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爲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陳太尉宮,坐落於羅源縣西北部的中房鎮乾溪村,距羅源縣城35公里。中房鎮是羅源縣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據出土文物證實,早在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舊時因古田至寧德驛道從境內通過,交通較為發達,所以中原地區有很多人南遷時在這裡定居。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陳太尉宮佔地3000多平方米,其中宮外甬道、門亭、旗杆碣、官埕等佔地約2000多平方米;宮內佔1155.07平方米。陳太尉宮始建於五代初期,後歷宋、明、清擴建,形成集以上4個朝代建築風格於一體,為全國少有,被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和文物專家譽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1980年10月3 日,羅源縣革委會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陳太尉宮的創建者是陳蘇。陳蘇原籍河南固始縣,唐大和五年(831)出生,唐乾符年間貢士。陳蘇自幼勤學好問,很有才華,在當地十分出名。朝廷曾三次調其為官,但陳蘇看不慣官場上權貴勾結,腐敗墮落,拒絕不就。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唐中和三年(883年),河南節度使秦宗權篡政權並稱帝,叛軍四處燒殺掠奪,河南等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陳蘇為了躲避戰亂,攜家人南遷,於唐龍紀元年(889年)進入中房。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陳太尉宮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初時稱“陳氏宗祠”,系陳蘇為紀念遠在河南固始的祖先而建的。後曾多次擴建,現存的建築物分為宗祠、正殿、左配殿、右配殿和前殿等5大部分。按年代可分為五代、南宋、明代和清代。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宮的門口上石刻“虯松倒插”四個字,這和陳蘇在中房定居民間傳說有關。據說,陳蘇由初來羅源時,對中房的氣候不瞭解,便於當年冬季取兩株松樹苗倒置種植在濱山上。種罷,暗中默禱,此松倒種,如能成長,吾家決定定居在此。次年,松苗果然存活,陳蘇便決定在中房定居。清道光版《羅源縣誌》等皆記載了這兩株倒種的松樹。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前殿,俗稱戲臺。前殿建築面積324.83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與右配殿同時建設。後來被颱風颳倒。咸豐年間與右配殿同時復建。戲臺前的左右兩側建有看臺,與左、右配殿相連。戲臺上方結八角藻井,周邊用斗拱裝飾,藻井中間繪畫。戲臺前沿高欄杆板,雕花、鳥等圖案,造工精細。前殿背面即是宮門,其屋面用平身科斗拱斜抽裝飾,四角屋簷高翹,雄偉壯觀。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陳氏宗祠分為兩個梯級,上部分是宗祠,是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陳蘇親手創建的。中間部分是五代年間的建築,兩側是宋代擴建的。從中可以看出,初建時這裡規模很小。祠內初時供奉陳蘇的祖宗陳雍夫婦二人的祖牌,後才改為塑像。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後唐貞明元年(915年),陳蘇逝世,時年85歲。因為陳蘇定居中房時,竭力傳播中原地區的先進農業技術,發動鄉人開荒種茶、植桑養蠶、發展農業;興辦鄉校,供當地群眾子弟就讀;提倡敬老尊賢,同時用自己掌握的醫術為鄉人治病,因此得到眾人的敬重,尊稱其為“高行先生”。陳蘇去世後,群眾為悼念他,特塑了陳蘇泥像,與其祖宗的祖牌一起供奉於陳氏宗祠內,並將原來的陳氏宗祠改稱為“高行先生祠”,過年過節上香祭祀。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陳蘇被敕封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又被加封為“顯佑應侯王”。自此,在祠堂前的空地上建造大殿,陳蘇的塑像移供到正殿,並稱為“大宮”。