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秦始皇陵中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神奇小Mo


傳說秦始皇陵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有人認為“人魚”是“娃娃魚”。

據《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餘。

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

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

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據這一描述,有人認為“人魚”就是“大鯢”,俗稱的“娃娃魚”。

有人認為“人魚”是“鯨魚”。

據《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

於是,人們根據此書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

人魚似乎就是鯨魚。

也有人認為,“人魚膏”是由多種魚油混合而成。燃燒性能更好更穩定。

有書君推測,“人魚膏”是鯨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鯨魚油光效能高,是製作所謂“長明燈”的理想材料。

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足夠保證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

所以鯨魚油是製作所謂長明燈的理想材料。那麼這種材料是否能夠長明而千年不滅呢?

2、墓穴中的所謂“長明燈”難以長明。

按照鯨油的光效能,一噸鯨油可以燃燒大約14年。

一頭大型鯨魚身上可以煉製出數噸油脂,理想情況下能支持“人魚膏”蠟燭燃燒近百年,可以算是“不滅者久之”。但燃燒千年就需要數十噸油脂,理論上可以不斷燃燒,但在實踐中,要在空間有限的墓室裡堆體積如此龐大的鯨油,當然是不可能的。

何況燃燒需要氧氣,而人魚膏再先進,也不可能自帶氧化劑。即使我們假設秦始皇陵有足夠的鯨油儲量,但墓穴中空氣含氧量有限,持續千年的燃燒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長明終究是理想中的願望。在北京定陵的發掘中,陵墓正殿有一口青瓷大缸,內盛蠟質燈油,還有一個燈芯,顯然這就是長明燈了。但這盞燈在陵墓建起封閉後,沒多長時間就熄滅了,因為缸裡的蠟油並沒有消耗多少。可見,由於密閉的陵墓中缺少燃燒所需要的氧氣,長明燈不容易“長明”。可是為什麼人們要紛紛傳頌“長明燈”呢?

3、長明燈是對光明的希望和嚮往。

古人相信,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他們不僅會在地宮墓室裡點上“長明燈”,還會把生前喜歡的東西一併帶進墳墓陪葬。

在墓中放置長明燈,是希望可以猶如生前的宮殿一樣燈火輝煌。

古人對於能夠持續燃燒的燈都具有一種與身俱來的喜好,人們對一切神奇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對於長明燈也就會紛紛傳頌。

長明燈確實存在,但千年不滅,只能是“往生者”對光明的一種希望和願景。

4、秦始皇陵長明燈永不熄滅。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對於這樣有至偉功業的人,人們自然是希望他萬壽無疆。

即使是死後,也希望他能享受光明,希望長明燈能夠永不熄滅。

那怕用“人魚膏”製作的燈不可能真正做到千年長明,但人們心中的明燈卻永不熄滅。


有書共讀


古代帝王的陵墓哪一個不是精美華麗,陪葬品金銀財寶往往都價值連城,卻被困於地下不見天日。而秦始皇陵不是最輝煌華麗的,卻是最神秘的,引得無數人想要去一探究竟! 不論是那氣勢磅礴的被譽為奇蹟的兵馬俑,還是墓穴裡藏有大量的水銀究竟是為何用,其中的奧秘至今都未有人解開!

相當多的文獻當中都記載了秦始皇陵竟然用的是“人魚膏”做長明燈,可保洞中永遠明亮,這是真的嗎?此“人魚膏”難道是精怪誌異當中的人魚嗎? 傳聞在建國以後有一隻專家團隊對皇陵進行了探測,經過層層阻礙卻發現地下有大量的汞存在,也就是說整個地宮都充滿著水銀,水銀這種物質對人身體是有極大害處的,無奈之下專家們只好妥協。至此,秦始皇陵也成為了一處神秘之地。很多奇珍異寶後人無緣得見,這傳聞當中的人魚膏能燃2000年不滅,整個大秦地宮明亮如白日,這人魚膏是鮫人所煉製而成的嗎? 古老神話當中的鮫人神秘而美麗,又稱美人魚,生來便有魚尾巴和與人類相近的上半身。人類自古便對這種與自己相貌相似的生物感到好奇,千百年來不斷有世界是否存在美人魚的猜測流傳。

