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程式設計師的狂歡,「全球程式設計師節」更關注軟體業生產力解放

[釘科技述評] 漫長的時間線上,西安,一城兩面:一面,堅守傳承,延續著千百年來“十三朝古都”帶來的厚重歷史與文化;一面,銳意創新,近年來持續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在內的“硬科技”。讓每一個人能夠自由地穿行於古老和現代之間,這正是西安的可貴之處,也是西安的獨特魅力所在。

與以鐘樓為圓心的西安“老”城區夜以繼日的熱烈和擁擠不同,西安高新區的白天通常是安靜的,眾多以研發、生產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於此,特別是軟件企業,看中地正是這裡能夠讓人專注的環境。但在十月末,這裡有些一反常態,“第二屆全球程序員節”在這裡召開,這是一次程序員的狂歡,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他們:在一絲不苟、“不問世事”地專注於每行代碼之外,他們同樣是熱烈的、活潑的。

當然,如果說“第二屆全球程序員節”僅僅是一次狂歡,就小看了它的格局,它更是一次行業盛會,核心要義依舊在於探討如何推進軟件業持續發展以及如何用軟件的力量“重新定義行業”。

不止程序員的狂歡,“全球程序員節”更關注軟件業生產力解放

軟件業下一步往哪走

相對於軟件業,人們在當前很多時候更熱衷於談到的是數字經濟,比較來看,這個概念會顯得更具體一些,儘管談到它的時候一定繞不開“代碼”“程序”“軟件”“程序員”,以及那些與它們有關卻更“年輕”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們。

根據上海社科院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在全球50個國家的數字經濟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對於中國軟件業以及中國程序員而言,這當然是個好消息。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中國的數字經濟競爭力如何走向“第一”。如果說名次或許並不重要,但實質的後續發展卻是必須的。如何推進軟件業繼續前進,這恰恰是“第二屆全球程序員節”的重要議題。

回顧幾個主題論壇上的重要演講,無論是《中國軟件產業發展之路》《軟件定義世界》,還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轉型》《物聯網軟件—挑戰與創新》等,都無疑例外地包含著對前路的探討。

自1994年以來,中國以互聯網行業發展為開端,逐步成為世界公認的數字化大國。中軟國際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陳宇紅認為,軟件業未來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走向C端和B端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落地真實場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不止程序員的狂歡,“全球程序員節”更關注軟件業生產力解放

幾百萬程序員去哪裡

通常認為,軟件業持續發展的契機至少有兩個:一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二是基於互聯網的“模式創新”。這也就是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和“+互聯網”概念,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釘科技認為它還需要另外的先決條件,那就是先做好“數字化”,產業的“數字化”,繼而經由互聯網連接,生成數據等資源的流轉,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

上述過程,可以激發軟件業的更大潛力。為產業提供切實的數字化能力,這是軟件業得以繼續發展的關鍵,也是陳宇紅說的“落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使得中國並不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約3.5萬家軟件企業已經超過600萬的程序員群體數量,則代表足夠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源,關鍵在於對接。陳宇紅表示,資源如何分配和使用的問題,正是中軟近年來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各領域發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網絡。同時,也需要更低成本的數字化轉型能力,陳宇紅和他的中軟國際要提供的就是這種能力,而中軟選擇產業共進的方式,通過搭建平臺、構築生態,依託軟件產業更大的合力對外賦能。

平臺,被命名為“解放號”。“解放號”定位為可信的IT服務互聯網眾包平臺,基於社會化協作、共享的原理,為有中短期IT服務需求的客戶、有提供服務意願的個人、團隊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易、交流的場所;在整個IT服務過程中提供開發協作雲和有效、全面的輔助和指導,確保交易雙方能夠快速、安全、有效地完成軟件定製開發和交付。

解放號採用“雲+眾包”的模式。在解放號平臺上,藉助任務與工程師之間雙向選擇, IT服務公司能有效提升作業執行效率,裁汰冗員,同時工程師也能提高收入。在釘科技看來,“解放號”通過構建平臺、連接供需,實現對巨大軟件服務需求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滿足其中各種碎片化的軟件定製需求,特別是讓中小客戶和中小開發團隊能夠實現價值。

畢竟,中小客戶的需求,從成本、週期等層面考慮,難以交由大型的開發團隊,而“解放號”,一方面,通過精準對接,匹配中小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小開發團隊的能力和價值也被重新重視並得以釋放。“解放號”最終並非是單純的軟件交易撮合平臺,而是通過需求與人的對接、人與人的對接最終架構起了新的軟件業生態。

不止程序員的狂歡,“全球程序員節”更關注軟件業生產力解放

中軟國際的底氣何在

有過類似想法的企業,在釘科技想來,應該並非只有中軟國際一家,就像“第二屆全球程序員節”的演講中,不只一位嘉賓探討著探討著軟件業發展中的問題。但從目前來看,在國內持續推進“解放號”的“雲+眾包”模式並取得顯著成效的,也只有陳宇紅和他的中軟。就像電商領域的天貓、出行領域的滴滴等,“解放號”建平臺和構生態的成功有自己的邏輯。

其一,自身實力過硬。成立於2000年的中軟國際,目前在中國北京、西安、南京、深圳、上海、香港等28個城市及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18個城市擁有分支機構,全球員工超過5萬人,是中國最大的軟件工程能力企業之一。

其專家人才充沛,對政府、製造與流通、電信、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有頗深入的理解。已與華為等戰略伙伴一起,構建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平臺,領先技術變革,提升產業效率,致力於使能軟件企業引領發展,服務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為政企客戶提供“多快好省”的信息技術服務。

2017年,中軟國際業務實現高速增長,收入同比增長達到36.3%,年度溢利同比增長達到37.0%,剔除購股權開支後,年度溢利同比增長56.3%,本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增長46.8%,每股基本盈利同比增長33.1%。在工信部公佈的2017年(第16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及發展報告中,中軟國際連續入選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排名持續上升,較2016年排名上升3位至第15位。

其二,關注中小團隊。可以看到的是,類似於中軟這種體量的企業主要服務的通常也是大型、超大型的客戶,處於成本、週期、收益等方面的考量,對於中小客戶需求常常難以考慮。

陳宇紅也曾表示,過去中軟國際對於一些小微客戶都是無暇顧及的,原因在於這類客戶的項目通常金額少、個性化需求瑣碎,從時間和人力成本考慮,並不適合。但這些都是切實的需求,而在雙創時代,這些需求應該得到滿足,因為看似微小的創新有可能帶來大的變化,不能放任不管。這大概是中軟的一種情懷。通過“解放號”,即使兩三千的任務也能得到很快的響應。

另外,中小團隊不僅指客戶,也指程序員團隊,用為滿足的需求對接可以實現更大價值的資源,中軟可以促使行業積極正向發展。滿足更多碎片化需求的同時,也是幫助程序員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這個時代,用戶呈現出“千人千面”的特徵,碎片化的需求是海量的。可以看到的是,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萬家。而這不僅是“解放號”的機會,更是軟件業的機會,仍如陳宇紅所言,只需解決好資源與需求的對接。可以看到的是,“解放號”正在以更開放的態度繼續發展,其與“全球程序員節”的結合,正是要進一步彙集行業力量,解放軟件業生產力,實現產業共贏。(釘科技原創,轉載必須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