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丨新公益助推資本主義改造

[摘要]新公益事業並不只是慈善公益而已,它代表著社會發展的趨向,而且是佔領制高點那些精英們的深刻覺悟。

【編者按】“這本著作初版於2003年,題為《散財之道》,2005年、2012年又出版了第二、第三版,改名為《財富的歸宿》。此次再行增訂修補,名為《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 三個書名確實代表了我對公益事業領域認識的深入。”9月9日,著名學者資中筠攜新書《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在金融博物館舉行首發式,並與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阿拉善生態協會會長任志強先生展開對話,探討美國公益事業百年來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啟示,騰訊思享會現場報道。資中筠認為資本主義既得利益階層已經深刻地意識了到社會危機,並且開始通過新公益推動社會改良,倡導共富共榮,因為只有社會整體的購買力才能支撐起這個市場。以下為資中筠發言實錄:

資中筠丨新公益助推資本主義改造

著名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 資中筠

美國的現代公益基金會是“散財”的榜樣

資中筠(著名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1992年我最初的想法是研究20世紀的美國,結果發現有一個領域是我們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國的現代公益基金會。它從20世紀初開始發達起來,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另外一個角度,我是想研究美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檔案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關於中國的文化部分的資料很多。中國20世紀上半葉所有的教育文化事業幾乎都有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影子,我們的第一代院士在研究工作的關鍵時期都得到過這個基金會的資助,這使我大吃一驚。

我的思考成熟和收集資料是十年的過程,到2003年才出書。2003年出的書叫《散財之道》,主要是說人能聚財,但怎麼能最好地把錢花出去呢?美國這些基金會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當時正好是國內的公益基金會開始發展的時候,我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以後在國內的影響這麼大。

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換了一個名字叫《財富的歸宿》,我的想法是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不管通過什麼途徑積累了這麼多的財富,應該回歸社會。迴歸社會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公益基金會。之後我就想擱筆了,因為時政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累的,我精力和時間都不夠了。我就想以待來者,我們國家已經注意到這個領域了,以後一定會有很多研究出現。後來我發現確實有些專家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還沒有出現我想象的有關最新發展的系統著作。去年我和樂平基金會一起去美國考察。對我來說是大開眼界,開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現在所謂的“新公益”有了認識。

美國20世紀的繁榮源於世紀初的進步主義運動

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實際上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美國為代表,包括歐洲很多國家。上一個時期的變化是100年以前,歐洲是在19世紀中葉,各種社會改良思潮開始發展的時候。在美國是20世紀初形成的進步主義運動。沒有那種大的改革,美國不可能有20世紀的繁榮富強。這個大的改革,其中一部分是資本家拿出錢來做公益,大財團帶領了所謂捐贈文化的方向。

現在資本主義進入了新的階段,它又發生了很多矛盾。我們常常說美國興衰的問題。我在80年代曾經講過,是不是衰落,其中一個指標就是看世界的優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還是到美國。如果還是這樣,不管經濟有多麼困難或者發生什麼曲折,它不會衰落。經過20多年,證明了它又進入了信息時代,並沒有衰落。我現在看很多專家的文章把美國衰落作為不容置疑的前提,說以後美國就是會衰落,中國就是會崛起了。我覺得現在優秀的人才還是在往美國流動。但是,我還想加一個指標,就是它的精英們能不能認識到社會的弊病,它的糾錯機制是不是還存在,能不能主動進行比較深刻的改良。

資中筠丨新公益助推資本主義改造

首發式現場(左起:任志強 資中筠 張維迎)

新公益是美國重要的改良途徑

我覺得新公益在美國的出現確實是很重要的改良途徑。這個新的思想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二三十年的試錯,發展到今天已相當成熟,規模相當大。什麼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複雜的。概括起來講,過去的公益認為是純粹的、無償的捐贈,一些人把錢捐出來做一些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完全是非盈利的。現在的“新公益”覺得這樣是不夠的,要用市場機制把盈利和非盈利放在一起,以做企業的方式做公益。它把各種人聯合在一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會管理的教大家做管理……形成一個具備創新機制的強大聯合體。最最古老的慈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工業社會的產物是現代基金會,現在是信息化社會、後工業社會產生的新的公益方式。

新公益將使資本主義面臨深刻改造

新公益對社會的意義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改造。美國人自己用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演變。在我們國家,力量最強大的是黨和政府。但是在美國資本的力量是最強大的,資本可以做很多好事,促進社會的繁榮。但是,如果不能規範和駕馭它,資本也會肆虐,出現很多很大的問題、泡沫和危機。他們自己意識到必須用比較好的辦法來駕馭資本。

資中筠丨新公益助推資本主義改造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資中筠著,新經典出版

在貧富懸殊如此擴大的情況之下,金字塔尖1%的人也沒好日子過,他們的好日子是行之不遠的。因為不能只靠少數富豪買豪宅和奢侈品來支撐市場,必須仰仗社會整體的購買力的支撐,所以社會需要“共富共榮”。共富共榮並不是讓有錢人拿出錢來救濟窮人,而是要把窮人變成消費者、創業者。什麼叫“包容性的資本主義”?就是把資本主義擴大,把當資本家的門檻降低,使很廣泛的人都能夠創業,能夠變成企業家,使小企業變成中企業、大企業。當然,它有很多途徑,包括公益創投、影響力投資等,都是創業夥伴的觀念。

