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國寶#馬老師最近在講《國寶100》,你認爲中國的哪件國寶最值得拿出來講述?

zhm_327439078


我最希望馬老師講馬,講什麼馬呢?

馬踏飛燕

因為在旅遊行業,所以對這個中國旅遊標誌情有獨鍾

馬踏飛燕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墓主人肯定是姓張,根據出土的文物確定無疑,而墓主人是張江這個身份是根據歷史推斷而來,希望馬老師能詳細講講其中的過程


馬踏飛燕出土於1969年10月,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精妙的製造工藝,作疾馳狀,活靈活現,後蹄踩一飛鳥,只有一個支點,站的如此穩健,靜中有動,仔細體會,彷彿就能看到它日行千里的身影,如此精美絕倫,難怪說它是震驚世界的十大國寶

馬踏飛燕誕生的年代,正是絲綢之路興盛的時候,正是漢朝和匈奴戰爭時期,優良的馬種決定戰爭上一半的勝利,從軍官到帝王,無一不重視馬種,這也是那個時代給馬踏飛燕製造者提供的社會素材,是誰製作?很難得知,但是關於馬的品種爭議不斷,馬老師能順便講講那個時代的馬嗎?比如敦煌馬、烏孫馬、大宛馬、康居馬、波斯馬、吐谷渾馬、突厥馬、浩門良馬等等,再說說馬踏飛燕究竟是哪種馬?

關於馬踏飛燕叫什麼名字的爭議也是不斷,以前還被叫過馬超龍雀、銅奔馬,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對它的來由也越來越感興趣,馬到底是什麼馬?鳥又叫什麼名字?各種稱呼眾說紛紜

此無翼飛行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的嫦娥,還有敦煌飛天,他們都有別於西方的有翼天使,飛的時候不必撲打雙翼,便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倒是和莊子的逍遙遊理想完美切合,是一種很高的超越一切的束縛的境界 希望馬老師能詳細闡述一下馬的故事,講講古代馬的那些事


雲影徘徊旅行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放著不少國寶,但其中有一件卻令我驚歎,認為這個寶貝可以讓馬爺講講,那就是石鼓,到底什麼是石鼓呢?一組刻石而已嗎?



陝西省倉縣石鼓山上,石鼓上的刻文曰石鼓文 ,而對於刻鑿的年代,眾人說法不一。

但是我國的字確實是博大精深,而在石頭上刻文字,可謂是“母親”了。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存放的是青黑色花崗岩石鼓,類似於大篆之類的文字,我認為,關於石頭上的故事肯定不少,並且文字出現,更能夠讓我們表達自己對周圍的看法,而通過在堅硬的石頭上刻寫文字,這種方式也算是比較古老的一種,所以我認為這樣的石鼓可以堪稱一絕。

而且我國地勢形態各異,想要一塊堅硬的石頭,不是說非常難,但是能找到還是非常簡單的。

然而時代一旦久遠,一些風沙就會打磨石頭,那些漂漂亮亮的刻文也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眼中,或許幾代之後,我們可以見到的刻文越來越少,望大家保護國寶啊!


喜馬小弟


聽聞馬爺最近在喜馬拉雅FM開講《國寶100》,洗馬君可高興了,馬爺要講這麼多的寶貝呢,而我認為這一件寶貝,也可以拿出來說說呢!

那就是目前在故宮博物館陳放的《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由宋代的王希孟所繪,長約12米,寬約0.5米,這幅畫作給人第一映象就是長。


連綿不斷的群山疊嶂與風光旖旎的河流作為這幅畫的主要內容,因其其中的船舶、山石、樹木栩栩如生,線條脈絡又似神韻之感,色澤亮麗,完美體現出真實的山川景色,大自然的美麗盡現其中。

而這幅畫作居然出自一位少年的手裡,而且因為這幅畫他名垂千古,可以說這幅畫是他的巔峰。



依山臨水,佈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

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嶺,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臺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


而且流傳至今,已有著八九百年的歷史,可以說非常悠久了,其獨特的繪畫手法也為這幅畫錦上添花,作為出色的山水畫,目前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但是他這幅畫流傳至今,依然“風光不減”!

這幅畫作完完全可以講一下它的“故事”,或許你離馬爺的《國寶100》只差一個 ,你又有什麼寶貝,想說說呢?


