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那麼容易就會起義造反呢?

張有進2


在古代如果一個王朝沒有100次以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它一定是壽命很短,要知道就算是在一般人心中比較富裕的宋朝都爆發了大大小小超過300次的農民起義,所以在古代農民起義確實頻繁人們很容易就會起來造反,而起義造反頻繁原因無非就是因為各種天災人導致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但是因為大部分農民起義都遭到了大多數百姓的反對發展不起來等原因古代農民起義成功的機率又是極低的。

許多人一提到農民起義就覺得它應該是發生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的想法是不對的,一般而言農民起義是會貫穿一個王朝的始終,這是因為哪怕是在太平盛世都無法避免某個地區遭到水旱災害等天災以及貪官汙吏和地主豪強魚肉百姓等人禍的現象,而因為信息不暢、交通落後和官員欺瞞等原因統治者又往往很難及時有效的處理好這些天災人禍,因此哪怕是再怎麼賢明的君主在其統治期間不會發生農民起義那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但這些起義基本上來說都僅僅是侷限於遭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一小部分地區,其它大部分地區的百姓都沒有到這種地步,因此也就不會同情更不會支持這些地區的農民起義了,反而會因為受到忠君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束縛仇視這些起義者,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甚至就算是那些遭受天災人禍人們活不下的地方都會有相當多的人不支持起義,因此這樣的起義是很難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取得成功的,而這樣僅僅是侷限於一州甚至是一縣之內的起義又佔了每個王朝農民起義的絕大多數。

就拿被施耐庵的《水滸傳》演繹的轟轟烈烈的梁山泊起義來說,其起因就是昏庸無道的宋徽宗政府對梁山泊附近從事打漁和採藕等作業的窮苦百姓課以重稅,於是活不下去的他們在宋江等36人的帶領下發動了縱橫周邊十幾個州縣的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可是因為政府對進入梁山泊謀生的百姓課以重稅對其它地區的影響有限,因此宋江起義的規模一直都無法發展壯大最終被一個海州知州張叔夜就給輕鬆的平定了,反而是影響整個東南地區範圍更廣的花石綱導致的方臘起義要比宋江起義來的更轟轟烈烈許多。


其實就算是王朝末期農民起義成功最終奪取天下的機會也是不高的,這些起義要不是被朝廷和地方豪強聯手鎮壓就是被原來的舊貴族竊取了勝利果實,這是因為就算是在王朝末期仍然有許多百姓甚至是大部分百姓是支持中央政府的,比如連元朝末年許多漢人都積極響應脫脫等人的號召組成百萬大軍幫助蒙古貴族來鎮壓同族的紅巾軍起義,要不是因為元朝政府內訌脫脫等人被害的話朱元璋就很可能接受招安也就不存在明朝了。

所以總得來說不管是哪一次農民起義一開始支持政府的人幾乎肯定的說是佔大多數,再加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朝廷力量依然非常的強大,而此時起義者往往存在力量分散各自為戰、背叛內訌人心不一和小富即安目標迷茫等諸多問題,但凡這個政府稍微團結和爭氣一點農民起義要想成功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只是如果這個政府已經非常腐敗無能無可救藥的話就無法快速的鎮壓起義不能阻止各地的星星之火,就算其鎮壓了起義部隊中的出頭鳥也會元氣大傷而其它起義部隊或者是地方勢力也已經壯大,這樣其虛弱的一面就會暴露出來喪失威信形成牆倒眾人推的局面,於是起義者或者是舊貴族中一定會出現一個梟雄來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執斧傳播開天名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提問:為什麼近代起義造反那麼難!?陳勝吳廣可以起義,楚霸王可以起義,李自成可以起義,你不能!在坦克機槍面前,群眾起義就等於“嗝屁”!

