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列全国前3名,成为全国后发赶超的典范,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贵州省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扎实推进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三大战略行动,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做强“长板”,同时着重补齐“短板”。一是利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二是“绿色+”推动经济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三是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对经济拉动力持续增强;四是交通基建大突破助力经济高速腾飞。从贵州省快速发展的核心模式中,可总结出以下经验启示:一是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注重研究和运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国家政策与自身发展相统筹,科学规划,尽早布局。二是找准比较优势精准发力。在充分利用政策的前提下,主动挖掘比较优势,将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三是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在布局地区发展、产业发展时,首先出台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并组建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四是政策保障全面保驾护航。加快建立完善与重点领域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集中资源举全力推进相应领域或产业发展。

正文:

过去多年中,贵州省为我国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徘徊在全国各省区市的25名以后,与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五省区长期处于全国末6位,经济增速排名也比较靠后。然而近年来,贵州省经济迅速崛起,自2011年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7年位列全国前3名,2015年经济总量首次迈入万亿元行列,与甘肃等省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逐年拉大,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且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成为全国后发赶超和跨越发展的典范。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贵州省快速发展的核心模式

贵州省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扎实推进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三大战略行动,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做强大数据、旅游业、生态环保等“长板”,同时着重补齐基础设施、脱贫攻坚等“短板”,从而激发了经济新活力,造就了“贵州速度”。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利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大数据产业是拉动贵州省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据贵州省大数据局数据,2017年贵州大数据企业增至8900多家,数字经济增速达37.2%,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36.2%,电信业务总量和收入增速均位列全国第一。2018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软件业务收入和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分别增长57.7%、35.9%和38.2%。贵州省已成为全球大数据产业新高地。

1. 率先探路大数据发展,积累先行优势

贵州省气候环境优良,水煤资源丰富,电力充足低廉,地质结构稳定,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随着2013年“大数据元年”到来,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成为一片新蓝海。贵州省经过研究,将大数据产业作为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2014年2月,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成为第一个将大数据产业上升为全省战略的地区,先于其他省区市拉开了全省大数据发展的序幕。

经过四年多的先行先试与探索实践,贵州省在大数据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实现了多项率先发展,不仅为本省经济发展孕育了增长新动能,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大数据提供了有益参考。一是获批国家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此为依托扎实推进探索创新,开展了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大数据资源流通与交易、大数据国内外交流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等七项系统性试验,产生了一批新模式、新支撑、新引擎、新动能、新通道、新平台、新机制。二是率先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企业数据统筹交换共享平台“云上贵州”,并成为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试点省、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省和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云国家级骨干节点。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旅游局等国家部委相关数据已存储贵州。三是成为大型企业设立数据中心的优选地。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为起点,华为、腾讯、富士康、苹果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

四是大数据金融发展领跑全国,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第一家众筹金融交易所、第一家大数据金融学院,同时也是移动金融五个试点城市之一。

2. 大数据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生态圈逐步形成

贵州省强化大数据发展要素集聚,一方面着力引进高科技企业,做大以大数据引领的产业增量,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已产生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当前,贵州省已形成全面覆盖大数据共享、存储、交易和应用的完整大数据产业链,上游以各类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代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据存储与共享快速扩张;中游以大数据交易所为纽带,促进海量数据的规范化开放流动和价值挖掘;下游以数据应用落地为核心,大数据在电商、能源、制造、农业、旅游、物流等多个行业取得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旅游等衍生业态不断壮大。大数据产业有力推动了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3. 培育引进留住人才,构建大数据人才体系

贵州省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联动政、校、企共同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储备了大量大数据领军人才,为大数据发展增添助力。一是通过“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等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立了一支大数据人才队伍,近年来已培养培训超过3万名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以政、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政府2018年共办大数据统计学院,将培养大数据统计创新型高端人才;阿里巴巴与贵州省2016年签署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中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为贵州省培养2500名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端专业人才和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贵州理工学院已与阿里云联合建立了“贵州理工学院—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此外还有贵州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华为大数据学院、贵州凯里学院与曙光瑞翼教育合作成立的“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等,在大数据的人才培养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4. 强化政策制度引领支撑,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贵州省从发展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伊始,就重视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撑,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为大数据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一是率先出台大数据相关产业规划,为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则是我国第一个大数据地方法规,开了大数据地方立法先河。二是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来统筹和协调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是出台政策组合拳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四是打造大数据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孵化机制,于2016年5月建设了融合大数据技术公共开发与实验、大数据技术培训和大数据技术孵化“三位一体”的贵阳大数据创新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二)“绿色+”推动经济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尤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使生态环境成为一张重要名片。2014年,贵州省成为继福建省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贵州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以绿色转型为特征的新时期。

