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蘇州潘氏老宅


1923年,蘇州四大家族之一的“貴潘”後人潘承鏡,娶了18歲的蘇州姑娘丁達於為妻。

潘家是什麼人家,為什麼要叫“貴潘”?這得從一代名臣左宗棠說起。

爺爺冒死救下左宗棠

獲贈稀世罕有兩大鼎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左宗棠

咸豐十年,左宗棠遭人彈劾陷入困境,時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的潘祖蔭不顧性命,三次冒死上書營救。咸豐皇帝最終被感動,於是留下左宗棠一命。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潘祖蔭


從此,左宗棠念念不忘救命之恩,東山再起後,將珍藏了多年的傳世珍寶大盂鼎送給了愛收藏的潘祖蔭。幾年後,左宗棠又花了300兩黃金買了大克鼎送給潘祖蔭。兩隻大鼎湊成一對,意在感謝潘祖蔭的鼎力相救之恩。這兩隻大鼎都是西周時期的寶物,距今將近有3000年曆史。每隻大鼎上面刻滿了200多字的珍貴銘文,其珍貴程度稀世罕有。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克鼎,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重201.5千克。圖@上海博物館官網


從此,潘家人視此二鼎為驕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寶有其二”的印章作為紀念,同時此物也被作為了潘家的傳家之寶。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盂鼎,通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圖@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1890年,潘祖蔭去世後,弟弟潘祖年去北京安頓他的家產,準備把他的收藏運往蘇州老家,就近保管。當時,青銅器和書畫典籍足足裝了4船,其中就有著名的國寶,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後,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曾經對潘家表示,“你們的青銅器收藏,僅次於故宮。”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家底如此殷實,在外人看來,潘家後代子子孫孫都不愁吃喝了。其中,潘承鏡是潘家四房過嗣給潘祖蔭、潘祖年兄弟的孫子,有了這麼個厲害的爺爺,潘承鏡是典型的“富三代”。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年輕時候的潘達於


自然,能嫁入這樣的“豪門”給潘承鏡當媳婦,這個叫丁達於的姑娘自然也不一般。她的父親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縣,辛亥革命以後返回家鄉蘇州投身實業,是蘇州最早一批民族資本家的代表。

豪門衰落孫媳婦當家

面對搶寶人巧妙周旋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潘家藏寶的老宅


郎才女貌、門當戶對,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一段琴瑟和諧的佳話。但是僅僅過了三個月,潘承鏡病逝,沒有留下子嗣。新婚的丁達於就這樣成了寡婦。在潘承鏡去世的第二年,潘祖年決定讓丁達於改姓為潘,繼承守護寶鼎的重任。1925年,潘祖年也撒手人寰,臨終時他拉著潘達於的手,只說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看著這些寶貝,不要隨便給人看。


在那個時局動盪、世道紛亂的年代,一個弱女子想要保護自己尚且不易,更何況,丁達於面對的是一座祖輩留下的“博物館”。幸好,潘達於雖是一介女流,但卻聰明伶俐、作風剛正,頗有能力。為了接續潘家香火,她從家族孫輩中選來潘家懋(mào)作為繼子,潘家懋最終長大成人,接續了潘家香火。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克鼎銘文拓片


眾人皆知潘家是中華第一藏寶大戶,尤其那兩尊曠世寶鼎,更是海內外收藏人士夢寐以求的。於是,形形色色的人都來潘家看寶貝,有的是花錢來收購,有的就直接來騙,根本不把潘氏孤兒寡母放在眼裡。但當時,年僅20歲的潘達於還是堅強地應對,挫敗了貪婪者一次次的陰謀詭計。

最危險的一次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前來“借寶”,潘達於不敢不借。幸好,時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垮臺,端方成了斷頭鬼。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盂鼎銘文拓片