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正殿於宋嘉熙三年(1239年)動工,歷時一年多建成。正殿的標高比陳氏宗祠低一級。建築時為了不破壞原有陳氏宗祠的建築物,體現內部有區別,外觀又呈現整體性,正殿屋脊就不能放在中柱上。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建築時,明間主柱採用柱頭斗拱重疊,通過斗拱把屋面的負荷過渡到各柱柱頂,形成平均受力。明間上方的藻井的斗拱既起分散受力的作用,又起裝飾作用,達到古樸大方的效果。屋面採用重簷歇山式結構,外觀上保持整個建築風格的統一。正殿這種建築結構在我國長江以南極少見。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正殿的立柱共28根,最大的周長1.19米,最小的1.16米。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柱頭,呈鼓形,大小與柱礎(石)保持一致,這是宋代建築風格的特點。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正殿建成後,陳蘇的塑像也就從原祠堂(即高行先生祠)內移供到這裡,並增塑了其妻楊氏的塑像。正殿稱為“大宮”。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正殿建築迄今已達860多年,經過無數次颱風襲擊,絲毫沒有走樣,這在木結構建築史上也是少見的。有關正殿的建設,民間還流傳著一段生動的故事:建殿時,鄉人按當地風俗辦“加馬酒’,為木匠接風,主管的師傅(負責設計)貪酒,又不知中房家釀酒口感好、後勁長,當晚便喝得醺醺大醉,次日上午開鋸木料時辰已到,師傅仍然酒醉未醒,同行的夥計問柱子要鋸多長?師傅糊里糊塗地回答“一丈四尺”,結果夥計按師傅所說的尺寸,把28根柱子統一鋸成一丈四尺。到攏扇那天,師傅清點木料,才發現柱子據太短了,這時,師傅沒了主張,心裡想:賠吧,賠不起!即使賠得起,時間也不允許, 因為第二天就要上樑了,怎麼辦?想來想去,最後,這位師傅決定溜走。當晚吃過晚飯,他便揹著東家和夥計整理衣物,先和衣躺在床上假裝睡覺,等更深夜靜時再走。誰知,他一躺就睡著了,而且做起夢來,夢見一位慈祥老者對他說:“師傅,師傅,你別走,柱子太短可加鬥。”說罷,老者飄然而去。師傅一覺醒來,茅塞頓開,叫起夥計連夜趕製斗拱。第二天上樑時,凡不夠長的柱子加上鬥和拱,終於將整個房屋架起來。誰知歪打正著,房子蓋得比預想的更牢固。我們不知這故事的真假,但是斗拱與柱子確實堪稱這個建築的天作之合。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左配殿供奉的是陳蘇第15世孫陳慶的塑像。陳慶,就是陳太尉。生於南宋嘉泰至開禧元間(1201—1207年)。陳慶不但文武雙全,而且遵循族訓,敬老、愛幼、尊賢、正直勇為。陳慶所處的那個時代,野獸很多,羅源與寧德交界的地方鄉人所種的莊稼多被山豬糟蹋。為了保護鄉人的莊稼,陳慶肩扛烏銃,日夜巡邏在田間地頭,捕殺了不少山豬。有一天,碰上一隻重約500-600斤的大山豬,陳慶便舉銃瞄準,射中了山豬的前蹄,山豬受傷後疼痛難忍,張著血盆大口向陳慶撲去,正在裝火藥準備再射的陳慶冷不防被山豬咬傷。陳慶強忍疼痛,與受傷的山豬展開拼鬥,最後舉銃插入山豬的血盆大口,才將其捅死。山豬雖然死了,但陳慶也因傷勢過重而不幸殉難。鄉人為感激 陳慶,上書奏請朝廷追封其為“都統伏魔太尉”。宋嘉熙三年((1239年)准奏。鄉人因此將其靈牌供於正殿。其後,大宮也改稱“陳太尉宮”。陳慶的善行,不但為羅源人所敬仰,同時,還隨陳氏支系的分衍,在古田、連江、臺灣等地亦有奉祀。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鄉人捐錢在這裡建左配殿,陳慶的靈牌也從正殿移供到這裡,後塑陳慶塑像。左配殿坐西向東,建築面積158平方米,立木柱20根,柱礎上小下大,呈喇叭形;明間木柱也應用了柱頭過渡到柱頂的建築技術,柱與仿之間的雀替雕刻的是卷草雲紋,明間上方的六角藻井也用斗拱裝飾,顯現明代建築風格。右配殿,供奉的是陳靖姑等塑像。殿初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後被颱風刮毀。清咸豐年問(1851-1861 年)重建。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右配殿坐東向西,與左配殿相對,其建築高度、立柱的根數、建築面積等與左配殿相同。但與左配殿不同,它體現的是清代建築風格。其中立柱與枋等部件之間連結采用的是通柱和穿透梁漣結,柱礎採用鼓形,明間上的藻井也用斗拱裝飾,半童、斗拱刻花紋,雀替花紋為穿透式,與明代明顯不同。

羅源陳太尉宮無愧為江南古建築的瑰寶

(摘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