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位於宣恩縣沙道溝鎮西南部。全寨48戶250餘人,均系土家族。彭家寨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色古香,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宣恩縣西南邊陲。

  相傳彭家寨的先祖為彭懷傘及其妻子楊氏,彭懷傘是一位技藝精湛追求極致的木匠,大約在清乾隆年間,彭懷傘夫婦為尋找理想之地安居,徒步跋涉,踏遍武陵山區的千山萬水。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彭家寨——艾一平攝

  在一個春光明媚、百花盛開的日子裡,他們走到了一條河邊,只見“外壁夔峽、內繞溪山、道至險阻、蠻寮錯雜”,一條河分割兩山,兩山對峙其間,小溪流淌,似彩鏈與大河相連。左山桃花盛開,五彩繽紛,形同"金字塔",謂桃花山;右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狀如"觀音座蓮",曰觀音山。眼前美景不正是傳說的世外桃源嗎?然而,眼前河水湍急,無法前行。夫婦因無法過河而黯然神傷。焦急萬分之中,忽見一道閃電劃破長空,河中徐徐升起團團雲霧,霧靄之中一座小木橋時隱時現,夫婦倆飄然過了河……它就是現在的彭家寨。迄今,彭家寨還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而動聽的歌謠:"觀音座蓮金字塔,懷藏四龍裝待發,十八羅漢二面站,人傑地靈天造化"。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彭家寨——李少白攝

  這個山水環繞的地方,讓彭懷傘驚喜不已:“山環水抱”足以有情,之所以有情,就在於其狀恰如人伸出雙臂的擁抱姿態,這種姿態表示歡迎,自然就是有情;封閉的環境,較少受外界擾動,是一塊風水寶地,彭懷傘夫婦倆在這裡安居下來,男耕女織,繁衍生息。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彭家寨——任毅華攝

  彭家寨山多田少,為了適應山坡地形,吊腳樓成為彭懷傘建築首選,木質瓦屋、穿鬥式、單簷懸山灰瓦頂。由於地形坡度較大,山寨建築依照山勢層疊錯落,呈現出一級一級的高坎或陡坡,既不影響後排住戶視線,也不影響採光,寨前一層層梯田,在不同的季節,使寨子展現出風格迥異的神采。從彭氏家族遷入開始一直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發展史,傳位18代,一代一代彭家人創造著彭家寨的歷史,創造著彭家寨土家族吊腳樓的建築神話,彭家寨吊腳樓群一直處於不間斷的建造、修繕和沿用,時光推移,經彭氏幾代人對木匠工藝的傳承和創造,終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腳樓形體美、空間美、層次美、輪廓之美的吊腳樓群。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任毅華攝

  彭家寨土家族吊腳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集齊了歷史、藝術、科研價值於一體,是土家族民居精品,被譽為湖北省吊腳樓群的“頭號種子選手”、“土家族生活的活化石”,並被宣佈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老的故事、神秘的傳說,表達了彭家寨山民對先祖的懷念及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同時也揭示了彭家寨的地理環境: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被依“觀音坐蓮”,前望“十八羅漢”,龍潭河與兩岸的山巒造成了與世隔絕與封閉,閉塞的山谷溪澗、封閉的自然村落,是形成土家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搖籃。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才形成了特色的彭家寨土家文化。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彭家寨——任毅華攝

  走進彭家寨,您彷彿穿越了時空,在細細地瀏覽一部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史。

  兩河交匯,曲徑通幽,青石古街,馬蹄聲碎,溯淺淺細流而上,卵石鋪就的河床上吊橋懸掛,群峰突兀,茂林修竹的山腳,錯落有致的杆欄式吊腳樓,青瓦飛簷,時隱時現,幾十戶人家圍城一個寨子,就是一處土家建築的典藏,倚山傍水處,散落著這樣的寨子九處。

