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記憶為什麼會出錯?

大家下午好,我叫陳輝,來自浙江大學心理系。我在過去十幾年裡一直在研究人的記憶,尤其是錯誤記憶。首先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關於錯誤記憶的經典案例。

這個案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它發生在美國加州。一個叫艾琳的女孩,她有一天突然回憶起來說,二十年前她的父親強姦並且殺害了她的小夥伴蘇珊。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蘇珊遇害是大概在1969年的一個真實的案件,當時警方也找到了她遇害的屍體,但是一直沒能破案。正是因為艾琳的指控,她的父親弗蘭克林後來被判入獄。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二十年之後才回憶起這個案件呢?當時有很多心理諮詢專家,他們是這樣解釋的,他們說當人在遭遇一件非常痛苦的經歷的時候,我們為了迴避,有時候會主動壓抑那部分記憶,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記憶稱為“被壓抑的記憶”。

她的父親弗蘭克林是第一個因為“被壓抑的記憶”被判入獄的人,這在美國應該算是一個里程碑的案件,因為在這個案件之後爆發出了很多類似的案件。

大家覺得這種所謂的被壓抑的記憶靠譜嗎?當年因為弗蘭克林一直不認罪,然後一直上訴,所以後來警方重新調查案件,結果發現艾琳的很多記憶確實是有問題的。

比如說她的口供前後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後來她的妹妹證實,當時艾琳是在做心理治療催眠的過程中回憶了那個事情。所以基於很多的證據,後來法院重新判她的父親無罪釋放,但是那個時候她的父親已經在監獄裡面待了足足六年之久。

這是一個錯誤記憶導致的悲劇的案件,它告訴我們什麼?它告訴我們,艾琳這樣一個記憶完好的正常人,有時候也會出現記憶的錯誤,而且錯得很離譜。

大家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會這樣呢?要想回答我們的記憶為什麼會出錯,我們首先要知道記憶是如何運作的。

記憶的運作過程跟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知道計算機處理信息的過程,是通過像鼠標、鍵盤這種設備給計算機輸入信息,計算機再通過信息的編碼把這些信息轉化成可識別的信號,然後再把這些信號存儲在內存、硬盤等地方,隨後有需要的時候再把這些信息提取出來。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我們的記憶也是一樣的,它包括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這三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加工過程,所以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可能會導致我剛才說的那種錯誤記憶的發生。

首先我跟大家談談,如果信息編碼出錯是如何導致錯誤記憶的。我想先讓大家參與一個小任務,非常簡單,我會給大家看六個不同顏色的色塊,你需要儘可能把所有顏色都記住,這些色塊一會兒就會消失,我再給你看六個色塊,然後你要告訴我前後色塊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這個小實驗來自於一個非常頂級的期刊論文,它於1997年發表在Nature上。這個論文研究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它研究的是我們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是我們工作記憶中到底能存多少信息。

對於這種簡單的色塊,我們只能存三到四個,所以我給你們看六個色塊的時候,絕大部分人是記不住的。你們可以看這個結果圖,如果記憶超過四個色塊的時候,記憶的績效準確率會顯著地下降。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那麼什麼叫工作記憶呢?工作記憶就是我們用來短暫存儲信息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要把信息存到我們的長時記憶裡進行長期地保留,在這之前信息會存到工作記憶裡。所以它就相當於我們記憶的中轉站一樣,短暫地保留信息,它保留信息大概有幾秒或者是幾十秒的時間。

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每時每刻感知到的、看到的外界環境是非常複雜的,就像這張圖片所展示的,所以我們的大腦必須要對信息進行篩選。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這種篩選過程是怎麼樣實現的呢?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現在在這條街上逛街,你覺得這張圖片裡面,你最有可能把它的什麼信息記住呢?如果你是易烊千璽的迷妹,那麼你看到的世界是這樣的,你的眼裡只有他。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圖片會自動地吸引你的注意,所以在注意這個區域信息是非常高清的,你會把很多信息進行精細的加工,然後這些信息會存到你的工作記憶中,但是非注意區的信息會很模糊,你會把它都過濾掉。

