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马懿却断定他活不长了,这是为什么?

羽评郡主


有书君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这个桥段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司马懿真是神乎其神,两三句话就断定出诸葛亮活不长了。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战。

可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丞相的近况,“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又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懿顾谓诸将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下的这个结论呢?请听有书君一一道来。

一,通过正面的问话。

关于司马懿看似无心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的别有用心。他在闲谈中得知对方两个情况。

从饮食上了解到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时的三四升米就是现在的一斤米。

乍一听一斤米这么多,当然不是现在的米饭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汤一起吃,只是单纯的干饭而已,就是所谓的“粗茶淡饭”。

当年的老将廉颇七十了,为了表示自己还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来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为一斗,可想而知诸葛亮吃的并不多。

看来胃口好、食量大是当时身体强壮的标准。

诸葛亮一个统帅又从事脑力劳动,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说明他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了。

再者“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二十仗以上的责罚都要亲自去批阅。

蜀军十多万兵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劳,耗费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费心劳神。

通过正面了解到诸葛亮是干的多吃的少,长此以往,再强壮的人也会生病的。

二,侧面的深入了解。

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司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见诸葛亮必定会一五一十的汇报这里的情况。

本来想引诱司马懿出战的,结果让对方知晓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士气低落,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这次北伐,十万大军哪里经得起长期的消耗啊,只要闭守不出,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击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些,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

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

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高手之间的对决,一个细节都能够决定胜负。

一斤米最多煮出来1.5~2.5碗饭;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饭量3碗饭是严重不够的。尤其是诸葛亮这样脑力劳动繁重的人,对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脑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热量是1730大卡,一个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热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转化率我们按照70%来计算,也低于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体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远远是不够的。所以司马懿说:丞相食少事多,岂能久乎?
三国时期的米我们按照小米来计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体积大约是666ml,就是大概一个矿泉水瓶子大小。这么多米饭蒸出来的饭大概有多少呢?大概两碗半。你看看你家里的成年人,一天吃饭都不止两碗。


嘟嘟读读


司马懿很会来事,平常闲话中就套出了重大军情。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五丈原,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求战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给司马懿,想激怒司马懿。

司马懿倒也不客气,蜀锦不错,穿戴齐整后,再与使者搭话,寒暄道:“诸葛公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这蜀汉使者也是实在人,可能是要表现丞相一心体国,说道:“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三四升。”

司马懿顾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事烦”可以理解,诸葛亮事必躬亲,一生谨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按照诸葛亮的话说,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与诸葛亮年纪相仿,一生都对诸葛亮敬服有加,但称丞相,不提名讳,尤其推崇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贵品质。

“食少”这个数该怎么算?

以四升粟米饭来算,魏国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四升饭就约等于600-800毫升饭,以密度0.8g/ml来计算,大约是480g-640g粟米饭。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约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饭,粟米姑且也用这个数。那么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当于半斤到八两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热量来计算,诸葛亮每日摄入热量为866卡-1155卡。而诸葛亮是一个成年人,常年戎马倥偬,体力、脑力劳动兼备,日需要热量少则2600卡,多则3000卡,所摄入热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热量摄入不足,必然体虚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况诸葛亮不是在减肥,而是在领兵作战。渭水之战时,诸葛亮只能坐着轮椅出现在战场上了,可想而知身体状况差到什么程度了。司马懿可还长诸葛亮2岁呢!



呕心沥血,心事百结,北伐大业,国家兴亡,全系于一人。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板也是如此,他们挑剔属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亲,最后所有的事都等着老板来做决定。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位置,价值感和存在感体现了,可是公司经营大大小小的事那么多,怎么可能什么事都管呢?所以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纷纷选择跳槽了。最终,老板越忙,企业经营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业是国之大计,魏延说的对啊,怎么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计?刘邦在攻打项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图上挥斥方遒,举以予人,反正都是项羽的地,刘邦可劲的封,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攻城略地。这些人都在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团队成员持股分红。

(刘邦团队全员持股)