古代百姓要想起義造反,不需要做太多準備,“揭竿而起”就行。

說白了,拿根棍子就能跟朝廷的軍隊打仗!所以,只要把老百姓逼到絕路上。百姓肯定會學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反正棍子有的是,隨便砍棵樹,削個尖就行。條件好的,從家裡拿把菜刀,就是先進武器。有技術的,可以把家裡的鐵鍋農具“化了”,自己鑄造兵器。弄個楊樹枝條,綁個繩子就是遠程武器----弓箭。朝廷的士兵就是裝備訓練稍微好點,起義軍和他們差距還不是很大。

明朝末年,火器開始應用以後,起義軍的裝備才開始跟朝廷軍隊拉開距離。

尤其是裝備了三眼火統的關寧鐵騎,那玩意離遠了當槍使,距離近了還能用來“砸人”!更可氣的,他們還是騎兵(還有弓箭),起義軍是跑也跑不了,追也追不上。所以,左良玉、曹文詔率領一兩千關寧鐵騎,就能打敗數萬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首領,都領教過關寧鐵騎的厲害。

等到清朝末年,想完全依靠百姓起義,推翻朝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孫中山和黃興組織了無數次武裝起義,都被清廷鎮壓了。沒辦法啊,軍隊已經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火器時代了。要想武裝起義,必須買槍買炸藥。搞槍很難得,自己造不了,只能買!而且,還是隻能找洋人買,然後偷運回國內。同時,就算有槍和子彈了,還要訓練起義軍。步槍可不是拿起來就會用的,要經過專門訓練。

辛亥革命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依靠革命黨滲透清朝自己組建的“新軍”!清末,清廷以北洋六鎮為榜樣,要在全國建立36鎮新軍:使用新式武器,接受西方訓練。等到武昌起義時,清廷在全國建立了26鎮新軍,共計不到18萬人。其中,北洋六鎮勢力最大,被袁世凱把控,擁兵7萬多人。湖北的新軍勢力僅次於北洋六鎮,已被革命黨滲透,擁兵不到2萬人。也是因此,湖北最終成了起義的首發地。

如果,沒有滲透清廷的新軍。革命黨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民國時期,我黨最初組建部隊的基礎就是南昌起義的部隊。

這支部隊本來就隸屬於國民革命軍,不是我黨自己組建的。說白了,跟辛亥革命一樣,也是靠滲透部隊,直接把“朝廷”的軍隊拉走。這支兩萬人的部隊,就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軍隊。南昌起義的那天,也被定位“建軍節”!

近代以後,起義的百姓都被政府“突突突”了!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革命,二十萬人上街遊行,反對蘇聯模式和蘇聯控制。24日下午,蘇軍進入匈牙利。13天內,匈牙利人死傷上萬人,二十多萬人無家可歸。

1932年,4萬多美國老兵組成“補助金請願軍”,請求政府對一戰老兵支付福利補助金。老兵集結在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前,和政府對峙。最終,時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指揮聯邦部隊,開著坦克,拿著步槍,擲催淚手榴彈,驅散退伍老兵。

現在的普通人是拼不過坦克機槍的!隨便就能起義的日子,再也不會回來了。以後的時代裡,政權的交替只會是在軍隊之間流轉,不會流向手無寸鐵的群眾。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通訊和交通是主因。

即使是現在,也不是在每個鄉鎮或縣城有駐軍的。你“起義”的信息傳到中央或“省城”,再調派軍隊,至少大半個月之後的事了,足夠你打下好幾個縣城了。軍隊到了,你打不過還可以戰“戰略轉移”,軍隊行軍速度和你比,快不了多少,無非是比誰腿快,頂多是多一些多兩條腿的馬匹而已。而現在,大型運輸機,傘降,衛星,這些都不是“起義”的你可以擁有的…

另一個就是兵器了。

冷兵器時代,軍隊手持矛和盾,你“起義”使用斧頭鐮刀,儘管劣勢,但狹路相逢勇者勝,你還有得一拼。而現在你繼續使用鐮刀斧頭,再加搶來的幾支破槍,你再勇也不可能跟坦克直升機拼吧…


暱稱還沒想好啊110


主要兩個原因,一,統治階層不管百姓死活,二,冷兵器時代武器方面得到容易。


首先,當時的老百姓可以說只要能夠吃飽肚子,其它的都是可以忍受的。不管言論自由還是其它,我想這些都不是造反真正原因。最主要還是統治階層,只為了自己享樂,什麼修宮殿啊,興師動眾的出遊啊,造皇陵啊,這些都是需要錢的,沒錢怎麼辦,增加賦稅啊,從老百姓身上刮。吃都成問題了,不造反才怪。

