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十六國李氏名人錄!

李氏名人錄兩晉十六國

兩晉十六國(時期)是晉國政權的“兩晉”時期、非晉國政權的“十六國春秋”中前期(止於420年)的合謂,時間是265~420年。

李矩(?―325年):字世回,平陽(今山西臨汾西)人 ,晉朝官員、將領。李矩勇猛剛毅,多謀略,有大志,初為縣中小吏,後來逐漸升官,官至安西將軍、滎陽太守、司州刺史等。曾率軍平定叛亂,消滅賊寇,並屢次擊敗前趙軍隊。太寧三年(325年),李矩的將士密謀叛投後趙,李矩無力鎮壓,只好率部眾投歸朝廷,途中部下多有逃散,只有郭誦等一百多人棄家跟隨。行至魯陽縣時,李矩墜馬而死,死後葬於襄陽峴山。

李充:李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約生於西晉末年,卒年上限不早於公元349年,下限大約在362-365年。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漢代李通,籍裡江夏平春在今河南信陽,官至五品中書侍郎。其思想集中體現於《論語注》、《學箴》等著作之中,表現為以儒為本、刑名之學、兼綜道玄的特徵。作為文學家,李充的文學頗有成就,曾有為數不少的作品流傳後世。李充《翰林論》是文體論在東晉發展的重要表現,對後世文學批評和總集編撰有重大影響。

兩晉十六國李氏名人錄!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

李式:東晉書法家。字景則,江夏鍾武(今河南信陽市)人。東晉書法家,著作郎李充從兄(堂兄)。以平隱著稱,東晉初年官至侍中。

李顒:東晉文學家。字長林。江夏(今河南信陽東北)人。李充子。郡舉孝廉,為本郡太守。有文才,多所述作。《隋書》稱顒為“樂安亭侯”。據《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記載,李顒曾著《周易卦象數旨》六卷、《古文尚書集註》集十卷,現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多為殘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七首,多為殘句。生平事蹟多見於《晉書》卷九二。

李密西晉官吏(224-287):西晉官吏。又名虔,字令伯,蜀漢西晉間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及長,治《春秋左氏傳》,博覽多通,機警辯捷。早年曾任蜀尚書郎、大將軍主簿等職。曾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後,徵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徵詔為太子洗馬。因祖母年老,須親自奉養,遂上《陳情表》固辭不受。及祖母卒,服喪期滿,以太子洗馬徵至洛陽。後出為溫縣令、漢中太守等職,為官耿直。因寫詩獲罪免官,卒於家。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兩晉十六國李氏名人錄!

李密西晉官吏(224-287)

李庠(247-301):西晉流民首領。字玄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李特三弟。初仕郡督郵、主薄,後拜中軍騎督。元康間,秦雍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郡大量流民避難於梁、益,流徙途中,他深得人心,被流民推為領袖。益州刺史趙廞欲利用流民力量割據四川,表其為威寇將軍,封陽泉亭侯,後又忌其“饒勇、得眾心”,將其子侄十餘人殺害,促使李特、李流起義。

李流(248-303):西晉時流民起義領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李特之弟。少為東羌督,從兄率流民徙居巴蜀。永寧元年(301年)李特起義後,他任鎮東將軍,領義軍東營,與益州刺史羅尚相持。次年,攻入成都小城,向特建議取塢堡主子弟為質,集中兵力嚴密戒備,未為特接受,致使義軍遭到襲擊。特死,他繼統餘眾,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義軍敗而復振,不久病死。關注李氏家風公眾平臺,回覆群,可結識全國宗親群主,一起傳家風、揚正氣。

李特(?-303):西晉時流民起義領袖。字玄休,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少為州郡官吏。惠帝元康間,秦雍地區連年饑荒,他隨流民徙至巴蜀,被推為首領。永寧元年(301年),聞其弟庠為益州刺史趙廞所害,遂聚眾進攻成都。趙廞死後,新任益州刺史羅尚勒令流民限期返回秦雍,他多次乞留不準,即率領六郡流民在綿竹(今四川綿竹東南)起義。義軍紀律嚴明,救濟貧窮,得到人民擁護。他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領益州牧。後因放鬆對敵警惕,為羅尚襲殺。

李雄(274-334): 十六國時期成國建立者。字仲。巴豪強領袖李特第三子。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 人,後遷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李特率流民起義,以雄為前將軍。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羅尚擊殺。繼任者李流旋亦病故,雄以大都督名義繼續領導流民作戰,驅逐羅尚,攻佔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以範長生為謀主。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李氏封建政權在6郡流民反晉鬥爭中建立,史稱“為國無威儀,官無祿秩,班序不別,君子小人服章不殊”。但李雄虛己愛人,授用皆得其才,並興文教,立學官,簡行約法,政治較為清明。注意發展生產,賦役較輕,男丁1歲谷3斛,女丁1斛5鬥,疾者減半;戶調絹不過數丈,棉不過數兩。多次遣使東晉朝貢,遣將開拓疆域。死後由兄蕩之子班繼位。

李壽(300-343):十六國時成漢皇帝。338-343年在位。字武考,特季弟驤之少子,雄僣號,拜前將軍,督巴西軍事,遷徵東將軍,又遷大將軍、大都督、侍中,封扶風公,錄尚書事,進封建寧王,期嗣位,改封漢王,領梁州刺史,以晉鹹康四年廢期,僣即皇帝位,改元漢興,改國號曰漢,至晉建元元年死,在位六年,諡曰昭文帝,廟號中宗。

李勢(?-361):十六國成漢皇帝。343-347年在位。字子仁,壽長子,以晉建元元年僣即皇帝位,在位五年,改元二,太和、嘉寧。至晉永和三年為桓溫所滅,遷於建康,封歸義侯。昇平五年死。

李暠(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創建者。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通渭東北)人。自漢代移居狄道,世為西州大姓。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暠為敦煌太守領護西胡校尉。400年,自稱涼公,派兵攻下玉門以西,控制西域,建國西涼。405年,遷都酒泉。他乘後涼呂氏滅亡之機,為敦煌土著豪右所推,“兵無血刃,坐定千里”,原以為指日可以恢復30年前前涼張氏政權的版圖,但南涼禿髮傉檀佔有姑臧,北涼沮渠蒙遜雄據張掖,兵力都較強盛,不斷進攻西涼。李暠被迫與他們通和立盟,只能安撫境內,勸課農耕,以經史道德勉勵子弟,勉強自保。李暠兩度遣使間行到建康,奉表東晉王朝,把安帝比作周天子,而以齊桓、晉文自喻。但江南、涼州相隔懸遠,無從呼應支援。臨終前還深憾自己才弱智淺,不能統一河西地方。 421年,西涼為北涼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