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清:四方面原因致債券市場陷「黑暗時

【鄧海清:四方面原因致債券市場陷“黑暗時代”】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 11月3日,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做客新華網聯合今日頭條舉辦的“‘明規則、識風險’證券投資大講堂”線上活動,並圍繞“展望四季度宏觀經濟·剖析債券市場新風向”主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鄧海清表示,從今年的表現看,債券市場確實是投資領域的一個“痛點”。  從2014年開始,中國債券市場經歷了歷時兩年半的“超級大牛市”。然而2016年四季度到現在,債券市場經歷了歷史上比較罕見的“黑暗時代”,這次債券市場調整幅度之大遠超出市場預期。對於這次債券市場調整的主要原因,鄧海清認為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在2016年,央行的貨幣政策總基調是整體穩健略偏寬鬆。到了2016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裡已經開始明確提出調整為穩健中性的原則。與此相對應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在2016年底、2017年初持續在貨幣市場進行加息。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國央行的加息其實要比英國加息要來得更早。這種貨幣政策的調整抬高了資金的成本,也是央行從2015年貨幣寬鬆到後面緊平衡的轉變,這也給債券市場帶來直接調整的貨幣市場的壓力。  其次是監管從嚴。今年銀監會、證監會反覆強調從嚴監管這個問題,一行三會形成了高度共識。在這個背景下,可以看到“去槓桿”成為監管最關注的核心問題。由此來講,監管從嚴會帶來債券市場需求的大幅萎縮,尤其是監管層過去這兩年對債券市場委外投資所持負面的看法,進而帶來債券需求大量的減少。  第三是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好轉。房地產市場2016年的反彈,使得高收益資產大幅度出現,特別是在2017年可以看到消費貸,尤其是普惠制金融之下的消費貸,已經成為資產配置優先現象。所以在2017年,消費貸每個月以幾千億的規模上漲,也可以看到這樣一種高收益資產的上漲,確實會對目前債券市場特別是利率債市場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實際上是資產替代的效應,這個效應是比較大的擠壓。  最後是從供給端帶來的影響。從供給關係的角度來看,在需求端萎縮的明確下,2017年又是地方債務置換的最後一年,包括國債的供給也沒有進行收縮,看到的情況就是銀行,特別是大行,債券配置的動力是減弱的,但是在這裡面供給端並沒有減少,所以對債券供給的失衡,造成了債券市場調整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