1.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实践

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将大生态上升为省级战略行动,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贵阳市2009年就率先在全国颁布了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2014年率先出台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6年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搭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四梁八柱;2017年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编制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绿色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在政府组织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各项制度规划的引领下,贵州省较好地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发展效益提高。

2. 构建特色绿色产业体系

贵州省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目录(试行)》详细规划了绿色产业体系框架,加快发展绿色产业。2017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绿色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是突出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引导和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或绿色化转型。二是突出生态产业化,从绿色经济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一批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四型”绿色产业体系;依托山、水、林、气等独特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新能源发展,深化大数据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低碳清洁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搭建生态文明国际化交流平台

贵阳市自2009年起创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聚焦全球生态文明前沿课题,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0次,是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论坛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也促进了贵州省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实现国际互利共赢发展。

(三)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对经济拉动力持续增强

贵州省拥有发展旅游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着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实现了高速发展。2017年,贵州省接待游客7.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116.81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2011-2017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7%。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通过旅游资源大普查全面摸清旅游资源,组建相关部门对旅游业实施专门指导、规划、开发、组织。二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和品质。贵州省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70个旅游小镇和1000个特色村寨,并加快推进“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乡村旅游扶贫和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三是找准定位,打响品牌。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的基本定位,积极开展全媒体推介促进品牌传播,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山地特色新兴城镇化、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数据产业等紧密结合,形成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大数据旅游。

(四)交通基建大突破助力经济高速腾飞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交通引领经济”的理念,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着力打造“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重构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腾飞。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过去几年中,贵州省相继启动实施了高速公路建设、水运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两年攻坚等,与各地互联互通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联系日益紧密,更好地融入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的建设。高速公路方面,贵州省从省级战略层面部署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全省高速公路近、中、远期规划,2015年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2017年成为西部第一个建制村通公路和通客运的省份。2016年,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434公里,全国排名第9位,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09公里,全国排名第17位,西部排名第3位。

高铁方面,贵州省着力打造西部高铁枢纽中心,近年陆续开通了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昆段,还将开通成贵高铁、贵南高铁等。航空运输方面,贵州省已建成通航11个运输机场,实现全省9个市州全覆盖,2025年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通用机场。水运方面,近年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2016年全省通航里程达3664公里,其中四级高等级航道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第一。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大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PPP模式“贵州样板”。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针对一些投资大、收益较差的高速公路,贵州省创新采取“BOT(建设/运营/移交)+EPC(设计/采购/施工)”“BOT+EPC+政府补贴”“股权合作+EPC+运营期政府补贴”等模式,成功吸引了多家企业投资。在非收费公路建设中,贵州省首创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协调发展的“建养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公路建设资金矛盾,项目质量与效率大幅提升,并在部分省份得到复制推广。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贵州省快速发展的经验借鉴

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可简单复制,但从其快速发展的核心模式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启示,可资其他省区市借鉴,进而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一)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

贵州省能够实现跨越式增长,首先在于其勇于抓住机遇,注重研究和运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国家政策与自身发展相统筹,科学规划,尽早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一是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国家大力支持贵州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能源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二是积极践行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抓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在生态环境改善、环保司法实践、生态文明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领先突破;三是在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首个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率先将大数据纳入全省战略,先行探索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进步;

四是紧抓精准扶贫的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及各类扶贫资源,广泛开辟资金渠道,实现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元化精准扶贫方式,成效十分显著。

(二)找准比较优势精准发力

在充分利用政策的前提下,贵州省主动挖掘比较优势,明晰自身定位,找准经济发展切入点精准发力,重点做强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将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从而实现高效增长。一是利用自身气候凉爽、能源资源丰富、物理环境安全等优势,加上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敏感度,推动大数据产业领跑全国;二是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美、地势奇险峻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抢抓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市场机遇,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一大支柱产业;三是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三)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贵州省在布局地区发展、产业发展时,极为重视规划先行。在推进大数据、旅游、生态、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中,对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精准把握,首先出台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并组建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统一调度各项工作推进。与此同时,陆续形成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规,对相关领域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进行具体部署,细化、实化工作细则和配套政策措施。制定统一、科学的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设计来进行建设,有利于确保建设思路和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序推进规划落实,为相关领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政策保障全面保驾护航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加快建立完善与重点领域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集中资源举全力推进相应领域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行政审批、财税制度、融资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打破制度瓶颈制约,降低创新成本,促进重点领域高效发展;

二是加快优化人才环境,在培育、引进、留住和使用人才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实行人才“绿卡”服务制度,优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科研服务、居住落户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等;三是做好金融服务,加强资金保障,通过利用中央补助、加大财税补贴、设立产业基金、创新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等方式多管齐下确保重点领域建设的资金来源。

(作者 丨 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团队)

这个号称“人无三寸银”的西部穷省,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