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文 | 朱興安(蔡店)· 圖 | 網絡


每提到黃陂蔡店,有人就把蔡店與西北利亞聯繫起來。其實蔡店只是武漢市一個行政區劃的邊緣鎮(街),並不是大西北的邊緣。它北過大悟就是河南這個中原腹地,南邊不遠便是盤龍城——這個據說有3500年曆史的,武漢城市之根。

蔡店可謂中原腹地中的腹地,又是南北文化交匯之地,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怎麼就會有人認為它好像是塊不毛的荒蠻之地呢?

就在這個被某些人稱為“西北利亞”的地方,在人們還把火柴叫洋火的二十世紀初到七十年代,蔡店還辦起了工業,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鍋廠,即蔡店鍋廠(其實應叫鑄造廠,可能是因它主要產品是民用生鐵鍋,大家習慣叫它鍋廠)。

蔡店鍋廠的前身是兩家鍋廠——西峰茅屋店鍋廠和汪家河鍋廠,這兩家廠子不大,技術力量薄弱,生產的鐵鍋厚而重,用是經久耐用,但不省柴,銷量有限。

直到1940年初,有個人回

鄉,他利用自已在外的見識和複雜的經歷及管理經驗,把那兩家要死不活的小鍋廠合併,建廠於他壪——蔡店李家咀。搞起了董事管理的股份制,請來了技術人員把質量關。於是很快辦起了蔡店鍋廠。


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這個人是誰呢?

他就是蔡店李家咀的一個大漢奸李漢鵬,綽號叫“箢頭(簊)系兒”的人。說起他,話很長,這裡我長話短說。

箢頭系兒曾在國民黨軍隊裡當過兵,還參加過青洪幫組織,1939年以前就投靠了另一個大漢奸金龍章,當上了旅長。到了1939年初,他們進一步招降納叛擴充實力,被金任命為所謂“中國人民自衛軍”第八軍軍長。

這群烏合之眾,這支偽軍,將軍部設在蔡店新李壪,其餘所謂的幾個師分別盤踞在應山,禮山(大悟),孝感,黃陂等地,與曰寇狼狽為奸,為非作歹,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形成了一個毒瘤。

1939年5月29曰夜,被李先念調來的以羅厚福為大隊長的新四軍抗曰遊擊大隊第五、六大隊,襲擊了新李壪軍部,一舉剷除這個毒瘤,為民除了害,特別是受害最深的蔡梅店人民更是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但遺憾的是“箢頭系兒”憑藉熟悉的地形,被他逃脫了。由於當時國共聯合抗曰,沒有精力去追尋這條喪家之犬,漏網之魚。現在,蔡店街道辦事處還在新李壪村頭修建了一座消滅偽軍第八軍軍部的紀念碑,紀念抗戰中的又一次勝利。

1940年初,這傢伙見風聲平息,便回到家鄉,靈機一動,用他的話說,再在家鄉搞點實業。於是才有上面講的回來一人,那人就是箢頭系兒。

蔡店鍋廠,當時以生產民用生鐵鍋為主,大型的如榨房用的,做酒熬糖作坊用的大生鐵鍋,小的是千家萬戶用來做飯各種型號的生鐵鍋。同時也鑄造一些生鐵產品,如犁鏵(饞頭)之類的農具等。

廠子的規模也不小,工人三十餘人。鍋廠的燃料是燒木炭來熔化鐵水,每天光從孝感那邊挑木炭過來的挑夫就達幾十人。

鍋廠到了鑄造大鐵鍋時,場面很壯觀。光拉風箱(當時無鼓風機)就得七八上十個壯漢,那拉風箱的橫杆就有一丈多長。拉的時候,有進有退,力要往一處使,步調要一致,很講究協調性和連續性。那進退的動作,像在扭秧歌,有舞蹈的動作美,這時你很難說是在生產或是在表演。


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六月天的夜晚,工人們趁涼快加班趕活。他們把廠門一關,拉風箱的工人,清一色的打tiaodou(土話),即一絲不掛地拉,就像長江三峽上的縴夫,迴歸原始的勞動場景,有肌肉男那種力量之美。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他們在高溫裡作業,又出重體力,汗水總把衣褲打溼了,那溼衣褲穿在身上,既不舒服,皮膚又極易發炎生瘡,乾脆裸體上陣,又涼爽又舒服。

冬天的夜晚,廠里加班作業,那熊熊燃燒的爐火,那熾烈的鐵流映紅了半邊天,工人們還不時唱著古老的歌謠,喊著雄壯鏗鏘的號子,那情景正象詩仙李白在秋浦歌中詩云:“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那樣壯美,那樣炫麗!

鍋廠由於改進了技術,提高了效率,生產的鐵鍋質量好,薄而光滑,輕而省柴,產品銷路廣,銷售不只黃陂,還銷至紅安,麻城,大悟,孝感等縣,乃至遠銷到外省外市。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為閒散人員的就業,起到了一定作用,當然也把箢頭系兒養得腸肥腦滿的。


黃陂蔡店軼事之一:蔡店鍋廠與“箢頭(簊)系兒”



鍋廠就這樣經營著,解放後公私合營,成為蔡店社辦企業。直到1969年,收歸黃陂,成為縣管企業,因廠在蔡店李家咀,交通不太便利,將該廠遷到姚集公社,即今天的姚集街,再到後來隨著小型企業關停並轉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故事講到這裡,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跟列位作個交代。一是李漢鵬為何叫“箢頭(簊)系兒”(兒化音)?二是這傢伙後來如何處置的?

先說箢頭系兒的來歷。李漢鵬,生於1895年5月,早年父母雙亡,是個孤兒,從小養成好逸惡勞、不務正業的習慣。年輕時,被壪的人帶到漢陽小軍山去打石頭。

山上打炮眼,放炮,劈石的活他不會幹,抬石頭運土的重活他又不幹。只有叫他綁用壞了箢頭系兒,因當時用箢頭作主要運輸工具。他可能為了混口飯吃,才能勉強把這件事幹好,後來他在工地上就專門綁箢頭系兒。因此,人們就給他起了個綽號“箢頭系兒”。

再說政府對他的處置吧。解放後,箢頭系兒儘管辦廠有點能耐,但當漢奸的賬還是要清算的,肅反時人民政府逮捕了他,因其坦白認罪,給予寬大處理,只判了他三年徒刑,刑滿釋放後,1960年病死於李家咀。


關於作者 朱興安,黃陂區蔡店中學退休教師,六十有五。為吾不得老年痴呆症,經常舞文弄墨,寫點新詩,寫點文章,向區內的文藝雜誌投投稿,除自我欣賞外,也想愉悅一下別人。近年寫了一些關於蔡店鄉土風情繫列,比如《蔡店的米酒》《蔡店的肉糕》《蔡店的餈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