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翻越唐古拉山口

“特别艰苦的环境,特别恶劣的气候,这青藏高原特别的风雪,把我们的钢铁意志铸就,急难险重特别的任务,锤炼出我们的硬骨头……”9月的青藏高原雪花飘零、寒风凛冽,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进藏物资运输车队再次出征踏上茫茫风雪青藏线,官兵们豪迈的歌声伴随着马达轰鸣,在世界屋脊上汇成一曲令人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强军乐章。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欢送汽车部队出征

这支拥有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英雄部队,常年奋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上,环境恶劣,险象环生,是什么力量激励着官兵60年如一日地坚守雪域高原,甘愿拼搏奋斗,不惧生死闯关,为党和人民戍边守防?正如青藏兵站部部长张颖宇所说,他们传承弘扬在征战高原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为官兵注入了延绵不绝的强军正能量。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和平年代更要提倡吃苦奉献

“这里确实苦,可它再苦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总得有人来建设它、保卫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不久,新兵入营听说当的是汽车兵,大家心里都挺乐呵,想着以后开着军车在蓝天白云下驰骋,多风光啊!

青藏兵站部组织新兵问卷调查,在“到高原当兵,你是否做好吃苦奉献准备”这一栏里,有60%以上的新兵选择“没有”,还有的甚至写道:“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干嘛还要提倡吃苦奉献?”

没过多久,新战士就知道了,青藏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8级以上的大风年均达120多天,“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登上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自然环境远不是想象中那样诗意浪漫。平时执勤的运输线路况复杂,雪山戈壁,坡高路险,严寒缺氧,风沙弥漫,经常还会遇到暴风雪、山体滑坡、道路塌陷等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60年来,青藏兵站部已有780多名官兵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

某汽车团驾驶员成元生,患有高山性高血压病,每次上线执勤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不止一次地昏倒过,但他执行任务一次也没拉下。有一次上线,当车队行至海拔4700多米的五道梁时,成元生高山反应突然加重,头疼得像针扎一样,豆大的汗珠往下落。他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掐着太阳穴,紧紧地跟着车队行进。车到站了,他的人生却走到了终点,再也没有从驾驶室里走出来。

据了解,60年来,青藏兵站部已有780多名官兵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四千里青藏线,平均2.5公里就有一名倒下的军人。其中,仅师团职领导干部就有28人,平均年龄不到42岁。

“军人就意味着牺牲奉献,而青藏线军人的牺牲奉献,则是要时刻面对超常付出和透支生命的严峻考验。”在高原奋战了36个春秋的青藏兵站部政委王应德介绍说,他们组织官兵到将军楼、望柳庄接受传统教育,到格尔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在唐古拉山西部军人雕像前重温军人誓词,让官兵在深切感悟“三个特别”精神中洗涤心灵,自觉端正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当好“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新传人。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送爸爸“上线”

“随着青藏线环境、道路、线路的全面整治,部队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官兵吃的苦比以前少多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藏线官兵精神需求、感情生活方面的苦处更加凸显。吃苦奉献精神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部长张颖宇讲述了一段往事——

总后授予“扎根高原模范营长”荣誉称号的某管线团原二营营长郭和奎,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地区一干就是15年,被官兵们誉为“山大王”。有一年,他母亲患病住进医院,老人大概已料到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终点,唯一愿望是想见到远在高原的儿子。当时输油任务正紧,他强忍思念,待忙完工作准备下山时,妻子的来信告诉他:“母亲再也等不及你了,在一周前走了。走时,老人家不停地呼唤你的名字。老人家等啊等,直到咽气的一刻,还吃力地问,今天奎儿该回来了吧?”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落了泪。

