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关于郭树清谈民企贷款比例不符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你怎么看?

OneSky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和银行人,我觉得郭主席说的话比较切合实际,只是民营企业贷款能否占贷款总额的25%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数据,我们不能只看官方表面的数据,实际上贷款总额可能比表面上的数字还要低。

民营银行的作为也被越来越越多的官方传媒表述为“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岗位。科技创新方面,民营企业专利数占我国专利总数的80%,占发明专利的60%,70%的新产品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目前的贷款数量确实与民营银行的作用不相符合。

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较多,有民营企业自身贷款抵押抵押物不足、经济现状不好、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观念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也有银行信贷门第观念和怕担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政府尽管出台了大量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但不少落实起来较难,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局面。

所以要解决个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政府、银行应共同用力:

一是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形成主动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意识,消除信贷门第观念

二是进一步营造民企和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宽松环境。主要是降低民企进入国有垄断领域的门槛,并提高民企入股国企的比例,让民企有机会进入能源、交通等领域与国有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给民企拓宽生存发展通道。

减少一切市场阻力,消除一切行政性、体制性障碍,消除一切歧视性政策措施,保护民企财产权和投资利益,让民企敢于放心大胆地投资;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切实减轻民企和小微企业负担,为真正破解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财经深思


民营企业脱困,关键点不在于银行的主动性,也不在于银行和政府是否帮忙,你要知晓,面对民营企业可能的坏账,你还是需要基层信贷的银行职员自己去判断的,不能因为融资难融资贵,就下达任务,一定要贷款多少多少。这在个人看来是有问题的。也不能在政府层面松口“可以借钱不还”。副总理刘鹤的话可以作为行为准则:“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制约、心理引导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近我们过分聚焦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然而也要了解这种救急方案是应该有底线的,其底线是尽量不要出现新的违约。

民营企业为何融资难和融资贵?国有企业背靠财政的大树,银行自然乐意借贷,而宽松政策和利润驱动,银行是可以同时满足国企和民营的贷款需求,银行只是不乐意借贷给民营,为什么不乐意?因为最近几年有一些民营企业出现违约,有些企业本该倒闭,结果地方政府为了地方GDP不准倒闭,反而让银行增加贷款输血。银行发现这种续贷方式只会让债务雪球滚大,逐步逐步的,就接受教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何让银行不怕?你免除放款人责任不行,你得让银行觉得贷款有利可图。这其中几点:其一,让银行知道国企也会违约,打破国企刚性,让银行考虑道德风险,这方面的案例渤海钢铁破产重整。其二,给民营企业增信,关键是让银行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担保品,那么就要推进一定的产权登记制度或者说资产证券化制度,让资产能够更加快速的变现。其三,这一点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应该要及时兑付抵押品,股权质押你不让强制平仓,利润导向的银行是不敢再给第二家企业做股权质押。

先要恢复信用,再去解决困难,如果“借钱可以不还”,那么未来再违约怎么办?所以,对于防控风险为主银保监郭树清的谈话,我认为重点不在于贷款目标,其是监管层,我们更关心的还是其守住风险底线,牢记“借钱是要还的”。


凯恩斯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实情。主席郭树清最近,谈民企贷款比例不符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客观存在的。

笔者和民企和国企都打过交道,对此是深有体会:

1)比如湖南某装备制造民企,负债率超过100%,董事长每天就是忙着去哪借钱还债,但就是借高利贷,也没有人肯借了;

2)国企就好些,即便负债率也是如此,一方面有母公司免息贷款;一方面有银行信贷。

正如和银行朋友交流,国企有保障,再怎么负债,牵涉到方方面面,如国企员工安置等,上面不会轻易让倒的。

但是,即便高层再鼓励民营融资,也难以改变目前民企融资难的局面。

毕竟银行也是国家的,属于国企,也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若借给民营企业,万一其倒闭,资金打水漂,各方面风险太大了;给国企,至少还在国企内部,无非从一个国企,流到另外一个国企,风险明显小了许多。


胡兄财观


首先这个问题,是之前一系列政策的延伸,联想起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原来很多新闻的出现,都有一根线索,一脉相承,如果顺藤摸瓜,或许还能预知未来,就像唯物辩证法所说: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

首先,本轮去杠杆,信用收缩以来,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爆仓的爆仓,违约的违约。

直到吴某人错误言论的出现,民营企业的舆论焦点,可谓是推到了风口浪尖。

再到北大著名大学教授的言论,由此,一项重大任务落在了我们面前。

然后领导开始布置任务,一把手先发表讲话,传达重要指示精神。

副手随后宣布工作计划,详细解读实施方案和分配任务。

最后下面的人开始逐项落实,先是证券行业发声,拿出方案和行动来。

再是银保监会牵头,银行业,保险业发声,拿出方案和行动来。

最终,央行也出来发话了。

这正如国有企业运作流程一样,先接到任务,领导做指示,部门分头落实,最后项目成功展示。所以更多化解民营经济困境的行动已经在路上了,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等待更多方案成果展示。

以上!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请点赞关注哦,谢谢!