其次,雖然當時統治階層對刀,劍等武器管控也嚴,但是不代表就沒有武器造反,冷兵器時代,不是隻有這些可以當做武器,削尖的樹枝,竹竿,木棍,石頭……都是可以用做武器的。只要打敗了小部分部隊,繳獲的兵器就可以了,再加上古代交通不發達,除了騎馬就是全部靠腿,可以這樣說,軍隊和造反平民,只不過是裝備正規點。



熱武器時代可以這樣說,軍隊有的,你什麼都沒有。所以古代造反容易。


良良引力波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規模宏大,是改朝換代的主要原因,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等很多地區卻不僅農民起義規模不大而且數量有限。事實上,“中國農民起義次數之多,規模之大,卻不是外國可以比擬的”,這句話大有問題,先秦時期農民起義的次數就微乎其微,農民起義的波瀾壯闊那是秦帝國建立以後的特有畫面。



王力雄先生在《天葬》中也曾經提到在內地“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我黨驚奇的發現舊西藏竟然是個沒有階級鬥爭的階級社會。表面看起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中世紀的歐洲和舊西藏實行的是和我國先秦時代類似的莊園制度,天子(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各級領主,領主強迫農奴集體耕種,領主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極大的權威,農奴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領主的工具,其內政即便是天子(國王)也不能或者說無法干涉。中國的秦帝國建立以後,以自耕農為主,有佃農,但很多時候地主不能直接制裁佃農,佃農還有退佃的權利。似乎無論從哪看,帝國制度下的農民都比莊園制度下的農奴幸福,可為何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農奴階級覺悟反而沒有前者高呢?



農奴們的日子談不上幸福那是一定的,但若和帝國制度下的農民相比,他們的生活一般不會到絕望的程度。如前文所說,領主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可以呼風喚雨,農田、農奴都是他私人的財富,沒有幾個人願意毀壞自己的財富,因此很少有領主會把自己統治下的大多數農奴往死路上逼,那樣無疑是自殺,即便有少數領主過於貪婪激起農奴反抗,也難以蔓延,畢竟其他地方的農奴勉強還可以生活,而多數領主對與自己休慼相關的一畝三分地自然是十分上心的,在控制和鎮壓農奴起義盡心盡力 ,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民起義難成氣候也就順理成章了。在莊園制度下,甚至還會產生這樣一種情形:


領主“在享有特權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在“武裝割據,軍閥混戰”的中世紀,貴族是精英,是農民的首領,是讓農民免於其他貴族(包括國王)和土匪蹂躪的庇護者、治安的維護者,同時也是農民之間糾紛的直接仲裁者。他們無數次地站在民眾一邊,反抗宮廷權臣的暴政。”“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種糧食,然後趕著牛車、拖家帶口向貴族們供奉無償的勞動、糧食、金錢、甚至女兒,多少也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心甘情願的。”

中國的先秦時代大體上就是這樣一種情形,但商鞅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商鞅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條目繁多,但核心其實就一條那就是一切權利歸君主(中央),從而構建出一個集權社會,這在當時是一種“最有用的制度”(易中天《帝國的終結》),但絕不是最優越更不是屁民最幸福的制度。商鞅的集權制度最大的用處就是“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把所有的力量集中於一點,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搞先軍政治,自然能取得相對於山東六國軍事上的優勢。正是,集權制度的這種有用性,秦以後歷朝歷代無不沿用,而且越演越烈,因為集權的總被更集權的消滅掉。有了集權這把利劍,君主想要工程就可以有長城、運河、阿房宮,想要繁華就有“長安速度”“汴梁奇蹟”,只不過長安、汴梁之外那是鞭長莫及了。想要GDP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想要盛世就有““千官扈從驪山北,萬國來朝渭水東”。但這一切都是屬於“大事”屬於“君王“的。而對於農民,甚至有可能越盛世農民越貧困,越和諧農民越苦逼,如果出個性格殘暴而又無能的秦二世,又或者是雄才大略要做全世界人民大救星的隋煬帝,屁民想象豬狗一樣苟延殘喘那是很難得了。

當然象秦二世、隋煬帝那樣的帝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極品,多數帝王還是平庸的。這時屁民的日子又如何呢?