喜馬拉雅


每個博物館都自有鎮館之寶,但作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統一文字,其實物秦石鼓無疑是鎮國之寶。央視大型文化類節《國家寶藏》,第一期即重磅推出。


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秦石鼓,在公元627年被發現於陝西陳倉,故又稱陳倉石鼓。上面的石鼓文,多言漁獵之事,稱之為《獵碣》。據郭沫若先生考證,石鼓上的文字約為秦襄公八年,即公元前七百七年刻成,繼承了先秦籀文開小篆先河,乃篆書之祖。它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後一段為後人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四言石鼓詩,也是《詩經》的真實性力證。

這些重達近一噸的饅頭型石鼓,從問世起,就倍受關注。無數文人墨客為求一冊石鼓拓本,或得見真身而彈精竭慮,自明清以來,一字萬金。唐貞觀年間被發現後,由於已歷經千年風雨,僅存465字只可辨得一半。書家諸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都曾為之臨摹作拓。詩人韋應物著名的《石鼓歌》中,有句"忽開滿卷不可識,驚潛動哲走云云”不勝惋惜。

韓愈欲將之從鳳翔移往京太學,作講學用並保護不得,梗梗於懷作《石鼓詩》,感嘆"如此至寶存豈多?”無人關顧天理在哪兒那?好在後來石鼓被其好友鄭餘慶遷入鳳翔孔廟,了其夙願,不料十隻存九。

自唐未國亂,從此這些石鼓,家國同運幾番失蹤,又被富於歷史使命之人找尋保護,如漢字保存了華夏文明的火種,生生不息。

△失而復得的"乍原"石鼓

北宋向傳師甘做屠夫,找回了已淪落為磨刀石的"作原”鼓,石鼓得全;而終於被宋徽宗尊為國寶,怕風化剝落以黃金填充刻文,以示珍貴。不料北宋國滅皇帝都被當了俘虜,石鼓因被填金而蒙難,在燕京被金人鑿摳金子遭破壞後,棄於荒野。多虧虞集等慧眼識得,才免遭葬身淤泥之命運。

從元到清,秦石鼓在北京國子監內,任由捶拓不斷磨損剝落。終於引起乾隆皇帝的重視,命人仿製了石鼓,並立下御製碑文:

"舊石鼓為千古重器,不可輕動,置其木柵,蔽其風雨,以永萬世。而新為石鼓以刻十章,並列國學以公天下,惠後儒…"

抗日戰爭開始後,1933年秦石鼓,與故宮博物院文物精品一道南遷,從上海到南京再幾經輾轉到達青城山下,躲過日寇炮火的侵襲,直到抗戰勝利返回北京,才真正在故宮博物院安頓下來,一路上顛跛由於廣大文物工作者的精心保護,上十噸笨重的幾無損害,不能不說是萬幸。


走近歷經劫難重重的秦石鼓,經過近三千年的風雨滄桑,靜靜地佇立在國人面前,你一定要聽一聽它們無聲地訴說著,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傳奇…

(作為馬未都的粉絲,欣聞老爺子在喜馬拉雅開講國寶,作為收藏界的名人,講國寶可謂手到擒來,如數家珍。於此希望馬老能講講關於秦石鼓更多的故事。)

一🌸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鹹🐠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國寶:李蓮英的翠扳指

現存:北京博物館

推薦指數:★ ★ ★ ★ ★

推薦人:羽評郡主

推薦理由:這枚翡翠扳指涉及慈禧、李蓮英和恭親王三個大人物,文物價值高,故事可讀性強,畢竟沒有故事的國寶總顯得有些無趣。

圖/李蓮英的翡翠扳指,高2.5釐米,直徑3釐米;色澤晶瑩通透、青翠欲滴

這枚扳指顏色為翠綠色,透明度極佳,更是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扳指也就是套在男子右手大拇指上的短管狀飾物,最初據說是輔佐練武時所用,因為滿人和漢人逐漸認為其美觀,深得男子喜愛,所以紛紛效顰,在當時可以說是最為時髦的佩飾品。

無論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佩戴,只是佩戴的扳指價值、顏色、樣式有所不同。

畢竟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不一樣,所以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取什麼材質來製作,有的用犀角、駝骨、象牙,到了後來逐漸採用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貴滑潤的材料。

圖/不同材質的扳指

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采用白玉來磨製,貴族則喜歡用翡翠,至於李蓮英的這枚翡翠扳指,根據專家估算,其價值高達2億元。

那麼這枚扳指究竟有著什麼樣的來頭?和李蓮英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李蓮英是晚清時期朝廷中的太監總管,伺候慈禧太后長達50餘年,深受慈禧的寵信,同時也因此四處斂財,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當時有人稱李蓮英為九千歲。