鄧行长


郭抛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找到了一些老数据:

10年前的2008年,民营经济所占全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5%。当时的民营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2%。

但2009年由于“4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再算上之后的经济刺激政策,国企元气恢复,民企所占GDP经济贡献的比重也有所回落,导致目前缩回到60%。

但几轮刺激政策所释放的大部分钱,如樊纲(时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所说:“非常自然地就是交给国有企业去花”。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个数据,那就是民营企业的税收,当时也已经占全国税收的60%左右。

2008年上半年前5个月,

至少10年前,民营企业已经如此重要,但为什么贷款比例始终上不去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民企的经营风险太大,不符合银行对风险的“低偏好”,万一坏账太高,银行没人能承担这个责任。

说说自己的经历

我有一个哥们,好几年前以前是做通讯器材的,偶尔还参与一下当地的政府采购,挣点小钱。

他当时就跟我吐槽:

像我们中标了,就需要采买原料去生产,当地guo企进货,一出手就是5000套,厂家二话不说就赊销,您先卖着;
像我们小公司一次最多进50套,厂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商量,那我们也得答应啊,因为中标了就必须马上生产,违约可不是闹着玩的。。。。
进货难,销售也难啊;
当地guo企进的多,还是赊账,成本低,走货快;我们价格没法压太低,卖不动就库存积压,有时候客户反而要求向我们赊账。。。。向银行借钱,根本不可能,最主要是你没有“足值抵押物”,人家都不理你。。。所以我顶多就是玩玩信用卡,你懂得。。。

小民企的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中小企业生存难,倒闭概率大。

而银行业本身就是个风险偏好极低的行业,对风险的极度敏感,导致银行不可能把绝大多数的钱借给生存能力远不如国企的中小民企。

聊聊最近出事的“雏鹰农牧”

雏鹰农牧在2010年登陆A股中小板,上市的时候风光无限,被誉为养猪第一股,债权评级AA,简直是民营企业的代表。

民企做到雏鹰农牧的份上 ,算是到头了吧?

但就是这样一个公司,最近几年没有熬过资本的洪流,被爆债权违约——没钱还了,怎么办?雏鹰农牧想出一招“欠债肉偿”,用自家产的火腿礼盒、肉制品抵债,真的很讽刺。

上了A股的民企都出现债务危机,你让银行怎么大批量给其他中小民企放贷?

强制让银行给民企输血,不如从根本改善民企的生存环境

最近银保监会“老大”的表态,还放出了“三年后争取一半的新增贷款给民企”的豪言壮语,真的令我等民企听来热血沸腾,民企当然也确实需要来自银行机构的输血。

不过,广大民企融资难的问题,真的不是简单给商业银行上一个“贷款KPI”就能解决的。

因为目前银行拿的,绝大多数还都是普通居民的存款。我国的居民存款率,也在40%以上。银行是需要对居民存款负责,万一过度房贷给民营企业,导致坏账率一升再升突破红线,未来可怎么跟老百姓交代??

直接给风险偏好很低的银行,加上民企贷款的KPI考核,银行不说但心里不愿意啊!

于是,我们就看到今天A股一开盘,银行股就带头猛砸!

这就是他们的表态!

解决民企融资难题,让银行输血当然是方法之一;

但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为民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能不交的钱就不交,能少交的钱就少交,民企杂七杂八的负担小了,比什么都好使。


金投手


郭树清的讲话是对人行易行长讲话的呼应,易行长认为现阶段应当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的可得性,接下来郭主席的说法更加具体;民企贷款占比与其所占经济比重不符。二种说法的意思基本一致:民营企业贷款比重需要提高。

我曾经从事了几十年的银行信贷工作,如今也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一份子,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难”深有体会。

民营企业贷款难,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门槛高。没有几千万的销售,银行都不会正眼看你。二是担保难。银行对抵押情有独钟,但民营企业重资产的毕竟少数,找人担保又怕受牵连。三是回报要求高。银行通常会要求贷款企业配合完成任务,以更隐蔽的手段变相提高利率。四是周转不确定性高。贷款到期还进去后 你都不知道能不能再贷出来,什么时候贷。

这些年银行做大企业,磊大户做平台,日子过得滋润,资金“脱实向虚”玩得很溜,根本看不上民营企业。以本人的工作经历,民营企业授信申请的通过率不到十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郭主席的数据。

老实说,这几年银行是有点膨胀了,钱是赚的很多,但是真正支持实体的贷款是少之又少。几乎所有银行总喜欢以民营企业风险大来搪塞自己惜贷的理由,在我个人看来,银行自身也是导致民营企业风险增大的原因。