廣告商們其實都很精明的,他們很多時候為了吸引顧客的注意,用心良苦,會採用很多的方式。比如說中間這個廣告牌,你可以看到它周邊的環境、周邊的顏色都是比較淡的,但中間那個廣告牌的邊框是紅色的,非常地凸顯,這種凸顯的顏色我們叫pop out 顏色,pop out 顏色很多,研究發現它可以很自動地就吸引你的注意。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除了這些廣告,還有很多心理學的有意思的研究和現象告訴我們,注意在篩選信息的時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問一個問題,剛才有多少人看到了有一隻黑色的大猩猩從屏幕中穿過?請舉手示意。

很大一部分人連大猩猩在屏幕中穿過都看不到是吧?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變化,背景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窗簾的顏色也變了。

還有一個變化是剛才這位美女,她是穿黑色T恤的,她從屏幕中消失了,她離開了屏幕。

這兩個變化都看到了的人舉手示意一下,我這看過去就那麼一兩個人。我沒有忽悠你們,我給你們看回放,注意集中,看看回放是不是真的。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看到沒有?有一隻大猩猩出現,還對你們招手。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經典的現象,我們把這個現象叫非注意盲。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什麼?大家平時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發短信看微信,你連一隻大猩猩都看不到,你覺得你還能看到過馬路的行人嗎?這非常危險。

還有一個非常類似的現象,我們叫變化盲

這個研究者在街頭做了一個實驗,他就在街上隨便找了一些人問路,然後在問路的過程中,有另外兩個人託了一塊板把他們隔開了,在隔開的過程中,他們把人換了。很多人甚至連剛剛交談的對象發生了變化都沒有覺察到。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這個現象跟剛才大猩猩的非注意盲現象,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注意對信息的選擇起著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沒有注意的信息你甚至連意識都意識不到,更不用說存到工作記憶裡。

所以基於一系列的研究,很多專家認為,注意是工作記憶的閘門,它就相當於門一樣,沒有注意的信息被過濾掉了,注意的信息進入到工作記憶裡,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我們實驗室在過去幾年裡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挑戰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認為注意並不一定會讓你把信息存到工作記憶裡。

在介紹我們的工作之前,我再讓大家做一個小任務,在這裡我會給大家看四個刺激,非常簡單,就是三個數字,一個字母,你們的任務是去找這個字母在哪裡,然後告訴我這個字母在屏幕上的哪個位置。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左上角是位置1,左下角是位置2,右上角位置3,右下角位置4,你告訴我是1、2、3還是……還有一個意外測試,大家剛剛最後看到的字母是什麼?這個字母的顏色是什麼呢?

我們再做一遍,準備好了嗎?這個紫色的A我相信在座的應該沒有人會錯了,我讓你們再做一遍的時候非常容易。

這個就是我們其中一個代表性的實驗。給大家看一下我們當時的結果,我們在意外測試的時候跟大家的反應一樣,絕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這個字母是什麼,只有25%的人正確地說出了這個字母的身份,30%的人說對了字母的顏色。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這個就跟隨機猜差不多,因為四選一,隨機概率是25%,就說明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記住字母的身份和顏色。但是在控制試次的時候,什麼叫控制試次呢?就是我剛才讓大家再做一遍的時候,就非常容易,他們的正確率馬上顯著地提升了。

這個現象我們當時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屬性失憶,英文叫Attribute Amnesia。所謂的Attribute,比如指這個物體的顏色、形狀,Amnesia就是指失憶、遺忘。

這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呢?是因為預期,因為大家在做意外測試之前,只預期到自己是需要去記住這個字母的位置的,而沒有預期到需要記憶這個字母的身份,因為沒有預期需要記住顏色,所以你並不會把它記住。

