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支強軍齊技擊士、魏武卒、秦銳士、趙國飛騎,誰最利害?

戰國之世,七雄爭霸,列國紛紛變法以富國,國富則強軍。根據時間先後順序,戰國之世共有四支強軍問世:齊國技擊之士、魏氏武卒、秦國銳士、趙國飛騎。

戰國四支強軍齊技擊士、魏武卒、秦銳士、趙國飛騎,誰最利害?

一,齊國技擊之士

根據文獻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齊莊公為勇爵",這是齊國技擊之士產生的最早年代。齊技擊都是從民間招募的武功高強之士組成,具有僱傭兵的性質。而技擊之士中最出名的則是宴子二桃殺三士中的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都以勇力侍奉齊景公,皆有上山搏虎,下海殺蛟的本領。齊國技擊之士最輝煌的戰役當屬馬陵之戰,20萬齊軍消滅了20萬左右的魏氏武卒。但是馬陵之戰還是屬於巧勝或者說謀勝,魏武卒被誘進了馬陵山谷,齊軍得以設伏而滅之。如果堂堂列陣而戰,齊國不如魏武卒!

二、魏國武卒

魏武卒是著名軍事家吳起親手訓練起來的一支重裝鐵甲步兵,人數在10萬左右,到了龐涓當魏國上將軍後,軍隊數量提高到30萬左右。根據《荀子.議兵篇》的記載,武卒的選拔標準是:”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手執長戈,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盾,帶50支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魏武卒戰績煌煌,在吳起的帶領之下 與天下諸侯國大戰七十六場,其中六十四場勝,把魏國的國土整整擴大三倍多。更厲害的是吳起率5萬武卒,一戰擊潰秦國50萬大軍,盡佔秦國河西之地。魏武卒戰力驚人,天下列國畏懼,有一萬武卒可橫行天下一說!

三、秦國銳士

秦國銳士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訓練出的一支精兵,基本上就是魏武卒的加強版!後來司馬錯在秦國新軍的基礎上創建了鐵鷹銳士選撥制,其標準為:首先是體魄關,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可為武卒。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此關通過,方能進入各種較武;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如此一一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便幾乎個個都是無敵勇士!秦國新軍二十萬,鐵鷹銳士卻只有堪堪一千六百人。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之戰中,把魏國從馬陵之戰中撤回的3萬魏武卒盡數殲滅,又順帶把魏國8萬河西守軍全殲。此戰中秦軍以完爆武卒的姿態出現,天下驚呼為銳士。之後大秦銳士在秦國各代名將帶領下,與六國大戰數百場,消滅六國軍隊約兩百餘萬,最終統一了天下。秦國銳士軍隊規模最小時5萬,最多時60萬。

四、趙國飛騎

趙國飛騎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創建的一支輕裝騎兵,又稱為胡刀騎士。趙國由於常年與匈奴作戰,吸取了匈奴騎兵的優點:騎士改穿胡服,不再穿寬大的華夏服裝;武器也由長劍變成彎刀,便於利用馬的衝擊力進行砍殺;盔甲由鐵製變成皮製鎧甲,這樣可以減輕馬的負重,增加騎兵的靈活性;另外則是融入華夏族一慣的陣法,騎兵不再是集團衝鋒,然後單兵搏殺了,而是三五成群,相互配合。趙國飛騎數量在20萬左右,其最輝煌戰績是李牧帶10萬飛騎加5萬重裝步兵,一戰徹底消滅了匈奴10萬主力軍,並順帶收拾了東胡族、林胡族等蠻族。這一戰讓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趙國。

戰國時代的大師荀子曾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這裡就說了三支強軍最強的是秦國銳士。趙國飛騎與秦國銳士有多次交鋒:其中著名的是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趙國在佔據有利地形的條件下以同等兵力打敗秦國銳士,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長平之戰中趙國雖然戰死45萬人,但秦軍也死傷30多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