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三國始於公元220年曹魏代漢,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221年,劉備在蜀稱帝,是為昭烈帝,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正式稱帝,是為吳大帝,建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

三國並存的時代正式出現,史稱“三國”,以魏國實力最強。

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265年,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廢掉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從公元263年魏滅蜀以後,連年戰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西晉滅亡之後。許多門閥士族渡江南下,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與同時代北方的北朝統稱“南北朝”。

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了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至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貴族出家修練,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

中國用蓮花作為裝飾題材大約始於周代。由於蓮紋有著濃郁的佛教色彩,從東晉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時期,在各種工藝品中,蓮花飾紋幾乎無處不見,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蓮花尊

尊撇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肩、頸有6個條形系。通體紋飾達11層:頸部飾紋3層,自上而下為飛天、寶相花獸面及蟠龍,以凸弦紋間隔;腹部為器物裝飾的主要部分,由6層蓮瓣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捲起;脛部亦飾覆蓮瓣兩層,瓣尖亦外卷。器物通體施青綠釉,圈足內深厚,素胎無釉。

此尊為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蓮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氣魄雄偉,紋飾精美,集貼、印、堆塑、刻劃、模印、浮雕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體。裝飾題材蓮花、團花、飛天與佛教藝術題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藝術對北方陶瓷的影響。經過化驗分析,其胎、釉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點,該尊為北方青瓷的傑出代表作。

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瓷器上的裝飾特點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圖紋,刻畫細膩逼真,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人們的生活。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其所製作的陶瓷做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貴族的日用品。東晉南朝時期,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陶瓷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嶽州窯等等。溫州一帶的甌窯陶瓷的特點則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

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西晉青瓷罐:盤口,矮頸,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飾弦紋與花蕊紋帶。肩、腹交接處飾弦紋與斜網格紋。四周附對稱系各一。上腹部飾花蕊紋一週。施青灰色釉。器型穩重端莊。

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西晉青瓷壺:青瓷唾壺,喇叭口,矮束頸,扁圓腹,腹下內收,圈足外撇,肩腹際飾;兩週刻劃弦紋,腹部排列六處模印堆貼紋飾,一為仙人騎神獸,一為祥雲朱雀,兩者間隔而置,兩兩相對,裝飾效果頗類浮雕。除器底外,通體施青黃釉。

西晉覆亡後,各少數民族競相建立政權,爭戰不已。中原的漢族人士不願受胡族統治,紛紛南遷。由於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北方等地的文化、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陶瓷業也是一樣,雖然北方地區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饅頭窯。然而到了北朝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中國人的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公貴族們的一種時尚。飲茶風氣漸漸盛行,隨著人們飲茶興趣的增加,對茶器的要求也高了。當時有一種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屬茶酒器,流行於晉至唐朝初年,以壺嘴作成雞首狀而得名。

陶瓷文化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由於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筆筒、水盂、硯等陶瓷文具也被廣泛應用,其中盛磨墨用水的陶瓷水盂有鳥、兔、牛等多樣造型。瓷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