這個深遠的意義就是資本主義將要面臨一次深刻的改造。改造的動力其實是全社會的動力。第一次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時期,最早是工會的勞工運動,然後是知識分子提出各種理論,再是開明政客被選進議會後出臺一些方案,包括老羅斯福這樣的開明政治家,最重要的是揭露社會弊病的輿論。

既得利益階層主動提倡社會改良

現在的動力也是上下結合的,但更加體現在社會精英的覺悟上。前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是底層的一些表現,就是讓上層的人都知道底層有這麼多的不滿。這比以前的運動要弱得多,它沒有組織、綱領和領導,甚至沒有真正的具體訴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至少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我們常常認為既得利益階層是不願改良的,其實他們深刻地意識到社會危機而認為迫切需要改良的。我看到他們在一起開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像比爾·蓋茨、巴非特、英格蘭銀行總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等,他們深刻地批判這個社會,尖銳程度遠遠超過我們國家最左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我們說到的,他們都知道,而且他們有數據和科學的分析,覺得這個社會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他們自己覺悟到必須改革,知道可以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改革。

改造資本主義的動力是成熟的公民社會

這種改革不是既賺錢又做慈善,是非常艱苦細緻的,要一點點地修改法律。比如英格蘭銀行總裁提到英國現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對於一個銀行總裁的職責都有改變。它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金融業不能離實體經濟太遠。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一個原因是金融衍生品跟實體經濟的距離越來越遠。另外一點,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規矩,要對普通人負責。

他們的動力是成熟的公民社會。成熟的公民社會的特點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做。我們在研究美國的時候,眼睛不能專門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每一個州、每一個市,他們都各自為政,進行五花八門的改革。但是,它是向著平等共融,多一點人可以發財的方向來發展的。這是很重要的啟示。

新公益時代追求“代際公平”,不“拼爹”

這完全不是從道德方面來說他們大公無私,應該說這些人很有遠見。他們的生活都過得非常好,但以後要怎麼辦?他們要想好幾代人所想。所以他們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代際公平。就是說你不能拼爹,即使你是“富二代”也不能享受特權,一定要有一個機制使得每代人都有同樣的起點。他們提出在財富分配方面相對平等,機會方面絕對平等。財富的絕對平等會使社會失去活力,它一定是有差距的,但差距不能太大。“富二代”的機會不能永遠都比“窮二代”多很多,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社會改良機制就體現在他們發明的各種各樣的新公益中。這種新公益是要用企業和市場的辦法,不是無償捐贈。公益事業可以賺錢盈利,這是非常大的改革。但是,一定要有很多規矩、認證和標準,並不是一句話,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做慈善,絕對不能這樣理解。

另外,也不能否認無償捐贈的公益事業,因為新的公益事業其中有一部分是靠無償捐贈的。比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可以投資一個社會企業,三年不讓這個企業還錢。被投資的企業應該去賺錢,自己造血循環。最開始的無償捐贈還是必要的。卡耐基、洛克菲勒這些人的思想還是一以貫之的。

現在我們國家引進外國的東西是相當快的,很多報刊都提到創投公益、創客室,我在書中叫做“工作坊”。我的擔心是沒有按照嚴格的規範來做這個事情。美國有非常成熟的公民社會,嚴格、規範的法律,冒名頂替不是那麼容易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說做不成,也有人做成了,但都是挺艱難的。

任何群眾和政府都不應該“逼捐”

剛剛講到逼捐的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家積累了很多財富,是很願意做公益的。但是,我們要明白公益事業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民間性,政府的不算。不能把錢拿出來又歸回政府,變成政府財政的一部分,那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第二是自願性,每個人有權利不捐,你不應該逼他,任何群眾和政府都不應該逼捐。第三是自主性,捐出來的錢,我要看到它的效果。不能像捐給某些官辦基金會,我不知道你拿著這些錢去了什麼。

這幾點在我們國家比較難以做到。因為我們的公眾有一個習慣思維就是剛剛說的逼捐,看到誰有錢,就覺得他必須捐出來。通過什麼途徑捐給誰,怎麼使用,有什麼效果,人們不管,反正你捐了就行了。

公益事業應該使更多人能自力更生

另外就是均貧富的觀念。公益事業是對社會的回饋和改良,使更多的人能夠自力更生。我們比較熟悉的小額貸款在中國已經比較普遍了。你是窮人,在大銀行貸不了款,我可以貸給你很少的錢,讓你去創業。

還有就是做這件事情的志願者。並不是讓大家餓著肚子,什麼都不要。這個理念是不對的。社會組織跟企業一樣是很複雜的,它的工作人員的素質應該是比較高的。因此,他應該是有報酬的全職工作人員,不是說業餘時間貢獻幾個鐘頭。真正的公益組織是提供就業機會的,美國的NGO組織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就業場所。我們的基金會法規裡提到只有10%的資金可以用於行政開支,這是行不通的。其結果就是很多人被逼著做手腳,用別的方法來報賬。

我希望大家能夠糾正一些誤區,並且認識到外部社會正在發生非常深刻而有長遠意義的變化。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每年出去幾十萬留學生,但主流觀念還是非常封閉的,各種陳腐的觀念還是很多。比如說外國基金會就是要和平演變我們,其實他們是和平演變自己。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不能脫離世界潮流而單獨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