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人次受害 「李鬼」金融網站如何識別

12萬人次受害 “李鬼”金融網站如何識別

隨著互聯網理財方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互聯網理財,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打起互聯網理財的歪主意,巧扮“李逵”,導致互聯網理財的安全問題日益地凸顯出來。

近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在官網披露互金網站安全數據。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已累計發現互金仿冒網頁4.8萬個,受害用戶12萬人次。

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是這些仿冒網頁的主要分佈地,分別發現了9058個、6049個、5843個和3749個。

根據國家互金安委會此前發佈的巡查公告,仿冒網站往往通過山寨冒充知名互金平臺的官方網站,誘使用戶訪問假站點,騙取或竊取用戶的賬號、密碼等信息,進而盜取用戶錢財。

“李鬼”平臺的泛濫,給廣大金融消費者造成嚴重危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發佈的《中國電信網絡詐騙分析報告》顯示,在2017年用戶舉報的詐騙案件中,金融理財類詐騙是涉案金額最高、人均損失最大的詐騙類型。而通過釣魚網站支付的用戶佔比為64.3%,涉案金額高達2.2億元。

從數據上看,不法分子行為相當猖獗,造成的危害不淺。那麼,互金仿冒網頁真的很難識別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根據國家互金安委會發布的巡查公告,已經發現的互金仿冒網站一般在網站佈局、內容、專業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破綻,而且域名多雜亂無章。可以說,不法分子在仿冒互金網站方面雖然行騙有術,但並稱不上有多高明。

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呢?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國內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69億,比2017年末增長了30.9%。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了互聯網理財的快速普及,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很大一部分的互聯網理財用戶還只是“青銅” 玩家,對互聯網理財的特點和風險可能缺少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中國電信網絡詐騙分析報告》所述,電信網絡詐騙分子也正是利用了部分人群的弱點才得以售其奸計。一些大學生、大專生,城市外來務工人員,老年人以及農村地區人群,因為社會閱歷稚淺、信息獲取渠道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金融知識瞭解不多,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的主要受害人群。

可見,人們在選擇互聯網理財的時候,還需要提高自己的金融風險意識,注意防範仿冒網站的風險。那麼,都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鑑別平臺真偽呢?小翼做了一番整理,分享如下。

一看網站製作。仿冒網站製作一般較為粗糙,功能比較單一。

二看域名。正規網站的域名較為規範,而仿冒網站的域名大都雜亂無章。

三看ICP備案號。正規網站一般都在工信部網站進行了ICP備案,仿冒網站一般無備案號或者涉嫌ICP備案號造假。

四看IP歸屬地。監測數據顯示,大部分仿冒網站IP部署在境外。

國家互金安委會秘書長吳震此前還指出,不少仿冒平臺的收益率過高、或單個項目融資金額巨大,這也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