20世紀30年代,一個美國商人漂洋過海來到蘇州,一路打探到了潘家,開出了600兩黃金外加上海一套5層的別墅來換兩隻寶鼎,被潘達於一口回絕。

抗戰時期仍心繫大鼎

25年守護吃盡了苦頭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潘達於


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上海灘燃起戰火,蘇州也危在旦夕。潘達於帶著家人到光福一帶避難。雖然人在外面,潘達於的心卻時刻牽掛著家裡的那些無價之寶。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盂鼎,圖@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1937年中秋節,潘達於悄悄回到蘇州家中,叫來家裡的兩個匠人先做了一個結實的大木箱。到了晚上,幾個人點起蠟燭,在大廳後的房子裡撬開地磚挖出一個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盂、克兩鼎慢慢放進箱子,並在鼎裡塞了一些破衣服被子,空隙間還塞進一些小件青銅器及金銀物件。蓋上箱蓋後填平泥土,按原樣鋪好方磚,還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傢俱,看不出絲毫痕跡。佈置好這一切,潘達於又回到光福避難。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克鼎,西周,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腹內壁有銘文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典範。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潘家有寶”盛名在外,日軍進入蘇州後,來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兩尊寶鼎。留守的傭人都推說主人不在,不知道寶物的事情。日軍闖入潘家大院搜查了好幾次,寶鼎始終沒有被發現。就這樣,老祖宗留下的珍貴寶物,在地下躲過這場劫難。

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蓋子腐爛,箱蓋上的泥土、方磚發生塌陷。這時,潘達於才和兒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來。此後,兩隻大鼎就被放在一間不被人注意的屋子裡,與破衣雜物、舊傢俱堆放在一起,有驚無險地躲過一次又一次次劫難,直到解放後。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2004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潘達於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潘達於(中)出席


1951年7月,潘達於寫信給上海博物館,請求捐獻寶物。博物館的專家看了寶鼎之後,一個個驚訝得瞪大了眼睛,激動的圍繞在兩個大鼎周圍,神情中傳遞著興奮。此時,潘達於已經守護了國寶25年。博物館將寶鼎運走時,她不禁流下了淚水。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潘達於寫給博物館的信(藏於上海博物館)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頒發的褒獎狀上落著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曆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這張獎狀,一掛就是50年。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央視《國家寶藏》欄目截圖


守了一輩子的東西都交給國家了,潘達於心裡還是惦記,每次去上海,總悄悄去博物館看看。潘老的孫子在《國家寶藏》欄目中回憶說,小時候問奶奶:咱們家的東西,為什麼不放到家裡,要搬到這兒來啊?奶奶淡然地回答說:放到這裡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館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潘達於帶曾孫在上海博物館觀看大克鼎。


400 多件古董無償上交

拒絕10萬獎金樸素度日


70年代,潘達於又將祖父珍藏的古董400多件無償捐給了上海博物館。當時的潘家早已經衰敗,潘達於每月靠50塊錢補助度日,女兒在學校教書,每個月也才70塊錢收入。為表彰潘達於的壯舉,90年代時博物館為潘家送去了10萬元獎金。這筆錢在當時也是一筆鉅款,但潘達於卻拒絕了獎金。她說:“我不要錢,如果要錢,當年600兩黃金加別墅我早賣了。這東西屬於子孫後代,屬於每一箇中國人!”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2007年8月,潘達於與世長辭,走完了她102載的傳奇人生。她的名字,被刻在上海博物館的捐贈人姓名牆上,永遠守護著她珍視的大克鼎。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克鼎(藏於上海博物館)


如今,大克鼎已是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的鎮館之寶,每天有近萬觀眾一睹大鼎“風采”。大盂鼎,也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重寶之一,吸引著眾多觀眾感受大鼎的雄渾氣象。


爺爺留下絕世珍寶,孫媳婦守護25年後上交國家!


大盂鼎(藏於上海博物館)


它們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者”,能穿越千年的時光,保存完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還要感謝一代代像潘達於這樣的國寶守護人。沒有他們,我們在博物館中感受到文化和體驗,將大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