李蓮英的這枚扳指與慈禧太后、恭親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圖/恭親王、慈禧太后、李蓮英

其實清朝前期很多達官顯貴並不喜歡翡翠,然而到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對翡翠情有獨鍾,對翡翠沒有抵抗力,慈禧手裡玩的是翡翠、用膳的筷子也是翡翠製作的、還有用膳的碗也是翡翠玉碗,就連喝水都是用的翡翠茶盞,去世之後翡翠珍品作為陪葬品是最多的。

李蓮英略施小計奪取扳指

所以當時朝中大臣也都對翡翠產生好感,當時恭親王就將這個扳指整天套在手上摩挲把玩,可是玩著玩著就玩到李蓮英手裡去了。

有一天,恭親王正在把玩翡翠扳指,被李蓮英看見,李蓮英覺得非常好玩,於是上前詢問恭親王,能否借自己玩一段時間?

恭親王沒辦法,可能李蓮英撒嬌了,太監撒起嬌來估計恭親王也扛不住,不得已將扳指給李蓮英玩了幾天。

之後慈禧召見恭親王,看見這枚扳指之後,也說摘下來看看,結果看完之後隨手一放,就放在旁邊的桌子上,恭親王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自己也知道慈禧愛翡翠,難不成提醒慈禧還給自己嗎?

然後沒過幾天,恭親王就看見這枚扳指在李蓮英的手裡,恭親王也是啞巴吃黃連,自認倒黴了,很明顯慈禧賞賜給了李蓮英,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很有可能是李蓮英又跑去慈禧身邊撒嬌了。

北京海淀恩濟莊李蓮英墓出土

1908年,慈禧去世,李蓮英也只能告老還鄉,1911年3月4日,李蓮英去世,墓地在北京城西的恩濟莊(清代"御賜"恩濟莊為太監塋地),其隨葬品也數不勝數,1966年,李蓮英墓被髮掘,其中這枚翡翠扳指就被發現並保存起來,至今還在北京博物館展示。


羽評郡主


1

最早認識馬未都,就是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上。


那些年的百家講壇真的是名家輩出,易中天,王立群,袁騰飛等人就是在那時候陸續走紅的。馬未都一開始講明清傢俱,講傢俱的由來產地,特徵等等,說的是收藏,但是更是在講文化講歷史。


08年那會兒收藏熱方興未艾,馬未都用他幾十年的親身經歷講收藏,屬於局內人講局內事,他又講的深入淺出,好玩不枯燥,猶如徐徐推開一扇古樸的大門,門裡的風景精彩紛呈。


所以講完傢俱他又開講瓷器的歷史,說完瓷器他還說過雜項收藏,馬未都用數十期節目是把收藏的各個門類梳理了一遍。


不過好像馬未都漏講了各種串。


馬未都紅了,一個標誌就是那些年各地湧現出很多鑑寶節目,很多人拿著各種祖傳或者偽祖傳之寶流連於各大電視臺,請專家鑑定。


那些年電視臺的專家很多,但是能讓人記住的就只有講著專業知識的馬未都,和掄著大鐵錘的和大人王剛。

2


馬未都和媒體結緣很早,上世紀當編輯,寫小說,拍電視劇。


馬未都當編輯時曾經出過王朔,劉震雲等各個大家的作品,寫小說他還給自己起了自鳴得意的筆名瘦馬。


那時候他很瘦,又姓馬,所以起了這個名字,他很得意。


不過後來才發現瘦馬在古代還有別的意思。


馬未都還拍過大火的電視劇,和王朔等人搗鼓出影響中國電視劇發展史的《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