首先是银行的引导作用。银行自己都把资金投向虚拟经济或房地产,你凭什么说实体企业去投就有风险?其次是银行的抽水作用。贷款利率高企, 不断吸取实体企业资金,有时甚至抽贷,还说企业资金链紧张风险大,这样风险能不大吗?最后是银行的蛊惑作用。企业本来经营好好的,你去怂恿他搞什么股权质押,贷出资金来进行套利。结果套利出了风险,银行脸一板,说“风险自担”。

以上,都是银行之前对待民营企业的做法。所幸高层看到了,第一招金融去杠杆,把资金拉回实体;接下来第二招,要求银行扩大对民营实体企业的贷款,这是釜底抽薪,让银行这个“坏小子”回归主业,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我拍手叫好!

有人说逼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不符合市场规律,我认为这些都是银行利益的代言人,其观点不值一驳。管理层的表态,决定了其举措的战略高度,我坚决赞同。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寒潭


小微民营实体企业的现状

能出席中央座谈会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都是成功者,他们这些民企航母基本不缺钱。而绝大多数小微民营企业的现状是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生死线上,要想救救我们这些小微民营企业,关键难题是如何解决银行信贷的严重问题:一是中央连续出台抢救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新闻媒体不断发声支持小微民营企业。但具体到地市级以下的各银行仍然是我行我素,对民企快到期贷款依然继续进行断贷、减贷、抽贷、减额业务流程(武威邮储银行为例)不管不顾企业好坏、死活。与中央强调的扶持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中国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都是超额抵押物抵押贷款。如:民企买地建厂投入1000万元,向银行贷款时由银行指定准人的评估公司来评估,评估价值减半只能在500万元左右(潜规则),银行再给民企抵押融资时再减半贷款,只能贷到300万元左右。三年期这笔贷款一年到期时抵押物仍在银行,但贷款银行却又给你减额、减贷、抽贷,这种情况还是较轻的。民企贷款一年到期银行就要求必须先借钱(高利贷)还贷之后才能给续贷(有些银行和高利贷是通的,借高利贷日息一毛五分左右)。如果民企巴结不好只要银行断贷,民企就要重新从其他银行另行贷,银行最快也需3-6个月,五、六个月以上贷或不贷这个小微民企投资建厂资产就成高利贷公司的财产了。所有小微民营企业主自杀、跑路、倒闭都是由银行业这种弊端制造的悲剧。三、新闻报道说给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多少,形势喜人。但现实很骨感小微民营企业这几年只有银行业抽贷、减贷、减额、断贷的份。几乎就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贷到款(武威市邮政储蓄银行为例可看他们数据)。大银行借钱给小银行、国有银行借钱给农商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只要互相谈好利率,这种“同业拆借”走的是民企贷款流程,贷款就是这样同步增长了,新增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现在小微民营企业的现状。有些地区民营小微企业的现状更惨。只有惩治这种现象的发生,强力尽快把中央政策督查落实到市县级地区银行,民营企业才能有活下去的生活和希望。严肃纠正以国企为标准的信贷监管标准要求,把民企资产等同银行信贷的机制相匹配,取缔一些银行业的霸王条款,互相都要建立诚信机制(只要求企业讲诚信,而银行随意违约抽贷、减贷、断贷却没人管)才有民营企业的活路。对小微民营企业而言,贷款难难于上青天!什么时候党和国家支持、扶持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才能落地到我们最基层银行,小微民企能否活过今冬,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愿这些政策不要停留在口号和新闻媒体上。


齐禄德


觉得国庆节后开始打乱拳!

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融资

很多人在谈到民营企业融资占比时好象根本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率,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由于资本积累时间不同而必然导致巨大的总资本差额,而资本额不同,同等杠杆率下贷款总额当然应该会有差异,因为资产负债率决定长期和根本的偿债能力啊!何况,民营企业的多数是紧跟市场表面追求当期净现金流和损益,往往忽略资产负债管理,导致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其资产减值预期严重,当然不该再对其加杆杠也就是再增加融资了!

还有,社会信用增长过快带来的远期影响必然是利率上行,而分配不合理又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产能相对过剩、经济持续低迷,进而带来资产收益率曲线下滑,这一升一降导致多数企业借得多亏得多,庞氏骗局能玩多久呢!


