?學中文也沒用,中國人反正都會說中國話,還不如學點外文。我學了一輩子外文,深知不是生來講英語的人,真要把它學到跟自己的母語一模一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如果要靠這個體現你的文化水平,就等於邯鄲學步。何況現在所謂的精通好幾門外語,其實就是認幾個字,能查字典看書就了不起了。我到現在用外語寫作都沒有把握,總要請人家看一遍,有沒有什麼地方不是太地道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文化要更開放。“五四”時期那一大批人,其實也只有二三十歲左右,胡適、傅斯年、錢玄同這些人都很年輕,李大釗那時也才30歲,他們當年敢想敢說,了無忌禁,想辦《新青年》,自己就辦起來了,辦起來以後,在上面吵架,可以吵得一塌糊塗,言辭激烈,也有不少片面性,但都是高水平的吵架,有不同的思想在撞擊。


「推薦」資中筠:文化要用母語講



現在談要建立文化,除了去找老祖宗之外,就沒有其他什麼辦法了。但其實用不著你找老祖宗,《論語》、《孟子》以及其他先秦諸子的經典著作已經翻成了許多文字,早就傳播出去了,現在仍有西方漢學家在研究這些東西,還用你現在去輸出嗎?人家要看的是你現在能拿出什麼新東西來;你的所作所為符不符合一個現代的、負責任的國家的形象。所謂的負責任不只是對外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人民負責任。

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重要的不是輸出文化,而是建立文化,先得有貨才能賣。而且建立的是新文化。其實我們並不是完全在廢墟上建立,但是我們根本不理會前人的努力。包括梁啟超的《新民說》,早就說清楚了很多問題,如果國民在本國總是受壓迫的話,遇到外來侵略的時候,你要他站起來保衛國家,這是南轅北轍,不可能的。所以魯迅也早說過,我們在反對別國奴役我們國人的時候,不要又想,那還不如受自己人的奴役好一點。我們現在有很多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做自己人的奴隸不算什麼,一看外國人欺負我們,簡直不得了,甚至於不是欺負,也算欺負。日本侵略中國,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破壞,最大的破壞就是打斷了我們現代化的進程,但在這之後,那麼多年來就沒有外國人侵略我們,我們自己做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