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像廣東鉢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台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今天說的就是一個巨形的餃子,屬於臺灣的有名小吃,叫彰化肉圓,朋友們有吃過嗎?這彰化就是地名,這美食就是由這裡所創,是臺灣的一個縣城。這美食外皮有勁道,而且是脆口的,裡面的餡料也是豐富有餘呢,下面跟隨小編的步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美食王國臺灣裡的彰化肉圓。

遠看像廣東缽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臺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圖片上的,就是剛做成的肉圓樣子,像不像廣東的一種小吃,名叫缽仔糕的美食呢?弄成這個樣子的時候還不能吃,攤涼以後等肉圓脫模,下溫油裡泡一下,等皮變得勁道Q軟的時候就可以了,再伴上一些鹹或甜的資料,撒上香菜,這樣才基本完成。看著一個個肥嘟嘟的樣子,外皮晶瑩剔透,裡面豐富的食材已經快要禁不住撐出皮來,看得見的豐滿,看得見的美味,有牙齒癢癢的感覺嗎?

遠看像廣東缽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臺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別看圖片小,其實一個的大小就是一個人的份量,滿滿的一碗了。直徑為6-8公分的半透明扁圓形,裡面餡料一般包含了香菇、竹筍、豬肉組成。外皮這口勁道也是大有來頭的,是由臺灣的地瓜粉和在來米粉做成的,沒有聽錯,就是叫在來米粉。在來是臺灣省的一個地名,那裡的稻穀比較飽滿,那蒸熟以後是比較綿密的,所以混合做出來的外皮就有這個Q彈的感覺了。

遠看像廣東缽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臺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這肉圓最出名的就是彰化的,相傳是由一位吳姓的攤業者首創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形形式式的肉圓了,有些地方還叫肉丸或肉回。肉圓和肉丸不能理解,是根據它的外形而取的名字,而肉回呢?這是由於在吃的時候,把皮剪開了,跟裡面的肉形成了一個“回“字,所以才叫肉回。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肉圓下油鍋的時候,烹飪者會用用叉子把肉圓上的油撥回油鍋,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聽起來都很有趣,跟它胖嘟嘟的樣子都很貼切。

遠看像廣東缽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臺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要做成正宗的肉圓,有三個要點。一是要食材正宗。剛才小編也介紹了,皮是用臺灣的地瓜粉和再來米粉的,更換一樣都做不了正宗的口感和味道。第二個就是水要適中,在攪拌的時候水要適中,多了會凝結不了,少了就硬成鐵,攪不動了。而且攪拌的力度也要求適中,這都是技術活。最後一個就是餡料要入味。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傅也得醃製2個小時的餡料,除了調味,還得給豬肉按摩鬆鬆馳,聽聽都覺得了不起。

遠看像廣東缽仔糕,近看有“乾坤”其實是臺灣小吃,不認識不怪你


這肉圓還有一個典故。相傳在北斗地區發生了水災,在一個北斗的一個寺廟裡有一位文筆生叫範萬居先生,把地瓜曬乾,然後磨成粉,再煮熟給災區的居民所食用。當時沒有那麼好的條件,沒有餡料的,只是一個粉團。後來經過改良加工,配入竹筍和豬肉這些配料,才有了今天的肉圓,流傳到各地,成為一道聲名遠揚的小吃。在一道平民的小吃,在臺灣的街頭上能頻繁地看到它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