可以說馬未都是玩啥啥成的牛人。


八九十年代,古玩還沒被開發,很多古玩都是白菜價,這時候馬未都介入的早,知識儲備豐富,收了很多好物件。


記得他說過一個故事,說有一次買一堂紅木傢俱,那家人急於賣了傢俱買一臺彩電。所以那堂傢俱大約也就是賣了一臺電視機的價錢。


在百家講壇上,馬未都說這堂傢俱現在能買一電視機廠。


漏也撿過,也被坑過,也曾因為收到一件寶貝而高興,也曾因為一時猶豫而錯過某件藏品,在古玩行裡廝混許多年,大約馬未都有一肚子故事可講吧。


3


這次馬未都在喜馬拉雅上開講【國寶100】,看了看喜馬拉雅上的大綱,有故宮瓷母,有昭陵六駿,有馬踏飛燕,有李蓮英的翡翠扳指等等。


馬未都喜歡說,說的還很有趣,想想這應該是一場聽覺上的享受,不管玩不玩收藏,聽聽這些寶物背後的故事,也會讓人受益匪淺的。


其實我蠻想聽聽馬未都講講蘇東坡《功甫帖》以及其背後的故事。


《功甫帖》是蘇東坡的一張便條,全文只有9個字,2013年收藏家劉益謙花了822.9萬美元約合5037萬元人民幣在蘇富比拍回了這九個字。


當年年底三位上海書畫專家說這幅字是假的,2014年這三位專家又寫了14000餘字,論證蘇東坡的這張便條是假的,是晚清人用雙鉤的方法偽造的。


蘇富比和劉益謙則力證這幅字是真跡,一時間真真假假,疑雲密佈。


馬未都當年還在文章中寫過:


學術變成法術,公眾由旁觀到圍觀,於是書畫業混同娛樂業,與賀歲片同上了頭條。


所以挺希望在馬爺的節目中詳細說說這幅《功夫帖》臺前幕後的故事。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我認為 國寶都應要展現!


廣廣人生


能稱的上是“國寶”的文物特別多,要是讓我推薦一件"國寶"的話,我會選擇“鸛魚石斧彩陶缸”。不多說,先上圖。

鸛魚石斧紋彩陶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汝州市(原臨汝縣)閻村墓地。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徑32.7公分、底徑19.5公分。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繪有《鸛魚石斧圖》。屬於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5000年。

這個陶缸是被用來作為成人的甕棺來使用的,閻村墓地發現有數量眾多的陶缸,但只有這一件最為引人注目,因為上面畫著彩繪的一直萌萌噠鸛,嘴裡叼著一直呆呆的魚,旁邊還有一支圓滾滾的石斧。

先不說歷史和科學價值,就僅僅是從美學上看,這副“鸛魚石斧圖”無論從造型還是色彩上都給人一種生動傳神的感覺,特別能喚起觀者的聯想。要知道這可是7000年前我們古人所畫的,我們可以想象,在河邊一個古人拿著石斧,準備去看些木材,結果發現一直鸛站在那裡,嘴裡還叼著一條魚……

從繪畫史上看,這副圖畫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

從歷史與科學研究上看,繪在甕棺上的彩繪不是一般的繪畫,是具有一定宗教、或者崇拜意義的象徵,鸛、魚、石斧這幾個形象代表了古人什麼樣的思想?為什麼要把這幾樣東西畫在甕棺上?

我們考古學上也沒有定論,但這個問題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是因為石斧代表了人類的力量而鸛、魚代表了自然的生生不息?還是有著其他的意思,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探討幾千年前古人們原始社會的那個世界。

無論如何,看著這副圖就能給人一種穿越的感覺,簡單的二維繪圖與呆萌的形象展現了最為原始的繪畫技巧,而這些陶器製造者和繪畫者們恰恰就是我們的祖先,這種在與大自然最為原始的鬥爭中的古人們創造出的圖像,就像我們最早的圖騰帶我們走進那遠古洪荒時代。

ps:這麼呆萌的風格怎麼沒有成為任何衣服上的Logo?感覺肯定會火的啊?



北大爐爐


我這件才是大地主家傳下來的元青花。信不信由你。





小玲瓏3928


1.國寶文物首推安陽出土的司母戊鼎!也叫後母戊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武官村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鼎腹內壁有後母戊3字。口長112Cm,口寬79.2Cm,壁厚6Cm,連耳高133Cm,重832.84公斤,反映中國古代很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


2.因安陽是商朝首都,文物較多,清末也發現了甲骨文。在日偽時期1939年3月發現此寶物。日本人多處打聽想奪走。被六七個農民埋入地下,日本人差點找到。此物較大,農民曾用大錘想分開搬運,怎奈聲音一下傳一二里太強。他們蓋上棉被再異常堅硬砸不動,因太重難運走,外地商人想要運不動,用鋸子鋸也據不動。他們埋的好,沒被日本人搜到。那天下午,日本人列隊去追趕我一埋寶的年輕人,相距一里,追了三四里地,後沙塵暴從西北刮來,日本人不追了,寶物得以保存。



3.商朝的首都在700年的歷史中,因受黃河危害也是幾經變換。遷動有六七次以上。曾在淇縣朝歌。也曾在臨漳縣孫陶鎮商村辦公三月,有成湯王廟石碑為證。


4.是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展出。這是祭祀用的,用於盛放牛羊豬肉。

5.這個寶物的名字一直在研究。對這個字體一直在探討查證,最後定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