诸葛亮带着的,只是一帮职业经理人,如果将蜀汉以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匹配的话,也应该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团队,克复中原的上市目标太过遥远,苦大仇深终于让蜀中人物难以为继。

蜀汉的使者送来了女装衣服,司马懿心态好,估计回去还会让张春华改小一点,毕竟是诸葛亮送的蜀锦,来之不易。这使者无意间说的话,却透露了太多的军机。当司马懿笑着转头看使者时,使者自知说错了话,兀自战兢不已。

月余,亮果亡。


而知而行


现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粮,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们用今天标准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没有现在的白米饭和白面吃,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中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

也就是当时国库比较空虚,司徒以下的官员,一天只能食用7升粮食。

按照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记载,魏晋时期的一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升,所以说魏晋时期的7升只有现代的1.4升,折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晋书》的记载,因为国库空虚,司徒之下的官员一天只能吃2斤米,属于很低的标准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时,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晋书·宣帝纪》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何其精明,诸葛亮派使者过去的时候,司马懿别的不问,反而是关心起诸葛亮的饮食和工作状况。而这恰巧是司马懿的狡猾之处,他是在通过诸葛亮的食量来判断诸葛亮的病情。

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东西,也就是一斤多一点,已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诸葛亮却是个工作狂,事无巨细,全部要过问。吃的少,忙得多,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因此司马懿得知后,闭门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诸葛亮!

题目所说的诸葛亮能吃一斤东西,其实并不是说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说诸葛亮吃的少!


胡史乱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涌现了无数的乱世英雄,前期是刘备、曹操、袁绍、孙权等大佬们打得不亦乐乎,而到了中后期主要成了蜀国和魏国的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相爱相杀,虽然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但被司马懿算计,暴露了这两个秘密,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这真可谓神乎其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日,面对蜀军的挑衅,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但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的近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关于司马懿的问话,绝非是一般的客套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别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闲谈中抛出的两个问话,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近况,实则在探究对手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通过蜀国使者的回话,从中发现了两个细节,从而司马懿大喜,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过三四升米,三国时候的“三四升”换算成现在就是1斤左右。俗话说:“身体好,吃嘛嘛香!”当年老将廉颇暮年一顿吃了一饭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看来在古代吃饭吃得多,是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指标。诸葛亮一个成年男子一天还吃不到1斤米饭,只能说明他身体不好,甚至已经病得不轻了。



二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诸葛亮都亲自批阅。连处罚将士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这样的小事,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由此,可见凡是蜀军的大事小事,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当时,蜀军北伐人数众多,一天得有多少烦心事需要诸葛亮来操劳,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综上所述,司马懿通过使者的回话,发现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东西,身体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亲,可谓雪上加霜,早晚为累死诸葛亮,因此司马懿猜出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真是践行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密探零零发


这说法是错的!诸葛亮没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个两三口而已,这才是司马懿断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归的主因。

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亲躬,比如30两银子以上的事就必须他自己过目审核了。这主要是跟蜀汉的国力有关。蜀汉总人口才100万不到,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总共出兵10万人,这等于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汉中距离产粮中心成都数千里,中间还有大量的山地,汉中再出祁山还有一段500多里的无人区。这使得蜀汉必须再征调30万人来做后勤!基本上就是整个蜀汉能够动的人都动了,这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不是舍不得放权,只是因为穷的!

除了国穷之外,责任也是大大的压力!诸葛亮耗费如此之大的代价来进行北伐,有取得成果还好,无功而返的话徒费国力,自己在国内遭到的非议也很大。所以,累能够死人,舆论压力也会死人!