5年后,操劳一生的父亲又患胃癌到了晚期。郭和奎仿佛看到了父亲期待的目光,看到了母亲5年前那失望的眼神。可是这时正值开泵前期,是输油工作中最关键的时刻。他想,等顺利开泵后就赶紧回乡。于是在开泵的第二天,他就急急忙忙上了路。当他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轮船,风尘仆仆赶到家时,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星期了。他悲痛极了,一头钻进厨房,流着泪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斟满两杯酒,跪在父母亲的遗像前失声痛哭:“爸、妈,儿回来晚了,对不起你们!你们病重时,儿没能给你们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儿做的这些饭菜,请你们尝一口,喝一杯吧……”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选择高原,就意味着把吃苦奉献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选择高原,就意味着把吃苦奉献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张颖宇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确实苦,可它再苦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总得有人来建设它、保卫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如此,青藏公路通车60年来,一代代高原官兵穿行生命禁区,闯过死亡地带,用生命守护着光荣传统,用血肉之躯诠释着军人使命,保障了驻藏部队近80%的物资运输、西藏军地近80%的油料输送和中央同西南边防的通信畅通,有力助推了青藏地区跨越式发展,四千里青藏线成为民族团结之线、文明进步之线、共同富裕之线。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汽车部队结合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进行战备等级转换等10多个野战保障课目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绝不能在我们手上丢掉了!”

今年盛夏时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青藏兵站部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组织汽车部队结合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进行战备等级转换、野战车场开设、野战抢修救护等10多个野战保障课目训练。

某汽车团运输车队行驶至青藏线西大滩时,突然遭遇小股“敌特”袭扰,运输分队指挥员迅速组织战斗组,对“敌”实施穿插、迂回、包抄,经过激战,成功破“敌”。一路急行军,“敌情”不断。官兵们驾驶车辆时而快速机动,时而就地疏散……

走下训练场,四级军士长刘峰刚感叹:“第一次参加实战化训练,让我认清了自己充其量算个合格的‘车把式’,离合格的‘汽车兵’还有差距。”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汽车部队结合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进行战备等级转换等10多个野战保障课目训练

和刘峰刚一样,不少官兵“我是后勤兵、打仗我先行”的意识并不强烈,还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有的认为作为汽车兵,把好方向盘就行了;有的认为就算打起仗来,也是在后方搞保障,上阵杀敌是前线的事情;还有的感到在高原当兵已经很辛苦了,不愿再受苦受累搞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绝不能在我们手上丢掉了!”青藏兵站部党委议训会上,一班人形成共识,既要培养优秀的汽车兵、管线兵、通信兵、炊事兵、仓库兵、卫勤兵,更要培养合格战斗员,物资运输、管线输油、国防通信、医疗卫勤、物资收发等保障任务再繁重,也要保证军事训练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的落实。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车队行驶途中突遇暴风雪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是青藏线军人一脉相传的血性基因。”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军人就该上战场。“打仗的这根弦松了,‘和平兵’的思想就会潜滋暗长。”青藏兵站部政委王应德告诉记者,看着开车进出藏跑运输的地方司机以及来青藏线旅游观光、投资置业的人们,他常常想,青藏线军人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为国牺牲奉献!

有一年腊月,某汽车团一营204名官兵,出动75台车,执行紧急战备物资运输任务。车队行至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时,突遇暴风雪,车队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联系中断。严寒和缺氧考验着官兵。大家都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挖雪开路十分吃力,铲几下就喘不过气来。许多战士手冻僵了抓不住工具,脚冻肿了穿不上鞋,严重缺氧更使许多人头疼欲裂,可没有一人退缩。有的官兵站不住了,就跪在地上干。每掘进一米,就有一人昏倒。经过25个昼夜的生死搏斗,他们硬是用铁锹和双手挖出一条“雪胡同”,冲出了死亡线。在这25个昼夜里,车辆没有冻坏一台,承运物资没有损失一件,但有50多名官兵被冻伤,4人截了趾。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风雪中,站岗执勤