商鞅體系下的屁民面對的不再是和自己朝夕相處的領主而是一個似乎有點遙遠的朝廷(政府),朝廷派來官員牧民。理論上,牧民的官或者說狼和被牧的群羊利益是一致的,因為好像羊填膘,羊毛多了,狼才可以升官,但這個群羊是沒有發言權的,集權制度下,官員的前途命運掌握在他的上司手裡,另外狼們積極要求進步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更多喝{羊}血。作為帝國官員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就是要找好隊伍,跟對人,向上級奉獻更多的盛世、和諧,至於那群可憐的羊和狼有關係嗎,它早已因為GDP報的高,羊毛拔得多,搖身變成斑斕猛虎了。

群狼牧羊的唯一結果只能是羊群被橫掃一空,除非羊毛、羊肉增長的速度能跟上狼不斷膨脹的胃口。同莊園制度下的領主們一樣,稍有理智的君主都不會讓這種涸澤而漁的情形出現,於是派出大批監察御史,效果那是立竿見影的,底層的狼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讓新增加的監察御史們滿意,於是朝廷(中央)又不得不加設反貪局,很快反反貪局也要問世…….

除了長安、洛陽 這樣幾個領導生活,被蠻夷豔羨的天堂之外的其他地方早已被喝血成了鬼蜮,“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很快成燎原之勢就很好理解了。另外中國歷史上多得是農民起義而絕少西方那種中心大城市首先起義然後其他城市響應的模式也不得不歸功於商鞅創立的這套能“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好制度,大城市的人們充分享受著集中帶來的好處,又怎麼會造集中的反呢?而一旦“亂民”四起,表面上和君主是一條繩上螞蚱的官員們維穩的誠意也遠遠比不上領主們,因為他們可以為選擇一位新的主人服務。

由此天崩地裂般的農民起義成為中國歷史上特有濃墨重彩的一章也就順理成章了。


小宇談歷史


這個容易是什麼意思,是古代社會容易造成人民起義呢?還是古代社會起義容易成功呢?先說第一點吧,古代社會確實容易造成起義,但是古代社會起義成功的概率並不高。



古代社會容易造成起義

中國古代的起義軍的領袖雖然不全是農民階級,但起義大軍的主體基本上都是農民軍。而這些農民起義的原因就在於王朝制度僵化。說白了根本原因就在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首先是官府濫用權威,盤剝百姓。他們對一些經濟利益較高的商品進行壟斷經營,以達到掠奪百姓財富的目的。比如清朝時期的人參、茶葉、獸皮、鴉片等等都由清朝統治者壟斷。他們也依靠這些東西不斷地盤剝著百姓。



另外還有封建統治者肆意侵佔民田,兼併土地。明朝末年河南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集中在了明朝的王爺手中。清朝時期就連皇室也在直隸、河南、山東等地侵佔民田,而滿清八旗更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

還有很多官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汙腐敗,巧取豪奪,想方設法的給百姓增加稅收,以滿足個人的私慾。

中國古代本就是一個小農社會,普通百姓經濟基礎薄弱。以上這些情況綜合起來,很容易使得一些普通百姓破產流亡。而這些流亡的百姓就成了一個王朝的不穩定因素。最終百姓為了捍衛自己生存的權力,他們不畏強暴,在中華大地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



古代社會起義很不容易(成功率很低)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到清朝滅亡,整整整兩千多年的時間內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實際上成功的卻寥寥無幾。我們非常熟知的秦朝陳勝吳廣、漢朝黃巾起義、唐朝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他們的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

有人統計了宋朝歷史上共計發生了433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就發生1.4次。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竟然沒有任何一次成功,全部都被鎮壓了下去。這又是為什麼呢?



裝備的差距

看似古代一把刀或者一根棍就能形成戰鬥力。但實際上這些普通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的裝備相差太遠。

我們以在人人尚武的唐朝為例,法律中明文規定甲、弩、矛、槍、具等都屬於違禁品,依發令私人不能有。若有矛、具者,各徒一年半。如果家中有甲三領、弩五張判處絞刑。



唐之後的所有朝代在禁止武器的法律上都在逐漸加強,所以普通百姓和軍隊的戰鬥力也在逐漸拉大。這也導致了很多剛剛開始的武裝起義都被消滅在了萌芽之中。

再要補充的就是晚清時期進入火器時代之後,朝廷軍隊裝備和普通百姓裝備徹底拉開差距。從此之後,普通百姓的起義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上接近於零了。