傳說蛟人渾身是寶,當屬淚滴最為珍貴,蛟人一泣便落淚成珠,而將它們用火燃燒煉出的油,製作成的長明燈可燃萬年不熄!在李商隱的詩中也引用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典故慨嘆自己的人生。秦始皇陵就用的此燈油,當然這只是傳聞,美人魚存不存在還不一定呢!不過至今科學家已經破解了這一謎團,經過反覆的科學實驗和查找歷史史料,終於得出此“人魚膏”的主要材料可能是鯨魚,還有一部分認為是娃娃魚。 在《太平御覽》一書中記載了“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可見古人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鯨魚膏確實可持續燃燒一段時間,估計地宮裡確是這種燈油保持長明。

還有文獻《史記正義》中提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所以大鯢也是有可能的,看這形態與聲音這不就是我們熟知的娃娃魚嗎?! 得知答案後有沒有一種高高抬起,低低落下的感覺,傳說只是神話,沒想到傳聞中珍貴異常的人魚膏僅僅只是鯨魚提煉的腦油!這世界美人魚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奇點歷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這是一首詩仙李白盛讚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的詩句。

秦始皇13歲登基為王,22歲加冕親政,除掉嫪毐、呂不韋,39歲完成一統天下、掃清六合的宏偉大業。

可以說秦始皇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滿傳奇的勵志奮鬥之路,正如漢代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蕩氣迴腸地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而秦始皇的所創立的宏圖大業的確空前絕後,因此信心爆棚的嬴政自視“功蓋三皇德超五帝”遂於公元前221年自稱始皇帝。

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大秦的天下應該是“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秦土”,於是在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耗費九年時間,徵調五十餘萬大軍征伐嶺南,百越之君俯首稱臣,華夏領土第一次直抵南海之畔。

完成天下一統的大業後,自恃身體狀況良好的秦始皇多次耗費巨資派遣徐福東渡蓬萊仙山求取長生不老之藥。

除了詔令徐福東渡求仙,秦始皇抱著極度渴望永生的想法聽取術士盧生等人規勸五次南巡,並自禁稱“朕”。

然而秦始皇的這種近乎痴狂的做法並沒有給他帶來“仙人造訪”,也沒有等來徐福等人的不老仙丹。

為了獲取長生之術,一向亂服汞、鉛“仙藥”的秦始皇終於在公元前210年暴斃於沙丘。

英明神武的秦始皇難道真的不知道人終究不免一死的道理嗎?非也!

其實秦始皇在13歲登基的那天開始就著手修建陵寢了,為了修建這座曠世工程,秦始皇前後累計徵發勞工七十餘萬,耗時39年,直到秦始皇駕崩陵寢工程尚未完工。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為了防止盜墓賊,秦始皇陵內遍佈暗弩機關,並以水銀為河流淌於墓室之內,在常溫下蒸發的水銀形成劇毒致命氣體,從而對墓穴形成嚴密的保護。

除此之外,皇陵內部最為神秘的當屬用“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據傳,“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可傳萬世”。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究竟是什麼燃料能夠做到“度不滅者可傳萬世”的?

經過專家考證,史料中記載的“人魚膏”有幾種可能性。

“大鯢”之說

《史記集解》引徐廣語云:“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義》又引《廣志》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據上述記載的描述,有人以為“人魚”就是俗稱的“娃娃魚”,學名為“大鯢”。

因此,據此推測,“人魚膏”有可能是從娃娃魚體內提煉出來的油脂。

然而,近年來,專家通過反覆考證和科學實驗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應該就是“鯨魚”的腦油提煉出來的燃料。

據《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於是,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足夠保證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聯繫《異物志》所云人魚“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的特徵,人魚似乎就是鯨魚。

如果專家根據史料和科學實驗來據此判斷,“人魚膏”應該就是鯨魚腦油煉製而成的。

然而時至今日,對於“人魚膏”的成分,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根據參考歷史資料和實際科學數據作為比對依據,“人魚膏”或許就是鯨魚腦油。


歷史偵查處


傳說秦始皇陵中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顧名思義,人魚膏是用人魚脂肪製成的膏油、膏液。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秦朝人見過傳說中的美人魚?並且殺掉美人魚製成秦始皇陵中的人魚膏,用來點燃陵中的長明燈呢?