一轮明月弯刀


拯救民企的有效办法就是拯救中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低落,打击资本流入,企业发展资金紧缺,也伤害投资者,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资金链双重紧缺!国家要拯救的应该是市场(资本市场、消费市场等),培育市场,监管市场,繁荣市场!而不是使市场低迷!企业应在市场中求生存发展,让市场推动企业成长,而不是借钱给企业,再背债务!股市长期低迷,至使1亿的家庭消费降级!股市长期低迷,至使很多企业倾家股权质押,处于风险边际!股市长期低迷,打击民间资本投资,削弱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的功能!谁说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应抽嘴!杠杆才是名副其实的虚拟经济!拯救市场才是拯救生产企业的公平有效办法。


手机用户62452857358


既然提民企贷款占比,那不得不提国企,有对比,才明白产生现象的原因。

国企最艰难的时刻,应该是2015年底。库存高企,消费停滞,市场价格透明到没有利润。我知道的几个工程机械的前几名的国企都负债累累,重复抵押,完全靠银行的贷款输血活着的。他们活着,保证着地方就业率,保证着地方稳定,保证着国企发展这么多年打造出来的一块招牌。国企不能倒,虽然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政治根本来说,它们是国家发展的一面面旗帜。旗帜不倒,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民企困难了,会有什么结果呢?负债,法人是要负责的。市场产品都有生命周期的,一旦,民企在转型中失败,大的企业,有地方政府协调,但更多的中小企业,犹如大海里的浪花,就这么消逝了。所以,私营企业的老板们,可以说是提着脑袋在奋斗。对于贷款这个口子,银行也没法救,一个因为没有政策兜底,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底在哪里。政策也没法兜底,一旦放开,会有很多人钻空子。


民营企业犹如人身上的毛细血管,资金犹如血液流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到老百姓手上,毛细血管至关重要!有几个问题:

为什么民营企业日子不好过?

我们把市场存在的民企,分为2种:

一种是和国企产品有竞争的民企。

过去,国企在做出标准产品,做标准市场的时候,民企走了捷径,靠着低品质,低价格,抢占了一部分市场,这也是导致2016年底,这波国企难过的一部分原因。有一部分民企在后期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在管理的费用上来后,这部分民企的市场价格,也跟着上来了。像做拖拉机的福田,生产钢铁的沙钢、日照钢厂,都是成功典范。当他们做大后,遇到市场危机时,受到的待遇和国企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养活着地方上大几万的工人。而没有意识转型的民企,在供给侧改革中,或因为环保严查,或因为成本涨价,都倒掉了。后期,能与国企竞争的新民企,很难再起来了。在市场规模化渐渐成熟的环境中,新生力量是很难存活的。

另一种是给国企做配套产品的民企。

做配套,在国企合并的过程中,犹如动脉血管的合并,而部分毛细血管必定要被淘汰掉。国企合并,在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消除了国企间互斗带来的消耗。但合并对这个配套市场来说,是次重新洗牌。被洗掉的民企,需要资金么?能给贷资金么?答案都是否定的。

民营企业的真正问题在于资金么?

资金只是企业的血液,而真正的成功需要企业文化沉淀出来。共享单车盛行的时候,甚至有90后的孩子在CEO的位置问,要70,,80后干什么这样的奇葩言论。另外,乐视网算是民企的典范,缺钱么?结果却是让人胆战心寒。

还有一家民企,做韩国饰品贸易,每年拉到1000万风投,可是各项数据都在亏损,且好无转机。领导的管理就是每天在公司喊口号,加紧各门店的销售,而没有实质上的新产品方向和销售模式。自己的门店在一个个因财务亏损而关掉,却骗来了不少加盟商。这样的企业给资金有用么?

我们能不能有专业的信贷咨询公司?为给予贷款的企业设置白名单选项,杜绝有问题的企业继续生存,让大家都不要浪费资源。给予贷款的企业,应该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让投资人受到尊重。在有敬畏心下存活的企业,才能健康茁壮!


什么样的民企需要资金?

受市场风险影响的民企!这种民企,有完善的运转机制,有市场规模。经济危机下,营业额大幅下滑,但市场份额占比没变的。

在市场转型中的民企!在市场创新的民企!这些民企,是未来的主体,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些企业,需要有完整的审计方案,有完善的预算,要有靠谱的企业家,才算真正需要资金的


顺带提一句,正常的造血机制,是民企存活的根本。

某些地方的大水灌溉,只会给市场带来不可修正的外部性。比如,滴滴打车的补贴,让参与的车主拿更多。对正常运转的出租车,怎么办?又比如:共享市场,一辆自行车的造价达到6000元。而对于自己投资做共享市场的企业主,该怎么去核算成本呢?这些对正常企业是致命的!当风停了,倒下的不光是风投扶持的巨头,还有原来正常运营的企业。

这2年的环保严查,很多私企是没有转型时间的,没有商量的关门。这种突发政策,让民企有窒息的感觉。

产权分离,产权明晰,消除市场的外部性,让市场的话语权交给市场。可以有汲水政策去引导企业,但也要设定扶持退出的计划。让被引导的企业,在正常轨道里行走,而不是在风口飘的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了!


最后,我希望看到这个问题的人,能够认清一点,资金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不能出问题的时候,把责任推到资金不足的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