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燒的歲月——知青之歌


“上山下鄉”一詞最早見於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誌。

送別親人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鬥業績。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和插隊。與農場模式不同:插隊屬於集體所有制,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鄉以農場模式為主。

“插隊”從此成為一個特殊意義的詞彙,提到“插隊”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鄉”了。

與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許多人對那段生活的記憶最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懷念。

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裡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