优己


作为孔明后期最重要的对手,司马懿对比诸葛亮也是不遑多让。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再次北伐曹魏。率大军出斜谷道,驻扎于五丈原。而司马懿则率领魏军依险扎营,坚守不出。想等诸葛亮粮草耗尽自动退兵。



这一次诸葛亮汲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在渭水之滨屯田生产粮食。两军对峙百日有余,诸葛亮见司马懿毫无出战的准备,于是为了刺激司马懿,便派人送给了司马懿一件女人的服饰。以此羞辱司马懿,达到让其出战的目的。

当诸葛亮的使者带着女人的服饰走入魏营之后,魏军将士怒不可遏,纷纷请求出战。而司马懿却欣然接受了这件用蜀锦织成的漂亮女装。并且问到了诸葛亮的饮食状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详细的记载了司马懿和使者的谈话;

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先问了诸葛亮的饮食状况,使者回答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然后又问了诸葛亮的工作状况,使者也如实回答了刑罚20杖以上都由诸葛亮亲自批阅。由此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久了。

汉朝时期的一升约合今天的200毫升左右,诸葛亮一天吃汉代的4升米饭,也就是现代的800毫升。一般情况下大米的重量在800克一升。也就是说诸葛亮一天只吃640克米饭。相当于一斤多一点,平均到没一顿只有200多克。



要知道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只吃这么少的东西是无法补充营养的。在《汉书》中记载汉朝是边关将士的口粮为每天11升米,足足是诸葛亮的三倍左右。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工作量巨大,而摄入的能量不够其消耗,最终因为过度操劳体力不支,病逝于五丈原。


我是越关


我觉得各色回答都忘记了两件事情。

一,汉代衡器

汉承秦制,重量单位是斤。也是16两制。但目前出土的各色汉代铁权、铜权质量大体在248至252克,所以汉代一斤只等于今天的半斤。

其次,军营之中只有粮食与肉食,是没有蔬菜供应的。而以蜀国都需要启用妇女运输军粮的情况看,粮食都难以足量供应前线就别说什么肉食。再说,蜀汉肉食产量也不会太多。

二,主食是什么?

是大米,白面吗?

显然不是。

中国,在南北朝之前,皇帝庶民的主食都是水煮谷粒。有肉谓羹,无肉谓粥。所以,诸葛亮在军营中的主食是稻谷,而非大米。

南北朝水车得到大面积推广之后,中国人才开始以大米白面为食物。否则汉代军粮就应该是大米多数石,面粉多少斛。而非麦子稻谷多少石。同样,后方运输給诸葛亮的军粮,只会是稻谷而不会是大米。

当然这不是说南北朝之前没有稻谷脱粒,而是说手工脱粒粮食非常艰苦,诸葛亮的军营中不可能有专门的士兵来手搓稻谷(麦子脱粒就更不可能进行了)。

所以,诸葛亮每日食用250克未脱粒粮食煮的粥,哪怕有点肉,也因为缺乏蔬菜及数量不足而难以补充所需营养,司马懿当然明白。


四川達州


三国时代出现了不少的人物,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便是如此,在那段历史中诞生了许多英明神武的武将,同时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谋臣。其中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诸葛亮,千百年来崇拜诸葛亮的人数不胜数,当然真正历史中的诸葛亮可没有演义中所说的那么神。

在三国时期有不少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就有题目中说的,诸葛亮每天只能吃一斤的大米,司马懿非常高兴的对身边的人说,诸葛亮肯定活不久了。这件事在《裴注三国志》中有过专门的记载,诸葛亮病重,每天食米仅3升,换算到现在的数据就是一斤大米。

那么吃一斤的大米是多了还是少了呢?现代人肯定是绰绰有余,可是在当时可不是这样,古代行军打仗,士兵们的饭量是非常大的,一个正常男子一天吃一斤的大米绝对不够,当时可没有其他东西来提供营养,如果在饭量充足的情况下,大家都是非常能吃的。

如果有在农村长大的人肯定知道,在小的时候,一些干体力活的大人,每次干完农活回来,饭量是非常大的,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大胃王。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一顿饭能吃特别多。诸葛亮身为三军统帅,所有事情压在他的身上,而且诸葛亮这个人喜欢事必躬亲。

正常来说诸葛亮是非常劳累的,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饭量肯定非常大,就算正常吃,一天一斤大米也是远远不够,可是诸葛亮每天却吃那么点大米,这就说明诸葛亮已经吃不动了,必定是大限将至,事实也证明司马懿猜对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