還是從頭說起吧。

1、《山海經》記載人魚曾十分常見

在《山海經》的《西山經》、《北山經》、《中山經》裡均有“多人魚”的記載,明確描述,人魚長四條腿,聲如嬰兒啼哭,吃其肉可治癒瘋癲病……關於人魚的故事,今人多熟知安徒生的作品《美人魚的故事》,人魚公主和王子的悽美愛情讓人潸然淚下。

中國作家也寫過美人魚的故事,較出名的當屬《鏡花緣》:忽聽許多嬰兒啼哭。順聲望去,有個漁人網起許多怪魚……那魚鳴如兒啼,腹下四隻長足,上身宛似婦人,下身仍是魚形……

她們最終被主人公放生,“這些人魚攛在水中,登時又都浮起,朝著岸上,將頭點了幾點,倒象叩謝一般,於是攸然而逝。”《鏡花緣》作為一部“雜家小說”,所述內容通常被認為子虛烏有,但其中究竟蘊含了多少歷史的真實?想必誰也說不清楚。

2、人魚到底是什麼?

與神秘美人魚傳說相對應的是,古人曾試圖一次次探討美人魚的真相。在《搜神記》、《太平御覽》等書中,美人魚的形象大體如下:人身魚尾的她們被稱為“鮫人”,善紡織,能制入水不溼的龍綃,她們滴淚成珠。秦始皇陵中用人魚膏的原因,是人魚之油點燃後可“萬年不滅”。

而《洽聞記》對美人魚的描述與西方傳說極其相似: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洽聞記》的描述基本符合民間傳說,但並非共識。《廣志》一書是這樣記述的:“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廣曰:人魚似鯰而四足,即鯢魚也。”

《廣志》作為古代優秀的博物志書,內容涉及物產、動物、藥材、寶玉、地理、氣候和異族異俗等,後人評價其“文字平實可靠,全無怪誕虛妄之筆”,也就是說《廣志》認為美人魚是鯢魚的說法或許更接近事實,沒有誇大,也不是道聽途說。

3、鯢魚到底是什麼?

《廣志》所說的鯢魚聲音如嬰兒啼哭,長有四條腿,形如“鯪鱧”。這裡的“鯪鱧”是啥?《本草綱目》記載:“其形肖鱧,穴陵而居,故曰鯪鱧,而俗稱為穿山甲”。

這樣的描述,是不是讓你對這種長有四條腿的人魚有了大體認識。再來看《太平環宇記》的記載:“義嶺之西南,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號為靈水溪。溪內有魚,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漁人不敢捕之。人稱之為鯢。”

尾巴修長,長有四足,腹部紅色,漁民不敢捕撈,人稱“鯢”。《爾雅》則記載:“鯢似鯰,四足,聲如小兒。”《爾雅》同時記載,“鯢似鯰,四腳,前似彌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

好了!鯢魚到底是什麼可以揭曉了——鯢為兩棲動物,體長而扁,生於山溪中。肉鮮美可食用,叫聲如同嬰兒,俗稱“娃娃魚”。原來竟然是娃娃魚!?是不是感覺被傳說中的美人魚欺騙了?不過,未必如你所想。

史書同時記載,“大者長七八尺。鯢大者謂之鰕。”鯢長大了叫“鰕”(xiā),其“出海中,長二三丈,須長數尺。”看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四足,腹紅,聲如小兒的鯢長到二三丈後,須可長達數尺(這裡的“須”可以理解為“長髮”),原本山溪裡生活的“她們”,遊向了大海。

在大海中生活的“她們”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身體變化?上古時期的“她們”是不是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娃娃魚完全不同?東西方几乎不約不同的出現了美人魚的故事難道僅僅是巧合?有學者論證人類並非源自陸地而是來自深海只是假設?