當時這個研究發表之後,迅速在行業裡面起到了一個很大的反響,因為這是第一個研究,來告訴我們已經注意的信息也不一定會存到工作記憶中,也不一定會被記住。

2015年的時候我在美國一個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有一個美國學者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說我們用的這些材料都是字母、數字、顏色,這些都非常簡單,都不是很有意義。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很多信息,比如像文字、圖片都非常生動,非常複雜,也更具生態意義,你們這種現象能不能在這些裡面發生呢?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博士生就做了這樣一個項目去回答這個問題,他用漢字、圖片、古詩的詩句、臉的表情,用這一系列不同的材料反覆地去驗證,看這個現象到底能不能發生,結果全部找到了非常類似的現象。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這個結果,當時我們是非常驚訝的,結果做出來我們自己都懵了。我們讓被試去找動物的圖片在哪裡,然後給他看一條蛇的圖片,但很多人甚至連剛剛看到的蛇的圖片都報告不出來。

這是很奇怪的,因為我們人對於蛇這種東西是非常敏感的。所以這一系列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人如果沒有預期的話,很多信息是不會存到我們的記憶裡面的,至少不會存到我們的工作記憶裡面。

還有一個研究也非常有意思。我們找了一批兒童來做實驗,我們想看看兒童在這個現象裡面到底跟成人有何不一樣。結果看起來非常奇怪,在兒童身上,這個現象完全消失了。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換句話說在做意外測試的時候,很多兒童都可以準確地報告他剛剛看到的字母是什麼。我們做了一個成人的對照組也發現確實是這樣,兒童的正確率要顯著地高於成人,成人只有一半對,兒童能有80%對。

這個結果其實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在絕大部分的任務上,兒童都要差於成人,但是在這裡似乎出現了一個反轉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認為,屬性失憶這個現象,它實際上反映了我們人對於剛剛用過的信息的快速丟棄。

比如說我讓你在三個數字中找字母,你只要報告它的字母的位置,一旦你找到那個字母之後,它的身份信息也好,顏色信息也好,對你來說都不再有用了,所以這部分信息你是需要快速把它丟棄的,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大腦高效運轉,因為大腦只能存這麼一點,所以你要非常高效。快速丟棄的能力,小孩子比成人要差,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看起來好像做得比成人好。

剛才給大家介紹了很多例子,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如果沒有預期,很多信息可能都會丟棄掉了,很多信息可能都不會存到我們的大腦裡面形成比較穩定的記憶,所以很多記憶的錯誤會發生。

但是我們的所有記憶錯誤,都是因為沒有編碼而沒有進到記憶嗎?顯然不是的。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信息它確實存到你的記憶裡面了,但是你提取不出來,或者說你提取失敗了。舉一個例子,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叫舌尖效應。什麼是舌尖效應呢?在座的有多少人還記得你小學的班主任叫什麼名字?

可能最多也只有一半人。你們不要讓你們的班主任知道,這其實也很正常,因為過了很多年了嘛。但是有沒有人感覺名字好像快要到嘴邊了,其實你感覺自己是記得的,我快要說出來了,但就是說不出來他叫什麼名字,這就叫舌尖效應。

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但是沒關係,現在記不起來,你們晚上回家翻開小學的畢業照,看看你的班主任長什麼樣,那個時候你可能馬上就想起來他叫什麼名字了。

這說明什麼呢?我們去提取記憶的時候需要線索,這好比我們去圖書館找書一樣,如果有書的索書號的話,找一本書是非常容易的,記憶也是一樣的,你要去提取當時的記憶是需要線索的。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都告訴我們,我們提取記憶是需要線索的。比如說你現在在這個教室裡面考試,假如這個教室就是你平時上課平時複習的教室,你的成績就會好一點。

這是很經典的一個效應,很多人做過研究的,這叫作情境效應。當你身臨其境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會很容易地回憶起很多信息來,這就是因為你到那個地方,有很多線索幫助你去提取了相應的記憶。

還有一些情況下,你可能有線索,但那個線索不對,這就還是跟在圖書館找書一樣,有些人可能把書弄亂了,你再憑索書號去找的話,你可能找到就是一本錯誤的書,所以A的記憶你可能就錯認為是B的。

回到最開始給大家介紹的那個真實的案例,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艾琳她會有這麼嚴重的錯誤記憶?她當時回憶出了很多案發現場的細節,這個很影響後來的判決。這些細節如果不是她的真實經歷,那來自哪裡呢?

