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四方面原因致债券市场陷“黑暗时

【邓海清:四方面原因致债券市场陷“黑暗时代”】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 11月3日,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做客新华网联合今日头条举办的“‘明规则、识风险’证券投资大讲堂”线上活动,并围绕“展望四季度宏观经济·剖析债券市场新风向”主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邓海清表示,从今年的表现看,债券市场确实是投资领域的一个“痛点”。  从2014年开始,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历时两年半的“超级大牛市”。然而2016年四季度到现在,债券市场经历了历史上比较罕见的“黑暗时代”,这次债券市场调整幅度之大远超出市场预期。对于这次债券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邓海清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在2016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总基调是整体稳健略偏宽松。到了2016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里已经开始明确提出调整为稳健中性的原则。与此相对应的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在2016年底、2017年初持续在货币市场进行加息。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央行的加息其实要比英国加息要来得更早。这种货币政策的调整抬高了资金的成本,也是央行从2015年货币宽松到后面紧平衡的转变,这也给债券市场带来直接调整的货币市场的压力。  其次是监管从严。今年银监会、证监会反复强调从严监管这个问题,一行三会形成了高度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可以看到“去杠杆”成为监管最关注的核心问题。由此来讲,监管从严会带来债券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尤其是监管层过去这两年对债券市场委外投资所持负面的看法,进而带来债券需求大量的减少。  第三是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房地产市场2016年的反弹,使得高收益资产大幅度出现,特别是在2017年可以看到消费贷,尤其是普惠制金融之下的消费贷,已经成为资产配置优先现象。所以在2017年,消费贷每个月以几千亿的规模上涨,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高收益资产的上涨,确实会对目前债券市场特别是利率债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是资产替代的效应,这个效应是比较大的挤压。  最后是从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从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在需求端萎缩的明确下,2017年又是地方债务置换的最后一年,包括国债的供给也没有进行收缩,看到的情况就是银行,特别是大行,债券配置的动力是减弱的,但是在这里面供给端并没有减少,所以对债券供给的失衡,造成了债券市场调整的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