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镇的夏氏

项城县秣陵镇老街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典故:夏府的人,从项城出发到汝宁府,足不踏外姓土地,口不饮外姓井水。

更有甚之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歇后语:“进城门打伞——怕夏(下)的”。

秣陵镇的夏氏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造成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群雄纷争。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张土诚、徐寿辉、陈友谅等人拉竿而起,称王称雄,曾经傲视亚欧大陆数百年的蒙古帝国——大元王朝犹如一间破屋晃晃欲塌,一艏旧船摇摇欲沉。

淮西红巾军朱元璋依靠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一大批优秀武将文人,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北扫朽元,力挫群雄,逐渐从元末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成为南方一只重要的反元力量。

秣陵镇的夏氏

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浙江绍兴府一个姓夏的年轻小伙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自幼投名师研习十八般武艺,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高大、利靓、皮肤白”,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帅哥。

他看到吴王朱元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在群雄割据的乱世里是个能成事、能成大业的主,就与同乡一起投奔吴王朱元璋建功立业。

秣陵镇的夏氏

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元顺帝的南征北伐中,打起仗来像一只小老虎,英勇善战,勇猛无敌,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吴王朱元璋纳入“吴营十三虎臣”之列。夏“虎臣”虽然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然而因为没有读过私塾不识字,很多战功被一同参军作战的同乡冒领,把夏“虎臣”荣获的军功都记到了自己的名下。

天下大定,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同乡被授予一品大将军,而位居“十三虎臣”之列的夏虎臣只被授予了三品参将,功劳比同乡多,官阶却比同乡低了两级,夏虎臣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到家乡种田去了。

秣陵镇的夏氏

老子说过,福兮祸所倚,祸兮福相随。被封为一品大将军的同乡后来因为受明初蓝玉、李善长、胡惟庸“案件”牵扯,被朱元璋砍了头,抄了家,而被称为“夏虎臣”的来项夏家先祖因为早早回到家乡以种田为生,不去找朱元璋争名夺利,反而保全了性命。

连年战乱,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十户九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从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向中原迁移人口。今天,你问河南省很多地方的人老家是哪里的?大多数人都会说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过来的,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大槐树移民”,也被官方称作“洪武大移民”。

秣陵镇的夏氏

而根据《八八六十四的夏家家谱》的记载,入项夏氏先祖于明代洪武年间,从浙江绍兴府会稽郡经过千里跋涉,抵达项城县城西二里虹河南岸,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始筑房建庄,名曰“夏营”。

与大多数中原人的历史记忆基因不同的是,夏家的家谱上记载的是夏虎臣积极响应皇帝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郡迁入项城的,由于武夫出身,夏虎臣把在项城落脚之地叫做“夏氏族营”,至此在这里开枝散叶,经过几代人二百多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后置地二百多顷。

秣陵镇的夏氏

夏家传到来项后五世祖时,生下八个儿子,夏家六世祖八兄弟,又各生了八个儿子,到夏家七世祖的时候共计有六十四位叔伯兄弟,即是广为传诵的八八六十四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