  目前,保存完好的房屋有四十餘棟,每棟自成體系,面積百餘到幾百餘平方米不等,著名建築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先生認為彭家寨吊腳樓群是現代“建築活化石”。“要挑選湖北省吊腳樓群的‘頭號種子選手’,準定宣恩彭家寨出馬”。並以歌詠贊嘆:“未了武陵今世緣,貧年策杖覓桃源,人間幸有彭家寨,樓閣崢嶸住地仙”。芬蘭大學教授方海在實地考察彭家寨後這樣評價:“宣恩彭家寨,中國民居精華,設計創作源泉”。

土家吊腳樓的典藏——彭家寨

山寨的節日——楊貴方攝

彭家寨有獨具特色的六大特點:

一是吊腳樓。吊腳樓仙居彭家寨,是武陵山區土家族聚居的典型選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腳樓群而享譽中外。吊腳樓這一古老的建築形式,舊稱“幹欄”、“閣欄”、“廊欄”……自古流行於百越族群地域。武陵山區山多田少,民居擇地,為了適應山坡地形,吊腳樓形式成為首選。彭氏家族遷徙沙道溝,看中此地,然盡是坡地,建房不得不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之變化,時光推移,經幾代人的創造建設,終形成今日之吊腳樓群。在龍潭河對岸,可望見彭家寨前後聳立著數十個龕子,飛簷翹角,雕龍塑飾,還有十多個正屋盡端的山面龕子,古色古香。

 二是觀音山。彭家寨的觀音山,山雖然不高,但十分秀麗。從正面看,好像觀音娘娘端坐在蓮臺上,故名觀音山。遙望四周,彩色雲霧,古木參天,奇珍異寶,景色秀麗,使人心馳神往。

  

三是金字塔。護衛在觀音山腰部的另一座小山堡,名叫金字塔,金碧輝煌,在春花盈野、萬紫千紅、清香四溢的春天,金字塔迎春花開,寸草爭暉,萬木萌發,一派生機;在烈日炎炎、暑氣燻蒸的夏天,芳草綠野,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在深秋季節,霜葉紛落,猶如金色的海洋;在嚴寒的冬天,梅花齊放色如雪,雪花作毯蓋大地。春夏秋冬,特色不一,各有千秋。

 四是涼亭橋。彭家寨的觀音山下,有一條小溪流,一股清泉,常年不幹,永流不息,水花飛揚,銀光閃爍。小溪上面生有一座古老優雅的小橋,供來往行人避雨、納涼,故名為涼亭橋。

 五是龍嶺崗。在彭家寨的觀音山和金字塔之間,生有大小和長短不一的嶺崗,好似四條巨龍臥在觀音山和金字塔懷抱之中。這四條龍嶺崗巧合成嶺上有峰,峰下有灣、灣裡有川,形成嶺連峰,峰連灣,灣連川,盤根錯節,勢如棋局,奇觀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六是唱民歌。彭家寨的山民們,不分老少男女,無論是赤日炎炎的盛夏,還是滴水成冰的嚴冬,彭家寨的土家族人們都是以唱民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們最喜愛在嶺峰灣川中唱歌,在勞作之餘唱歌,歌聲嘹亮,內容健康具有濃郁的土家族韻味。如“正月裡來元宵大,鑼鼓無嘴叫喳喳。忠厚賜孝子賢孫,勤勞致富享榮華”;又如“七月裡來月半天,歷代祖先回了家。吃飯桌上擺供品,紙船鳴竹墳上化”;再如“臘月殺豬宰雞鴨,甜酒豆皮年粑粑。迎新辭舊精神好,來年再把大財發。”他們根據不同的事,唱著不同內容的歌,抒發不同的感情。他們喜也唱,悲也唱,生也唱,死也唱。民歌成了他們生產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進寨做客時,一曲山歌甩過來;客人坐在火塘旁,一杆旱菸遞過來;八仙桌上坐客席,一碗包穀老燒端過來;賓客踏上歸程路,一隊鑼鼓敲起來。歷史的傳奇隱藏著彭家寨的神秘,古樸的吊腳樓展示著土家人的智慧,悠揚的小調傾訴著土家人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