在青藏线上行车,像奋战25昼夜这样的雪阻、雪灾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对于汽车兵来说,实在是平常又平常的事。同样,输油管线部队经常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排除管道“冰堵”,官兵们更是要付出超常的代价。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是青藏线军人一脉相传的血性基因。”青藏兵站部政委王应德如是说。军人的血性就是军人精神的高地。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青藏线官兵手上。青藏兵站部广泛开展“弘扬‘两路’精神、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天路砺精兵、打仗我先行”主题实践等活动,引导广大官兵将“三个特别”精神渗进骨髓、融入血脉、化作行动,在生死考验面前,像青藏线前辈一样敢于流血、勇于战斗、甘于牺牲,为国戍边守防。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为灾区人民运送物资

1998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雪灾,数万牧民被大雪围困。灾情牵动着兵站部官兵的心:救援物资早一秒到达,灾区群众就多一份生还希望。正准备过年的官兵紧急行动起来,大年三十连夜装货;正月初一,118台大吨位运输车,满载着千余吨救灾物资向灾区疾驶。当行至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时,由于路面积雪过深,车队无法前行。268名官兵顶着严寒,拿出铁镐、脸盆等工具,铲雪开道。饿了渴了,就嚼几口干粮、咽几把雪块;路结冰了,车轮打滑,就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垫在轮胎下,铺一段,开一段。经过5天5夜的生死搏斗,他们硬是用铁锹和双手挖出一条“雪胡同”,冲出了死亡线,在藏族同胞最困难的时候将物资运抵灾区,送去了党的温暖。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在藏族同胞最困难的时候将物资运抵灾区,送去了党的温暖

有血性的部队培养有血性的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某管线团保障处工程师陈得彪把强军使命融入生命,在“世界屋脊”亘古不化冰雪中燃烧着火热青春。一次,雪水河泵站一处输油管道被盗油分子打出直径3厘米左右的洞,喷出的油柱高达十几米。赶到现场后,陈得彪第一个跳进1米多深的柴油坑,使劲用木楔去堵洞口。由于压力太大,木楔还没靠近洞口就被冲歪了,他的鼻子、嘴巴、耳朵里被喷得全是油,刺鼻的油气呛得他透不过气来。陈得彪和战友们经过近3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堵住了洞口。被战友拉出油坑时,陈得彪累得瘫倒在地上,脸被高压油柱打得肿了一圈。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雪水河泵站一处输油管道被盗油分子打出直径3厘米左右的洞,喷出的油柱高达十几米,某管线团保障处工程师陈得彪第一个跳进1米多深的柴油坑,使劲用木楔去堵洞口

“快,让陈得彪来!”2007年5月,五道梁输油泵发生故障,输油受阻。情急之下,该团领导果断点将。接到命令后,刚刚做完左腿静脉曲张手术在家休养的陈得彪,立即乘车从数百公里之外赶到现场。此时,海拔4600多米的五道梁飘着雪花。陈得彪强忍着高原反应,在弥漫着刺鼻汽油蒸气的泵房里,整整抢修了6个多小时,输油泵恢复了运行。

爬冰雪、趟冰河、越戈壁,陈得彪年均上线150多天,先后20多次参与重大管线抢修任务,为国家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参与编写教材10多部,革新技术7项,培养技术骨干400多人。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排除管道“冰堵”,官兵们更是要付出超常的代价

眼睛往远看,才能看到硝烟;肩膀往上顶,才能扛起责任。在“三个特别”精神的滋养下,青藏兵站部先后涌现出“青藏高原模范干部”张鼎全、“有理想爱高原的优秀战士”孔志毅等一大批英模典型,圆满完成了进藏物资运输、管线输油、国防通信以及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重大保障任务。1990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有15个基层单位、5名同志被中央军委和总后党委授予荣誉称号,有近30个基层单位和个人荣立一等功,13名同志分别当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代表。在强军兴军征途上,“三个特别”精神历久弥新,构筑起青藏线军人的精神高地。

青藏兵站部官兵:坚守高原60载 用生命谱写军人情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因为我们是高原兵!”战士们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欢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