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陳暉談擔當《敢擔當丨白河苦拼》系列報導之四:苦拼是白河幹部的「基因」

苦幹實幹,是白河發展的必備精神;事業凝聚,是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關鍵之舉。

一度,縣鄉幹部似乎十分苦惱:想擔當,卻又怕出事;想幹事,卻又怕違規,既無干事的勇氣,也缺創業的底氣,縮手縮腳、畏首畏尾。

近年,白河縣通過制度激勵、紀律約束、組織關懷等方式,形成一套立體的激勵基層幹部擔當作為的制度體系和方式體系,全縣幹部呈現出一派苦拼、敢拼,苦幹、實幹的狀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佳境,無論是經濟增速還是脫貧攻堅、生態環境、鄉村面貌都有聲有色。

县委书记陈晖谈担当《敢担当丨白河苦拼》系列报道之四:苦拼是白河干部的“基因”

陳暉深入茅坪鎮紅徵村包聯戶聶太喜家

“地方發展面貌體現了幹部精神面貌。”白河縣委書記陳暉接受採訪時說。他認為,激勵幹部擔當作為,不僅在於制度保障、組織關懷,更需要通過事業凝人心聚合力,通過幹事創業激發幹部激情,讓敢擔當成為基層幹部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經濟要發展

幹部要苦幹

項目建設是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根本支撐。大家也普遍認識到,沒有項目就沒有發展,沒有項目就沒有後勁。抓項目本身是好事,應當大力支持和鼓勵。

但一度時期,有的為了急於求成、急於上項目顧此失彼;有的前期工作不深不細導致項目開工之日就是問題顯現之時;有的一味地趕工期,忽視環評、安評等環節致使項目各種風險增高甚至造成損失,不僅背離了又好又快的要求,也有幹部因此受到問責追究。

這樣一來,我們一些幹部突然之間很茫然、很苦惱,一是不知道該不該大抓項目,二是不知道怎麼幹才不違規,一時束手無策,“廉而不勤”“為官不為”的問題凸顯出來。很多人都有了這樣的心態——寧願不幹事也確保不出事。

如何消除幹部疑慮,走出困局呢?

我們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定規劃,就是通過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謀劃,相應策劃項目,防止盲目無序;二是抓規範,就是按照項目類別和投資規模,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逐一明確項目實施的流程和監管要求,格式化管理;三是提效率,建立救災、扶貧、民生等領域項目實施綠色通道和集中會審制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這樣就切實做到了既保證項目有效實施,又防止了“闖紅燈”的問題發生。同時,大張旗鼓表彰獎勵項目建設中的有功之臣,有力激發了項目建設熱情。

特別是中央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和省委“三項機制”出臺,對激發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決幹部不想為、不會為、不敢為等難題開出了“良方”,真正給基層幹部幹事創業鬆了綁、寬了心、壯了膽。

為落實中省精神,我們認真總結完善我縣多年來“紅皮書”考核的有效做法,結合《白河縣幹部平時考核管理辦法》《白河縣黨內幫扶關懷激勵制度》,健全考核體系,完善經常性談心、走訪慰問、評優評先、生活關愛、組織關懷等機制。尤其是對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給待遇、給名分,形成了讓“為官盡責”者受青睞、得重用,讓“為官不為”者不好混、難過關的良好導向。

這樣,我們的幹部精神狀態為之一振,苦幹實幹蔚然成風。

群眾的願望

就是幹部擔當作為的方向

擔當,不僅是“敢不敢”的問題,還有“會不會”的問題。

對我們基層來說,我體會,敢擔當,就是要敢於在推動發展的大事、難事上主動作為、破難攻堅,把我們擔當的精神體現到推動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上。