這些問題可以沒有答案,但是美人魚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指動濟南


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於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諷諭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草茫茫-懲厚葬也》,由此詩文,可以一窺秦始皇陵的秘密。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一統六國,為我國的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基本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格局,被當之無愧的樹為“千古一帝”。秦朝至今也已經有2000餘年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繼位當年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園,至死用了37年的時間。

秦王朝採取王權集中的體制,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精華。相對於中國古代其他皇陵來說,秦始皇陵可以說是耗資巨大的一個工程。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集全國財富帶入地下,其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由於位於封土堆之下的地宮至今都沒有考古開挖,因此許多地宮的謎團沒有打開。秦始皇墓中的數目龐大的陪葬品,一直都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人員夢寐以求的科目,為此許多學者試圖在文史中找到答案。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裡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史書描繪中那個使用人魚膏的長明燈究竟是何方神器?人魚膏採用的是什麼材料?學者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有的認為這個人魚就是大鯢或者是江豚,但還有的研究認為是海豚或者鯨魚,因為海豚和鯨魚製成的蠟燭具有極高的燃燒值,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燃燒許久。甚至有學者大膽的懷疑所謂人魚,即古代神話故事中所說的鮫人,中外歷史上關於人魚的傳說從來就沒斷過,中國古代有鮫人的傳說,“南海水有鮫人”,相傳在古代人們稱鮫人為活動在深海里的一種生物。就是在深海中死去的人變化的,新月的時候鮫人就會從深海里浮出隱藏在霧裡,誘惑路過的船隻和水手好予以加害。但是它們是否真實存在還無法確定,為此這個人魚油就是鮫人所煉的說法就很難讓人相信。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宮中注入的大量水銀是一個導電體,利用電能水銀原理造成的長明燈。但這幾乎就是個荒謬的穿越大劇,科學常理上根本就站不住腳。秦始皇陵地宮中的長明燈究竟什麼模樣。人魚膏的材料究竟是什麼製成?好奇的讀者只有等到有朝一日秦始皇陵地宮被打開之日,才會一睹其神秘風采。


清瘦客


“人魚膏”顧名思義就是以“人魚”熬製而成的膏油,放在始皇的地宮中做長明燈用途。但究竟有沒有人魚?人魚膏又究竟為何物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在我國一些古籍中有許多關於對“人魚”的記載,比如《山海經·海內南經》提到一個“氐人國”,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搜神記》則記有鮫人:“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這一形象描述的彷彿是英雄聯盟裡的娜美一般,讓人津津樂道。詩人李商隱也曾引用鮫人淚可成珠的典故創作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名句。雖然古人對其有所記載,但是鮫人(人魚)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謎,因為現代人並沒有發現過人魚的存在。當然也不排除兩千多年前真的有過類似人魚的海洋生物,或許隨著千年時光的進化,它已經蛻變了形象。就像鯨魚,從生化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它原本屬於陸地動物,由於長期在海邊活動,漸漸四肢退化,而變成了海洋生物。



而在《史記集解》中有一句話:“人魚似鯰,四腳”,這句話很有指向性,有四隻腳的魚,無非就是“娃娃魚”,這個觀點更是在《史記正義》中得到了肯定:“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娃娃魚(即中國大鯢)正是因為叫聲像小孩兒哭聲,所以才有“娃娃魚“的暱稱。但是在《異物志》中又有這樣一句話:“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始皇冢只以人魚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這句話前面說是“娃娃魚”還能理解,但是“皮利於鮫魚”這個就有問題了,鮫魚指鯊魚,和娃娃魚比起來,明顯鯊魚的皮更“利”。另一方面,鯊魚屬於魚類,用鰓呼吸;而娃娃魚是兩棲動物,在成年後用皮膚和肺呼吸,脖頸處也沒有穿小孔,更不可能生活在東海,因為娃娃魚只生活在淡水裡,所以,符合這種特徵的應該只有鯨魚了。

文獻《太平御覽》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據此,有人又推測“人魚膏”就是鯨魚的腦油做成的膏油,這比娃娃魚膏油更具有科學性。也有科學證實用鯨魚腦油製作而成的蠟燭,每小時可然7.78克,而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以燃長達幾年。按照這種記載來推斷,人魚膏似乎就是鯨魚油膏。可還有人認為,真正的“人魚膏燈”並不是只採取一種魚油,而是由多種魚油混合而成,主要包括鯨魚和鯊魚。然而無論什麼魚提煉而成的膏油,在墓室裡點燃,當氧氣漸漸耗盡,都不能做到長久不滅。


古道犀風



人魚膏,即鮫人魚膏,顧名思義,用鮫人的屍體製作而成。其油脂的燃點極低,一滴燃燒數日不滅,若有數具鮫人的屍體,可成兩千年不熄的長明燈。製作人魚膏的過程,據說相當血腥殘忍,而且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活。