階級的侷限性

也有一部分在朝廷正規軍的打擊下僥倖存活了下來,並且發展壯大。諸如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就在於階級侷限性,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最終不思進取,導致了內部分裂而失敗。

以李自成和洪秀全為例,他們在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沒有提出過任何有效管理天下的方法制度。而且在擁有一定實力後驕傲輕敵,從內部產生分裂,最終因為外部的勢力鎮壓而失敗。


我是越關


容易?這真是陳勝聽了會沉默,李自成聽了會流淚的命題!

作為古代十惡不赦的“罪行”之首,謀反歷來是九死一生或者十死無生的高危工作,稍不留神就會萬劫不復,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發生,哪有容易二字可言?陳勝吳廣為了鼓動戍卒造反,又是裝神弄鬼又是假借名人頭銜(項燕);而李自成從1629年揭竿而起到1644年殺進北京,中間無數次被明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上司高迎祥都被明朝幹掉,這些豈能用容易二字來一筆帶過?

古往今來,起義造反者,成功者百有一二,尤其是農民起義。

不過結果和過程從來都是兩碼事,相對於鳳毛麟角的成功,點燃起義造反的大火卻並沒有那麼難!比如以富庶繁榮著稱的兩宋農民起義竟高達433次(其中230次發生在北宋,203次發生在南宋)。

那麼,以溫順著稱的底層民眾,為何會閒來無事“以造反為樂”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

自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我國皇權專制制度也隨即確立,這是我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基礎,適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

在大一統的框架下,分化為兩個主要對立的階級,即地主和農民,士紳前期脫胎於地主,科舉制度誕生後也部分來源於農民階級。

皇權專制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家天下,即一個家族掌握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資源。為了有效控制全國的資源,皇帝需要讓渡部分權力給地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組成龐大的聯盟,共同凌駕於農民階級的頭頂。

這裡的地主,指的是擁有權力和財富的世家大族。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對於帝國底層的鄉村地區,統治階層無法觸及。這時就需要另一個階層來完成,這就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是鄉村地區擁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的階層,統治階層給予他們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換取他們忠心耿耿地在鄉村地區代替統治階層進行社會治理,包括教化、收稅、上傳下達等。

但是,士紳階層數量如此龐大,統治階層根本就不能將他們全部納入編制,發放工資。也就是說,士紳雖然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但是並沒有旱澇保收的穩定收益。

難道就要士紳餓死嗎?當然不是,士紳的收入來源,是剝削農民階級!比如收稅,統治階層要收1000萬兩白銀,到士紳這裡可能會收到1500萬兩,剩下的部分,就是士紳的“合法”收入。

從秦朝到清朝,基本就是這樣的模式。隋朝科舉制建立後,底層士紳有了比察舉制和孝廉制更公平的上升通道,於是底層士紳開始躍躍欲試,成功者和皇帝組成新的統治階層,享受穩定工資,並對傳統的士族形成衝擊。

而沒有通過科舉制的士紳,依然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因為家天下的弊端,統治階層人數太少,不得不信任底層士紳管理廣大民眾。要知道,縣衙的幾個捕快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這就讓底層士紳擁有了土皇帝一般的威望。

因為除了隋朝前的察舉孝廉和隋朝之後的科舉,統治階層並沒有對底層士紳更加有效的制約方式,這使得底層士紳更加自由,自治性更強。他們對農民的態度,決定了民眾對朝廷的態度。

當底層士紳做得太過分時,農民會心生不滿,群起鬧事。當統治者對底層士紳的做法表達不滿時,底層士紳也會破罐子破摔,甚至和農民合夥造反,比如泗水亭長劉邦造反。

所以,封建制度家天下的弊端,是造反頻繁的根源所在。

2、農民階級的先天缺陷

我們說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封建制度有缺陷,底層民眾就沒有問題了嗎?當然不是,事實上,作為造反的中堅力量,農民階級的內在特點也是造反頻繁的關鍵因素。比如:

  • 小農經濟太過脆弱。

自進入封建時代以來,小農經濟形式就確立起來。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力單位,組成封建王朝生產力的一個個細胞。

