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20 解構「執行難」:5年執行到位7萬億元 厲害了人民法院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切實解決執行難的決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於2016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正式提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藩籬。

兩到三年時間緊迫,執行難為何成為一個頑症?人民法院的承諾完成得怎麼樣了?破除最後一道藩籬的秘密武器都有什麼?這一承諾能否如期完成?目標倒計時,新華社記者先後到北京、上海、安徽、廣東、貴州、廣西等地,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執行難”如果得不到基本解決,法院判決就成了“打白條”。記者調查瞭解到,2016年以來,為了維護法律權威和公平正義的“最後一公里”,各級法院在執行工作規範化、信息化方面發力,同時加速“殭屍企業”出清注入司法動能,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司法保障。

執行法官感慨:職業生涯第一次遇到執行案件結案數超收案數

“幹了26年執行工作,今年是安徽法院執行案件結案數第一次超過收案數。”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牛富文說。

安徽的突破是全國法院破解執行難工作的一個縮影。近5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級法院執行結案超過2100萬件,同比增長74.46%,整體執結率超過90%,執行到位金額達7萬億元,為2019年如期實現“基本解決執行難”打下堅實基礎。

“破解執行難的關鍵首先在於信息化。”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說,“最高人民法院自2014年開始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由一個主系統、四個子系統關聯集成的執行信息化系統。主系統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四級法院統一案件流程節點管理系統,化解對各級法院案件管理不到位、監督不力、執行不規範等問題;四個子系統分別解決查人找物難、聯合懲戒難、財產變現難以及終結本次執行不規範等問題。”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與公安部、交通部、人民銀行等部門和3850多家銀行聯網,可查詢到被執行人全國範圍內的存款、車輛、證券、不動產等16類25項信息,實現多種財產形式“一網打盡”。

“法院執行的外部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孟祥說,“老賴”之所以肆無忌憚就是因為失信成本低。2016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發改委等60家單位簽署文件,推進聯合懲戒體系建設,採取懲戒措施150項,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公職、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出行、購房、旅遊、招投標等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限制。

加速“殭屍企業”出清 幫助中小企業“回血”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在法院受理的強制執行案件中,有約三成案件屬於法人債務,被執行企業大都是債臺高築、經營乏力的殭屍企業,其債款鏈條複雜、脆弱,深圳一家殭屍企業涉及執行案件甚至多達1.9萬件,不僅成為中小企業流動性的“血栓”,更易引發職業性、區域性金融危機。

“每一個執行案件都關乎一箇中小企業的生死,每一筆執行款都可能成為企業的‘還魂丹’。”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鬍鷹說,這些執行案件大多牽涉多個資金鍊脆弱、抗風險能力不強的企業法人,一個案件執行不到位就可能引發“數企倒閉、多人失業”的連鎖反應。

法院執行工作在挽救一批中小企業的同時,也加速了“殭屍企業”的出清,全國法院今年預計將清理涉及19萬家“殭屍企業”共計60萬件執行案件。全國法院加強執行工作與破產程序銜接,不僅實現了債務的公平清償,也加快了殭屍企業出清,釋放了沉澱、板結、固化在殭屍企業的土地、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為新供給的形成和擴張創造條件。

“2017年,我們集中執行了41件涉金融行政處罰類案件,個案標的最大值近7億元。”北京市西城區法院院長蔡慧永說,自2014年金融街法庭成立以來,金融商事案件年均收案一萬件以上,涉金融債權達232億元,年結案率均超過90%,目的就是為保障金融安全、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司法保障。

“執行工作就是要通過強制力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提供司法保障,為抵禦外部風險衝擊設立一堵‘防火牆’。”劉貴祥說,最高法要求各地法院在執行工作中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按照市場化、專業化要求,採用破產和解、破產重整、破產清算式重整等方式,最大程度保護企業及其優質的整體生產經營體系和能力。

誰當“老賴”誰難受 處處受限迫使“老賴”們履行義務

記者調研發現,執行工作所積累的海量信用信息也成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石。

“執行難的病症在法院,病因在社會環境,病根是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足。”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呂忠梅說,應該抓住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契機,倒逼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記者採訪瞭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執行工作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視,正在加快形成的黨委領導、政法委協調、人大監督、政府支持、法院主辦、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理“執行難”大格局正在成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礎支撐。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單位主辦的網站“信用中國”是當前政府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總窗口,其中關於懲戒失信的數據信息約八成來自法院的執行工作。目前,超過1200萬人次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超過310萬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了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

“社會誠信制度不健全,守信踐諾意識不強,失信懲戒措施威懾力不足是我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短板所在。”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說,法院通過聯合懲戒不僅補齊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短板,對失信人產生巨大震懾,更對弘揚誠信意識產生積極影響,推動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氛圍。

“執行工作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而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能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董開軍說,如果能以破解執行難工作為契機,從國家層面完善公民“信用畫像”,打造公民“信用身份證”,形成處處憑信用、事事看信用的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執行自然也就會變得“不難”。

記者:高潔 參與採寫:李放、張紫贇、潘德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