立足白河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我們按照做強工業、提升農業、發展三產的思路,加快構建新型工業、現代農業、三產旅遊相互支撐、互動融合的循環產業體系,在全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文化興縣、依法治縣四大戰略,落實改革引領、項目支撐、城鄉統籌、創新創業、開放發展五大舉措,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這一發展路徑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廣泛認同。各級幹部的勁頭調動起來了,在全縣推動形成了同心同向、群策群力、幹事創業的生動局面。

比如,我們將全縣居民按照縣城—集鎮—新型社區各三分之一的比例進行佈局,構建起了符合縣情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體系和新型城鎮化格局。全縣累計完成2.8萬戶10.4萬人的搬遷安置,佔全縣農業人口的66.2%,集中安置率達到95%。為鞏固搬遷成果,我們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通過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相應開展解憂、解困、解疑工作,努力實現人崗精準對接促就業、服務精準對應促融入、權益精準保障促落實,確保搬遷群眾增收有門路、服務不掛空、權益有保障。

再如,我們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進而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縣先後有9500多名外出能人返鄉建園區、辦企業、興產業,全縣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0763家。興辦了5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闢了76家農業園區,創辦了57家新社區工廠,成立了300多家農民合作社,每個村都有2~5家市場主體帶動群眾興產業、穩增收。人回鄉、錢迴流、企回遷,“歸雁經濟”有力助推了移民搬遷工程深入實施,推動形成了幹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返鄉創新業的生動局面,夯實了群眾脫貧增收基礎。

再比如,我們著力推進教育扶貧斬斷窮根。3年累計投資1.8億元改造薄弱學校,每年輸送1000多名大學生,高考直升率和萬人比連續18年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創建為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我們堅持“支部+X+貧困戶”模式,把支部建在產業鏈、能人聚在產業鏈、黨員示範在產業鏈、貧困戶增收在產業鏈,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所有幹部都在苦幹,是為群眾苦幹,是帶領群眾一起苦幹。

說到底,就是把群眾的願望作為幹部擔當作為的方向。兩者一致,就能讓幹部發自內心的鼓起幹事創業的勁頭。

事業凝聚

是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關鍵之舉

是不是激勵措施一出臺,幹部就擔當?也不盡然。進入新時代,幹部要有新作為,就要一刻也不鬆懈地抓好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就是要著力增強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觀念,著力提升各級幹部為民服務的意識,著力提升推進科學發展的能力。

為此,我們堅決整治“廉而不勤、嚴而不為”現象,深入開展為政不為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十八大以來,全縣累計組織開展明察暗訪41次,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紀律作風問題124起,處理215人,黨紀政務處分141人,通報曝光典型案例85起。

同時,縣委落實中省精神,用活“三項機制”,出臺《白河縣脫貧攻堅主戰場選拔任用幹部實施辦法》等文件,2017年以來,評選表彰“勇擔當、善作為”先進個人107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43名,提拔重用脫貧攻堅表現優秀的幹部66人,在全縣樹立了重品行、重實績、重公論、重基層的鮮明選人用人導向。細化容錯糾錯的界限標準和操作辦法,從機制上為創新者容、為擔當者容、為實幹者容,真正為思想解放、衝在前面的幹部“寬心”和“兜底”。去年以來,我們先後對8名幹部進行容錯。細化明晰“能下”的“硬槓槓”,及時將那些“不在狀態”的幹部調整下來。先後調整“第一書記”49名,召回2名。

通過一手抓激勵,一手抓約束,有效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縣營造了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前幾天我下鄉,遇到一位從縣直部門派駐村裡的“第一書記”。我看他一路上滔滔不絕,滿臉興奮之情,就問他:當時派你下來,你說家裡孩子小自己沒在農村呆過,找各種理由推辭,愁眉苦臉的。為啥一下子開朗了?他告訴我:“困難是真的,畏難也有。但現在給村子建基站、拉水管、修河堤、打路面,跟村民一起搞產業,看到村裡條件和群眾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心裡覺得很起勁,自己很有成就感。”

其實,他說中了一個道理:幹事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激勵。靠事業凝心聚力,是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關鍵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