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網際網路、媒體,哪個圈的「擡頭」最不容易看懂?

老刀剛進媒體那會兒,有個前同事轉型私募後來拜訪。接過名片一看,“副總裁”三個字亮瞎了。老刀順口恭維了一句,哥們混的不錯嘛。對方笑笑沒接話。

過了半年,私募朋友又來拜訪,主動說,名片換了,更新一下。一看變成“高級副總裁”了。老刀明白了,這次拜訪就是升職通告。

後來老刀受邀參觀該私募。進公司一看,有面牆,上面是公司介紹,團隊一欄裡,分別展示了創始合夥人、高級合夥人、合夥人的風采。至此老刀才知道,高級副總裁在這裡還沒資格上牆。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有了這番經驗,就知道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抬頭的含金量差異非常大。

以前在傳統行業,總經理不是老大就是老二——非股份制企業是沒有董事長的。後來有的公司嫌總經理不夠洋氣,學香港叫“總裁”,聽著霸氣側漏有沒有。

順便說一句,“董事局主席”也是學香港的,比董事長看著規格更高有沒有。

如果公司規模足夠大,為了區分集團高管和子公司高管,就會出現總裁、總經理並用的情況。集團領導為總裁/副總裁,子公司領導則叫總經理/副總經理。

延伸之下,以前的部門領導,也開始叫總經理了。老刀曾拜訪華澳信託,老大的名片上印著總經理;馬仔的名片上也印著總經理,細看左邊還有三個小字:辦公室。

上市公司增多之後,董秘成為一個迷惑性較大的抬頭。估計每個董秘都有過跟親友解釋“我不是秘書是高管”的經歷。要知道董秘是董事會成員,而並不是每個副總都能進入董事會。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與董秘相似的還有總經理助理,作為準高管,他們更難解釋。難不成這麼說:我是總經理助理,但不是總經理個人的助理······

事實上,大公司的總經理助理,多數是中年男子,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吃瓜群眾的望文生義。

傳統行業這些抬頭總體而言還好區分,金融行業和互聯網科技行業興盛之後,中國職場的抬頭體系就變得特別混亂了。

許多財經記者都曾困惑過的一個問題是,投行的董事總經理,到底是什麼級別?乍一看又是董事又是總經理的,高管無疑。但其實沒那麼高。

老刀見過花旗的薛瀾,當年她的職級就是董事總經理,職務則是中國研究部主管,算是個中層。

但中金的中層(抬頭是總經理)向老刀介紹韓巍強時,儼然就是高管出場的陣仗了,當時韓的抬頭也是董事總經理。

投行這一套主要是學的老外,外資投行基本職級序列為:分析師(Analyst)-經理(Associate)-副總裁(Vice president)-高級副總裁(Seniorvice president)-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

之所以員工就給個VP、SVP的抬頭,是為了方便忽悠客戶,顯得很重視。眾所周知,投行是最能忽悠的行業。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互聯網科技類公司喜歡學美國,給高管整個CXO的抬頭。在科網圈,副總裁不會是低級員工,但也不一定是高管,CXO才是。

比如京東,負責公關的副總裁李曦,要向CPO藍燁彙報;藍燁向CEO沈炳瑜彙報。

那麼CEO向誰彙報呢,理論上向董事會,實際上多數向大股東彙報。

問題隨之而來:董事長和CEO,哪個大?

這個問題籠統而言不好回答,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像歐美許多情況下董事長是半榮譽抬頭,CEO執掌實權。

中國董事長多數是大股東,就沒啥爭議了。你說沈炳瑜和劉強東誰大。

特立獨行的企業也不少,阿里就自創一套抬頭體系。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中國真正有趣的問題是,國企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如果不是一人兼任,誰大?

老刀參加廣發證券20週年司慶的時候,就目睹過如下一幕。

當時廣發證券作為廣東的券商,其大股東為遼寧成大和吉林敖東兩家東北的公司,又要受到證監會的監管。

於是,廣發證券的領導層出現這樣的“治理結構”:董事長是大股東方的代表,黨委書記是證監會派來的廳局級幹部,總經理是廣東本地的業界專才。

誰大我不知道,反正主持人口述的領導順序,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除了高管,中下層抬頭更難統一。

總監和主管哪個大?首席和所長哪個大?資深和高級哪個大?

比如國泰君安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就因為不服從研究所長黃燕銘的部門管理,而出走華安基金。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大多數公司高級比資深高級,而萬達集團則是資深比高級資深:高級經理是普通員工,資深經理就是高職員工了。

說了半天別的行業,老刀當年所在的媒體圈,抬頭也很混亂。

像第一財經,有報紙有電視。報紙經營部門的總監,是個中層。電視頻道的老大,抬頭也是總監。

有次兩人一起出去參加企業組織的活動,主辦方偷偷打電話問老刀,“他們是不是一個級別的?”

開什麼玩笑,第一財經電視的總監,那是相當於第一財經日報的社長兼總編。

第一財經另一個神奇的地方是,他們的採編抬頭體系如下:總編——副總編輯/編委——部門主任/副主任——主編/副主編······

於是,某主編和自己的頂頭上司副主任一起出去參加企業組織的活動,主辦方把主編安排在副主任的上位。

同一家媒體,還有體制內與市場化兩種不同身份。搞笑的事情又來了。

體制內級別分明,記者/編輯——主任記者/編輯——高級記者/編輯,分別對應中級、副高、高級職稱。

當時有個真事,一個假記者被盤問:記者主任和主任記者哪個大?這哥們愣住了。

有的體制內領導,為了表明自己業務出身,會在名片上註明“高級記者”。這相當於正教授,正高職稱。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就以自己的高級記者身份為榮。

金融、互聯網、媒體,哪個圈的“抬頭”最不容易看懂?

但市場化那部分為了吸引人才,大大放寬了抬頭的標準,高級隨便給,主筆滿天飛。

老刀入行三年時,有次與黨報總編輯交換名片,雙方名片上都赫然印著“高級記者”。我們相視一笑。不知道白髮總編輯是不是苦笑。

三聯生活週刊在紙媒的黃金時代,員工隊伍穩定,但時間久了,大家沒有上升空間,都很焦慮。

於是,他們在主編的下面加了執行主編,副主編的下面加了主編助理;記者的上面加了主任記者,主任記者的上面加了主筆,主筆的上面加了資深主筆。四五十人的編輯部,分成了八九個層級,光主筆就有十幾個,畫面也挺美的。

老刀見過的所有企業裡,抬頭最有意思的,是萬得。

萬得所有人的名片,都不印職務。這真是做到了大家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職務的高低貴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