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李氏名人录!

李氏名人录两晋十六国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晋国政权的“两晋”时期、非晋国政权的“十六国春秋”中前期(止于420年)的合谓,时间是265~420年。

李矩(?―325年):字世回,平阳(今山西临汾西)人 ,晋朝官员、将领。李矩勇猛刚毅,多谋略,有大志,初为县中小吏,后来逐渐升官,官至安西将军、荥阳太守、司州刺史等。曾率军平定叛乱,消灭贼寇,并屡次击败前赵军队。太宁三年(325年),李矩的将士密谋叛投后赵,李矩无力镇压,只好率部众投归朝廷,途中部下多有逃散,只有郭诵等一百多人弃家跟随。行至鲁阳县时,李矩坠马而死,死后葬于襄阳岘山。

李充:李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约生于西晋末年,卒年上限不早于公元349年,下限大约在362-365年。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汉代李通,籍里江夏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官至五品中书侍郎。其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注》、《学箴》等著作之中,表现为以儒为本、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特征。作为文学家,李充的文学颇有成就,曾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流传后世。李充《翰林论》是文体论在东晋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总集编撰有重大影响。

两晋十六国李氏名人录!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

李式:东晋书法家。字景则,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市)人。东晋书法家,著作郎李充从兄(堂兄)。以平隐著称,东晋初年官至侍中。

李颙:东晋文学家。字长林。江夏(今河南信阳东北)人。李充子。郡举孝廉,为本郡太守。有文才,多所述作。《隋书》称颙为“乐安亭侯”。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李颙曾著《周易卦象数旨》六卷、《古文尚书集注》集十卷,现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多为残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七首,多为残句。生平事迹多见于《晋书》卷九二。

李密西晋官吏(224-287):西晋官吏。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两晋十六国李氏名人录!

李密西晋官吏(224-287)

李庠(247-301):西晋流民首领。字玄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李特三弟。初仕郡督邮、主薄,后拜中军骑督。元康间,秦雍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郡大量流民避难于梁、益,流徙途中,他深得人心,被流民推为领袖。益州刺史赵廞欲利用流民力量割据四川,表其为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后又忌其“饶勇、得众心”,将其子侄十余人杀害,促使李特、李流起义。

李流(248-303):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李特之弟。少为东羌督,从兄率流民徙居巴蜀。永宁元年(301年)李特起义后,他任镇东将军,领义军东营,与益州刺史罗尚相持。次年,攻入成都小城,向特建议取坞堡主子弟为质,集中兵力严密戒备,未为特接受,致使义军遭到袭击。特死,他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病死。关注李氏家风公众平台,回复群,可结识全国宗亲群主,一起传家风、扬正气。

李特(?-303):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玄休,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少为州郡官吏。惠帝元康间,秦雍地区连年饥荒,他随流民徙至巴蜀,被推为首领。永宁元年(301年),闻其弟庠为益州刺史赵廞所害,遂聚众进攻成都。赵廞死后,新任益州刺史罗尚勒令流民限期返回秦雍,他多次乞留不准,即率领六郡流民在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起义。义军纪律严明,救济贫穷,得到人民拥护。他自称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领益州牧。后因放松对敌警惕,为罗尚袭杀。

李雄(274-334): 十六国时期成国建立者。字仲。巴豪强领袖李特第三子。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 人,后迁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李特率流民起义,以雄为前将军。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继任者李流旋亦病故,雄以大都督名义继续领导流民作战,驱逐罗尚,攻占成都,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以范长生为谋主。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李氏封建政权在6郡流民反晋斗争中建立,史称“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但李雄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并兴文教,立学官,简行约法,政治较为清明。注意发展生产,赋役较轻,男丁1岁谷3斛,女丁1斛5斗,疾者减半;户调绢不过数丈,棉不过数两。多次遣使东晋朝贡,遣将开拓疆域。死后由兄荡之子班继位。

李寿(300-343):十六国时成汉皇帝。338-343年在位。字武考,特季弟骧之少子,雄僣号,拜前将军,督巴西军事,迁征东将军,又迁大将军、大都督、侍中,封扶风公,录尚书事,进封建宁王,期嗣位,改封汉王,领梁州刺史,以晋咸康四年废期,僣即皇帝位,改元汉兴,改国号曰汉,至晋建元元年死,在位六年,谥曰昭文帝,庙号中宗。

李势(?-361):十六国成汉皇帝。343-347年在位。字子仁,寿长子,以晋建元元年僣即皇帝位,在位五年,改元二,太和、嘉宁。至晋永和三年为桓温所灭,迁于建康,封归义侯。升平五年死。

李暠(351-417):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创建者。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通渭东北)人。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暠为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400年,自称凉公,派兵攻下玉门以西,控制西域,建国西凉。405年,迁都酒泉。他乘后凉吕氏灭亡之机,为敦煌土著豪右所推,“兵无血刃,坐定千里”,原以为指日可以恢复30年前前凉张氏政权的版图,但南凉秃发傉檀占有姑臧,北凉沮渠蒙逊雄据张掖,兵力都较强盛,不断进攻西凉。李暠被迫与他们通和立盟,只能安抚境内,劝课农耕,以经史道德勉励子弟,勉强自保。李暠两度遣使间行到建康,奉表东晋王朝,把安帝比作周天子,而以齐桓、晋文自喻。但江南、凉州相隔悬远,无从呼应支援。临终前还深憾自己才弱智浅,不能统一河西地方。 421年,西凉为北凉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