鮫人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書籍中多有提及,比如干寶《搜神記》有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說的是鮫人善於紡織,織物叫做“龍綃”,不曉得什麼原材料,肯定不是春蠶吐絲。

還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另外,《太平廣記》說鮫人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簡而言之,鮫人人面人身魚尾,而且還能夠和人類發生性關係,對人體和自身毫無傷害。



傳說女鮫人最愛誘惑年輕的男子,一旦對她生出念想,就會著了道兒,被她拖入海中溺死,成為鮫人獻給海神的祭品。但從文獻記載來說,她們卻成了人類的發洩慾望的“性奴”,被圈養於院落中的池沼,不得不同情。

鮫人全身上下都是寶物,最值錢的,就是她的眼淚,這便是所謂“鮫珠”,價值勝過任何一種天然珍珠。而鮫人所織的鮫綃,也是稀世珍寶,具有入水不溼的神奇功能。用力撕扯,完好無損,表面玻璃般光滑,在海底也可反光。其柔韌度超出任何一種絲織品,甚至強於二十世紀的化纖材料。

鮫人和魚兒一樣,能用肺呼吸,但離開水,頂多只能堅持一天,就會渾身腐爛脫皮流膿而亡,非但無法熬製成人魚膏,反而還有劇毒。

在我的最新小說《鎮墓獸》中,也用了不少筆墨篇幅來寫人魚膏與鮫人,男主秦北洋南下南海,找尋鮫人,獲取人魚膏,以解長白山之圍。我心中的鮫人,是這樣的:

“南海鮫人,赤裸的美人,一頭波浪卷的長髮,就像烏黑的海藻,披散在她皎潔光滑的後背上。但她長的不是人類的歌謠,而像海豚發出的叫聲。”

“南海姑娘繼續沉吟著海豚的歌聲,而她全身的鱗片漸漸發亮,就連一對雙乳也鋪著細密的魚鱗,發出白銀色的反光。她的雙臂腋下有蝙蝠般的翼膜,背後脊椎骨節上生著鋒利的鰭刺。只有柔軟的小腹部沒有魚鱗,更像海豚皮膚般的光滑……她沒有雙腿,只有一條細長的魚尾。”


蔡駿


秦始皇陵中用人魚膏做燈的說法,是出自《史記》中。史記中的原話是這樣的: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據說人魚膏點燃了以後可以長久不滅,燃燒時間遠比普通的蠟燭或者油燈要長很多。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人魚其實很可能只是人類想象出來的物種。至少電影中那種半人半魚的物種是不存在的,現在的記錄來看,沒有發現過任何人魚真實存在的證據,只有一些類似類似的動物。而史學家們根據史書中的描述,也找到了幾種可能是人魚膏的東西。

首先是娃娃魚。史書中記錄的人魚是四隻腳,會發出如小孩哭的聲音。從這點來說,很符合娃娃魚的特徵。所以很多人認為古人說的人魚可能就是娃娃魚。

還有另一種說法,人魚膏其實就是鯨魚膏。用鯨魚腦油做出來的蠟燭,所含的能量非常的高。一立方米的鯨魚膏點燃了以後,可以持續燃燒13年多。所以古人很可能用鯨魚膏來製作長明燈。

從這點來說,鯨魚膏的說法更可信一些。


漂浮菌


秦始皇陵墓裡面的很多東西都讓人很好奇,比如地宮結構、屍體有沒有腐爛、殉葬品、水銀之謎、還有兵馬俑之類的,當然也少不了這個傳說中的人魚膏,那麼秦始皇墓中到底有沒有長明燈,這也同樣是人們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長明燈原料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根據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墓的記載,裡面不但有水銀,還有長明燈,可能秦始皇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黑,所以點了長明燈,而長明燈裡面的油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魚膏。而這個人魚膏則是人魚身上的油,但是是什麼魚?娃娃魚?美人魚?至今也無法定論。


我們先來看看後人的一些推測,他們認為人魚膏是什麼?

其一:鯨魚油,因為用鯨魚油製成的蠟燭特別耐燒,據說每立方米鯨魚的腦油可以持續燒十幾年,所以說長明燈裡的燈油很有可能是鯨魚油!