後來美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叫洛夫特斯,她在美國的心理學界和法學界都非常有名,因為她做了很多的錯誤記憶的研究,然後通過這些研究去推翻了很多的冤假錯案。

她是怎麼解釋剛才的那個案例的呢?她說艾琳的那部分錯誤記憶,很有可能是來自於當時報道小女孩遇害的那個新聞,在報道里面有很多的細節,所以她可能就誤認為這些細節是她親身經歷的、是她所看到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記憶的張冠李戴。

為了證實這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她做了很多的研究,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也非常有名的例子。在這個研究裡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招了一批志願者過來做實驗,然後給這些實驗者看了四個他們小時候發生的經歷。其中有三個是真的,是通過向他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們詢問出的他們小時候的親身經歷,但第四個是洛夫特斯自己虛構的,這個編的案例講的是她小時候在家附近一個商場走丟了的情境。

然後她把四個案例都給他們說,說你們描述一下你小時候發生的這四個事情,細節越多越好。結果非常有意思,一大部分人描述的很多細節是關於那個商場走失的,其實那個跟他根本就沒有關係,是洛夫特斯編造的。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長期以來,這種記憶的張冠李戴一直被認為只能發生在長時記憶,而最近我們實驗室發現,即使對於剛剛看過的信息,記憶的張冠李戴也會出現。

因為當時這個研究是在美國做的,所以我們採用了英文的單詞。我們就給被試看一個跟顏色相關的英文單詞,比如說這裡blue,然後再給他們看一個顏色塊,讓他們告訴我這個色塊的顏色跟英文單詞是不是對應一致的,如果是紅色色塊,它跟blue就不一致,就是這麼簡單的任務。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然後在他做了一些任務之後,在最後一次的時候我問他,剛剛看到的那個色塊的顏色是什麼?非常有意思,有將近40%的人把色塊的顏色說成了藍色,他們將單詞的顏色誤認為是方塊的顏色。

這個信息是被試剛剛看完就立馬測了,所以我們這個研究證明了,記憶的張冠李戴是可以發生在剛剛見過的信息上的。近期我的實驗室裡面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來繼續拓展,用一些情緒表情重複了這個效應。


開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微信,你連猩猩都看不到,還能看到行人嗎?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現是,當我們給志願者呈現不同通道的信息,比如說給他看一個單詞,再給他聽一個單詞,這個時候記憶的張冠李戴現象就完全消失了。在另外一個實驗裡面,如果兩個都是聽的聲音,這種現象也消失了。

這說明對於聲音這種信息,我們自動就會把它的來源記住,張冠李戴就不會出現,對於這個現象我們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那麼可能大家會覺得很遺憾,為什麼我們的記憶不是完美的?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出現記憶的錯誤呢?

如果是完美的記憶,那就肯定很好嗎?不一定。世界上確實有一些人的記憶是完美的,比如說普萊斯,她幾乎可以記住生平的所有事情,所有的細節,非常地厲害,但是這恰恰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這是她的原話,我給大家讀一下:每天我生命中經歷的各種事件都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海中浮現,幾乎包含一切細節,大多數人會認為這種特殊記憶能力是上天賜予我的禮物,但是實際上它卻讓我幾乎發瘋。

為什麼呢?你再想想看,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大腦就跟放電影一樣播放你以前的經歷,其實你是很難受的。所以有時候完美的記憶也不一定是好事,殘缺的也可能是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