因為不依賴對外交流獲得發展,所以小農經濟空前穩定。但是小農經濟在空前穩定的同時,也空前的脆弱。比如封建王朝對外戰爭,封建王朝營造大型工程,都會導致小農經濟家庭暫時或永久失去青壯年勞動力,直接導致小農家庭的破產。

而一旦小農家庭破產,小農經濟就難以為繼。但是前面說過,士紳壓在頭頂,該交的糧食和賦稅一分錢不能少,廣大農民很容易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於是農民只能選擇揭竿而起。

  • 農民群體認知缺陷

農民階級由於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資教育,這使得農民階級文盲率居高不下。

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知識,也就意味著沒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農民只能被限制在小農經濟的框架內,考慮問題也只能直來直去。

加上封建時期的愚民政策,底層士紳實際上掌握了知識的壟斷權,這意味著即使統治階層出臺了有利於底層民眾的政策,也會因為底層士紳的壟斷而被曲解。

當然,出臺有利民眾的政策在古代基本就是鳳毛麟角。

所以,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時,由於認知的缺陷,農民找不到更好的申訴途徑,於是他們只能用民眾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和壓迫者同歸於盡,這是造反和起義的開始。


其實造反在古代從來就不是農民階級的獨角戲,除了農民起義,軍閥反叛,高層內訌都是造反的具體形式。相比於農民的被迫鋌而走險,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有更多的主動性,所以也就更加容易發生。


關於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的原因,由於篇幅原因,靜夜史在稍後的文章中會有詳細分析,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

2、[美]費孝通·《中國士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華盛頓不禁槍是想民眾監督政府,政府太過分可以拿起槍造反,政府的武器也是槍和炮,民眾造反成功的機會大於百分之二十,然而政府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武器早己升級到了飛機坦克,民眾的武器還是槍,民眾靠槍造反成功率無限接近0,槍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已無效,現在美國不禁槍的作用就是槍擊案高發,受害者都是普通人民


陳康貴


古代造反很容易嗎?這話說的差點就能讓人信了,不錯,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都是在農民起義(老百姓造反)中被推翻的,但這卻不是容易造反的根由,更不是容易造反的表現。(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大多數的封建朝代施行的都是一種愚民統治,奴性思維,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規定好了身份,像不同的貨物被放在不同層級的貨架上一樣,種類分明。

在古代士農工商的分類裡,士是讀書人、農是種地的農民、工代表的是手工業作坊主、商則是脫離土地專門進行商品買賣的一批人,也就是說在古代根本就沒有“造反者”這麼一類人。

再說了,古代造反的成本極高,就說太平天國大大小小被俘的一批王,凡是被清軍抓到的,一律活刮三千刀凌遲處死,天京城被攻破,又發生了悲慘的屠城事件,基本上造反的不造反的都被一戮而光。


而且起事的過程繁瑣複雜,大部分情況下普通的老百姓都是被裹挾前進,而這裹挾之力的形成,是需要在輿論上做到振臂一揮,應著雲集的,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能力只有皇帝才有,只有官方才有。

像陳勝吳廣那樣“大楚興,陳勝王”的套路、黃巢“我花開盡百花殺”、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造反操作套路,看似簡單易行,其實中間的過程,對於個人的智力核心和心力的耗費,都不可以用語言來形容。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魚肉變成刀俎,還真得想想怎麼辦才好,古代十次的造反苗頭,很可能九次半都被扼殺在了萌芽階段,剩下的半次也是各種妥協的結果,義無反顧的造反,哪有那麼容易啊!


歷史三日談


中國歷史上起義很多,但是起義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官逼民反。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延續了千年,封建地主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壓迫廣大的農民為其統治出錢、出物、出力。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一步步加強,強加在勞動人民頭上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總有忍無可忍的時候。最典型的朝代是秦朝、隋朝的農民起義。

第二,自然災害。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經濟規模小,相對封閉,一旦發生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大批的自耕農就要破產。這些喪失了生活來源的人,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走上起義的道路。典型案例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第三,宗教影響。中國古代教育水平低下,生活在基層但是數量上佔絕大多數的人群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容易受到宗教的影響。一旦某些主張反對封建統治的宗教發展起來,就有可能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典型案例有漢末黃巾起義,元末明初白蓮教活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