其二:有關學家不認同司馬遷的說法,他們認為這個人魚其實是鮫人。這種魚長人形,生活在海里,現在肯定是找不到這所謂的鮫人了,根據我國古代相關文獻記錄,

這種魚又稱為海人魚,有手有腳、五官跟人很類似、中等個,而且身上長著毛,沒有魚鱗

其實這個人魚膏到底是什麼已經無法考證,只能等到打開了秦始皇陵墓才能知道了。不過1956年考古學家展開了對定陵的發掘,他們在定陵裡發現了青花龍缸,缸裡有根燈芯,缸內還有燈油,專家們就採取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缸中的燈油是蜂蠟,可是蜂蠟一般狀態下是固體,而長明燈裡的油卻是液體的,這也就解釋不了了,還有個常識,就是長明燈要長明肯定是需要氧氣的,有的人認為燈芯上有類似磷一樣的物質,遇到氧氣就會自燃,沒有氧氣了就自動熄滅,等再次有氧氣了就自動點亮,但這些都是猜測。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關於秦始皇陵人魚膏,可先來看看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最後一句便是人魚膏出處,從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魚油脂為蠟燭而經久不滅”,那人魚為何物,古籍中常有將“娃娃魚”(大鯢)記為“人魚,孩兒魚,腳魚,啼魚,臘狗”等等名稱,其中如南朝劉宋裴駰《史記解集》:“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義》又引《廣志》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大鯢這種動物目前在中國的分佈大概是長江、黃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澗溪流(屬亞熱帶氣候),但根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秦漢時期處於第二個溫暖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柑桔在長江中游地區廣泛種植,桑樹遍佈魯國;竹、梅等亞熱帶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漢氣候繼續溫暖,物候生長髮育要比清初早3個星期,說明這一時期,整個亞熱帶北界比現在更偏北。


那麼在古代關隴和巴蜀的山溪中很有可能存在數量巨大的大鯢,當然如果大鯢油脂可以做蠟,其完全可供應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陣子。

另外一種“美人魚”就是學名為“儒艮”的水棲哺乳綱動物,成年體在2.5米左右,因為雌性儒艮會懷抱幼體浮出海面哺乳習慣似人之態,故稱美人魚。

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這傢伙簡直全身是寶,但我們得看看儒艮的分佈地點:

可以看到其間斷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沿岸和島嶼水域,以及海灣和海峽內的水域,北至紅海海域,南至澳大利亞中部沿岸,西至非洲東部。這樣說來,要從熱帶海灣提取大量美人魚脂膏,經過長途運輸的可能性只能說是“有”,但結合當時的船舶製造水平及航海經驗來說這樣遠洋捕撈一種並不多見且並無特殊用途的動物可能性……確實不大。


還有一種觀點人魚就是鯨魚,據《辭海》的解釋,鯢有二種:一種是兩棲類動物,四足、長尾,能上樹,亦稱娃娃魚;另一種即雌性的鯨。廟庾《哀江南賦》雲:“大則為鯨為鯢。”《廣州記》載:“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由於鯨魚屬於大型水棲類哺乳動物,體長,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點燈確實也具有經濟意義。秦始皇曾令人以連弩在海上射殺過的大魚,有可能就是鯨。而且據國外科學家做的推算:用鯨腦油製成的蠟燭,一支的燃燒值是8克/時,則一立方米的鯨油可以燃燒五千天。

再根據漢唐時期流傳甚廣的《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這些特徵不就在說鯨魚嗎?

從結果來看,鯨魚腦油做的蠟燭相比可以滿足長時間燃燒,那麼會不會是古人在傳抄記錄時發生有趣的失誤:一手資料本想表達的是鯢(雌性的鯨魚)膏為燭,不想在傳播過程中,多數人以為是大鯢(畢竟那個年代,與尋常百姓來說鯨還是很神秘的存在),故記為“人魚”,後來流傳民間,加之又與頗具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有關,就越來越神乎其神,到太史公執筆史記時,用了“度不滅者久之”,其中“度”便為猜不準、猜度之意。

事情過了這麼久,可信記錄少之又少,後人只能在前人留下的隻言片語中尋找答案實非易事,所以我也只能學太史公:這人魚膏是鯨魚腦油了,要想確定真相,怕只有到發掘秦始皇陵那天,話說一提發掘又想起張文藻墓中那對曠世絕句:

‘墓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那個十三歲就登上王位的少年,怕是自己也沒有想到會給後人留下這麼多千古之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