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别了,金庸先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迷们回味着他的作品,缅怀巨星陨落。“世间永别金庸,无人再笑傲江湖”。15部经典铭刻着他的青春,也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2003年11月17日,《广州青年报·新绿校园》的编辑陆敏君率小记者与金庸先生有过一次面对面零距离采访交流。此次采访源于金庸先生小说新修版的新闻发布会暨羊城读者见面会。当时,本报小记者连抛精彩“数问”,大侠巧妙见招拆招,掀起了现场阵阵高潮。

原本报记者陆敏君回忆:大图中的报道便是当年两位小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画面,那位带着眼镜的小姑娘(图中右二)是李子莹,另外一位男生是袁建彰(图中右一)。他们作为一众学生记者的代表,在当年的采访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与金庸先生结下良缘。与金庸先生会面才短短90分钟,留下的记忆却化为春风沐雨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当年的两位小记者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开始真正的记者生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再后来,他们几经历练,开辟了新的职业生涯,成为独当一面的行业精英,也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15年过去了,金庸先生“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勉励,他们从未忘却!本期特约他们写出与金庸先生之间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吴敏婷 见习记者 罗亚莉

大侠虽逝,江湖犹在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李子莹简介:

广州青年报学生记者(2003年至2006年)

前星岛日报(纽约)记者

现从事长期护理商业合作伙伴管理

金庸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政客。他以过人的学识和极其睿智的头脑,不仅编撰出荡气回肠的虚拟武侠世界,也在现实中建立起叱咤一时的报业与商业王国。尽管金庸大侠乘鹤西去,但由他开辟的江湖却将永久地存在。15年过去,曾借《广州青年报•新绿校园》与金庸先生对话的我,对大侠笔下的江湖和侠客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大侠虽逝,江湖犹在,闯荡江湖是每个人一生的使命。

2003年,当时只有16岁的我是《广州青年报•新绿校园》的一名学生记者。还记得我接到可以近距离采访金庸先生的通知时,紧张得几乎睡不着觉,一直在想要问什么问题,要怎样才可以争取到发问的机会。到达会场时,自己明明激动得脸颊发烫、双手发抖,却还极力装出一副淡定冷静的样子。当被主持人点中发问时,我立马站起来,努力地把已经在头脑中重复了无数遍的问题,用最平稳的语调问出来。

那一刻,感觉时间与空气都凝结了,至今它仍旧是我回忆中闪闪发亮的瞬间。在我16岁的记忆中,金庸先生是个慈祥的智者,对现场读者和学生记者往往有问必答。彼时谈论的江湖是个荡气回肠的虚拟世界,而眼前的先生则充满大侠风范。

第二次近距离接触金庸先生,是在三年后的汕头大学礼堂。那时,刚刚考入新闻学院的我早早地和同学们商量好怎么抢占座位,一冲入会场就努力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往前挤,只为能够找到一个靠近金庸先生的位置。记得金庸先生在交流会上毫不保留地分享了报纸印刷前赶稿的匆忙,也明确地表达了办报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的新闻人精神。

在19岁的我眼中,金庸先生是个颇接地气的作家与报人。他丝毫不掩饰创作的天马行空,也毫不保留地分享成功背后的艰辛汗水。此时谈论的江湖,是个近在咫尺的真实世界,而眼前的先生则是透露着睿智与精明的报业泰斗。

2011年,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的第二年,我终于走进了真真切切且枪林弹雨的新闻世界,也开始切身地感受到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领悟到江湖侠客的热血、冲劲和身不由己。在那个争分夺秒的报业世界里,信息与来源是记者的生命线,而手中的笔墨不仅是撰写新闻的工具,也可投枪匕首造就社会的激流暗涌。

在之后的四年里,我每天游走在纽约的华人社区、政府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从清晨到夜深,认识了数以千计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执迷不悟地爱着这个充满复杂情感并且刺激灵魂的行业。

摸过真枪,见过死尸,闯过医院,爬过案发现场,目击了凶杀案,也见识了政治的威力……每日穿梭在不同的人生与舞台之间,始终尽力保持着一个新闻人应有的客观与批判。如同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侠客,一路未知,一路冒险,一路前行。

后来渐渐地发现,原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金庸笔下行走的侠客。也许有人会一直藏在古墓,有人喜欢停留在桃花岛,有人则一生云游四海……然而,江湖里千人千面,每一个人都是江湖的细微组成,一直在变,却从未离开。

仍记得在辞职信上,我由衷地感激采访主任给予机会,令我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人。踏入而立之年,我重回校园,决定转战全新的江湖舞台。如同金庸先生,一生在学术、写作、商业和政界中转战穿梭,从未停下闯荡学术的脚步。这份侠客精神,足以激励后人继续无惧未知而奋力前行。

(李子莹)

侠义之道,家国胸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袁建彰简介:

广州青年报学生记者(2001年至2006年)

201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前《南方都市报》高级记者

前优步中国市场经理

现摩拜单车全国市场总监

小时候的我很外向调皮,大人指东我一定跑西,爱看书但不爱看自认为无聊的书,因此作为当年长期霸占“老师家长指定野书榜单”第一位的金庸小说,自然也没有少读。金庸先生笔下的一个个武侠人物、一段段恩怨情仇,无需刻意背诵,却已滚瓜烂熟。

时值读高一,有一天《广州青年报•新绿校园》的编辑陆敏君给我打来电话,说明天有一个采访金庸的活动,问我是否有空参加。什么?金庸?写武侠小说那位金庸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时我在这家广东省内最优秀的青少年报社,担任学生记者已有两三个年头,参加过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采访,也见过很多名人明星,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个深秋的下午,我挂了电话后已经激动得手心出了汗。

第二天,是金庸小说新修版的新闻发布会,在流程之后,金庸先生开始现场接受记者群访,形式是各家媒体提前把单位名称交给主持人,主持人随机抽出媒体进行提问。被抽中的媒体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金庸先生回答。随着发布会的进行,我也愈发焦虑,一是一直没被抽中提问,二是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大多已被专业的记者老师们问完。

正在恍惚间,突然听到主持人点到了广州青年报的名字,“是我吗?”我看了一眼身旁的陆敏君,她不住的点头,鼓励我:“快快快,问吧。”我站了起来,看到金庸先生也看着我,我借着自报家门的几秒钟,迅速敲醒了已经花痴掉的自己。“查先生,我觉得您在刻画欧阳锋这个人物时,是留有余地的,在您的心目中,觉得欧阳锋是一个反派角色吗?”是的,我问了一个跟新版修订完全无关的问题,也是一个压舱底的问题,我想着老师们都把围绕时效性的问题问完了,那我就问一个带着私货的花絮问题吧。

金庸先生似乎没想到有人会问书迷角度的问题,他停顿了一下才开始回答。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欧阳锋是个坏人,但在灵魂深处,“西毒”也有其善良的一面。金庸先生说,他希望自己书中的人物能让人看完,在自己内心思考这些问题——侠义之道、家国胸怀,这比单纯定义人物好坏更重要。

15年前的细节,有很多我都遗忘了,唯侠义与胸怀成为了我学习与工作的座右铭,无论是在媒体工作时恪守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还是在企业工作时坚持为大家的生活多添一分方便,金庸先生当年给我的答案,更像是一份对我的勉励,至今不能忘更不敢忘。

(袁建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