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刘邦生平中最为人知的事件,首推生动惊险的鸿门赴宴。对项羽近乎天真的勇莽,刘邦近乎狡黠的老练,我们无不留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不想复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生动场面,也不想作人物性格分析,只想以此为基点探讨刘项二人的关系。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刘邦初投项梁时,深受项梁器重,曾与项羽并肩出征,二人关系十分密切。项梁死后,二人共事怀王,并依照怀王吩咐,结为异姓兄弟,关系更为亲密。正因如此,刘邦受命西征时,不是直接向西,而是首先向北出击,以策应宋义、项羽同秦军主力交战。后来二人共同西征,进攻秦国,只是项羽在北路,刘邦在南路。由于刘邦比较讲究政策,遇到的抵抗不那么强大,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刘邦不仅抢先入关,而且接受他人建议,采取据关把守,阻遏其他诸侯的举措,意图将项羽甩在关外,这也就等于剥夺了项羽进入政治中心的机会,而想由他主宰天下,这当然更不能令项羽容忍。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后,才有发兵攻打刘邦的计划,刘邦也才不得不忍辱负重地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才上演了一出传唱千古的传奇大戏"鸿门宴"。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鸿门位于临潼县东,在汉代所置新丰县境内。这里偏西十几里,是项羽大军驻扎的戏;偏南二十余里,是刘邦驻军的霸上。当刘邦被迫赴宴之时,项羽的兵力远超其数倍。而且项羽本人武勇过人,叱咤剽悍,以个人对个人,刘邦更不是对手,形势明显对刘邦不利。更可怕的是项羽接到刘邦部下的密告,准备向其发动进攻,而刘邦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毫无戒备。赴宴的前夕,刘邦还把项羽看作当年的伙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首先入关以及举措不当,已经使二人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二人之间已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不难设想,如果没有几乎是天赐的救星,张良的好友项伯,项羽果真挥师杀到,刘邦恐怕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历史该会是另一番面貌了。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历史事实的奇巧之处,甚至比人们凭幻想编造的离奇故事还要令人惊叹。项伯为救张良,连夜通风报信,结果不但成为刘邦的耳目,令其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自己的消息;而且成为刘邦的信使,在其未登门谢罪前先行为其在项羽面前说好话通融。据载,刘邦还与他结为儿女姻亲,此事未见落实,但刘邦称帝后感念旧恩,将其封为射阳侯,并赐姓为刘。在汉也许能算功臣,可是在项氏来说,实在是个内奸。对项氏是败坏大事的反叛,对刘邦来说则实实在在是高悬头顶的福星。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由于项伯作了游说,加上刘邦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项羽轻易地放过了刘邦,气得范增几乎要吐血。项羽却真像大孩子般幼稚,不仅轻信刘邦的辩解,而且轻率地供出通风报信的曹无伤,丢掉了兵不血刃便除去劲敌的最佳时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项羽毕竟不是孩子,生性也并不仁慈,杀几个人在他来说并非什么难以决断的事。他之所以放过刘邦,不仅丰于曾有旧情,也不仅在于同在怀王帐下称臣,而在于从道义上讲,并没有击杀刘邦的充分理由。没有刘邦先行入关,他未必能那样快地进入关中;刘邦没有擅自做主地处理秦王子婴和府库财物,也没有占据秦宫,虽然他另有居心,但从表面说讲成是等待项羽处理也能自圆其说;分兵攻秦时诸将曾与怀王定有誓约,此事天下共知,违背誓约已很被动,如果杀掉立有大功的刘邦更不好向天下交代。自然,政治斗争中对现实利害的考虑要胜过对身后名声的担忧,但舆论向背本身便是极现实的利益,想主宰天下的豪杰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借口不足,可能是刘邦逃脱灾难的重要原因。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反之,刘邦则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辩解,想方设法地用情理约束项羽,以便保存自身。看上去他似乎有些卑躬屈膝,实际上处处占据主动。如果说项羽准备发动进攻时,刘邦处于茫然状态,那么当刘邦主动去鸿门谢罪时,项羽转而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了。项伯的预先进言,便提及两点不该击杀刘邦的理由:沛公不首先攻破关中,您能这么容易来到这里吗?现在人家立有大功,击杀人家是不义之举。刘邦一见项羽,便既自谦又自辩地陈说道:我与将军您齐心共力,并肩攻打秦国。将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我事先根本未能料到自己竟然能首先攻进关中,击破秦国,而且还能与将军您在这里见面。然而却有无耻小人,在将军您的面前说我的坏话,想叫我和将军您发生隔阂。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这一番表白,绵里藏针,柔中带刚,一方面洗刷了自己,甚而还提起旧情,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批评项羽,隐含之意是说其不该听信小人之言,对自己有所怀疑。樊哙闯帐,更理直气壮地为刘邦作了表白,而且以秦朝的滥加刑杀作为铺衬,极力肯定沛公的劳苦功高,提出如斩杀有功之臣,便同秦朝的暴政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实际是用当时最为忌讳的罪名,咬住项羽,使其屈从舆论压力,不敢加害刘邦。最后,刘邦又找借口偷偷溜走,使项羽失去擒杀自己的良机,也使得项羽不便再发兵攻打自己,因为俩人的当面会见,已使出兵失去突然性。

刘邦赴“鸿门宴”,项羽不杀真是“不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较量

鸿门宴上的较量,其实不只是双方形势实力的较量,也不只是道义智谋的较量,更是一场人物性格的较量。比较起来,刘邦的老成圆熟,更适于政治斗争的要求。而项羽的性格缺陷,在于过分自信,总觉得旁人不敢也不堪与其对敌。为此,他总想堂堂正正地击败敌人,不愿玩弄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