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

「生态文化」生态法治建设和生态道德建设并重

「生态文化」生态法治建设和生态道德建设并重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如何從哲學的維度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命題,如何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關係,如何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特質,是我們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生态文化」生态法治建设和生态道德建设并重

在如何開展生態治理問題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超越了西方單純德治主義和技術主義的生態治理觀,堅持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對於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堅持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

以“生態中心論”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生態思潮主張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和科學技術的運用,代之以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和個人生活方式的轉變,秉承的是一種單純德治主義的生態治理觀;以“現代人類中心論”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生態思潮則主張通過技術革新和實行包含預防和懲罰機制的環境政策的技術主義路向實現生態治理。習近平總書記主張“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須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使嚴格的生態治理制度建設和生態價值觀的建設有機統一。

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的不同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夠超越西方單純德治主義和技術主義的生態治理觀的根本原因。具體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生命共同體”概念,這一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批判借鑑西方生態哲學的系統性、整體性原理,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現代轉換和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論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它不僅揭示了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時,要維繫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而且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性質取決於人與人關係的性質。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方面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另一方面“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西方生態中心論和現代人類中心論思潮都是撇開人與人的生態利益關係抽象談論人與自然的關係,其理論必然缺乏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維度,缺乏對環境正義的價值追求。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性質取決於人與人關係的性質。這也決定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把協調人們之間的生態利益矛盾,實現環境正義,作為展開生態治理和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並把生態文明建設與以人民福祉為目的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環境就是民生,並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應當“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的主要內容

在法治和德治的關係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法治與德治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法治能確保人們的道德底線,並起到提升全社會道德素質的作用;另一方面,德治又能夠通過道德教化來保證法治實施的社會基礎,這就決定了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必須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也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治理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的統一,實現生態治理中外在的制度強制與內在的道德自覺有機統一。

生態法治建設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從而合理協調人們在生態資源佔有、使用和分配上的矛盾利益關係,使環境受損人的利益和生態權益得到合理保障,實現環境正義,並最終形成一個社會良性循環、各方面各得其所的機制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二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切實走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使各級官員能夠切實擔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政治責任;

三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從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

四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不僅實現自然資源所有人和環境管理人相互配合和相互監督,而且實現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統一管理,最終使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道德建設主要是指生態道德價值觀建設。在生態道德價值觀建設中必須重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主要體現在“天人合一”與“貴和”的“和合”文化觀念上,這種“和合”文化形成了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同生存與和諧統一,而且崇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只有把這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在全社會紮根,才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真正確立珍愛自然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從而使保護生態的行為從外在的強制上升為內在的自覺。

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的價值與意義

堅持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在肯定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機聯繫的同時,堅持解決人與自然關係的關鍵在於解決人與人的關係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始終把如何處理人與人的生態利益矛盾這一問題看作是解決人與自然關係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這就決定了在生態治理中必須建立公平正義的生態資源分配製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環境正義的價值取向和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的價值歸宿。

堅持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對於如何展開當代全球生態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黨的使命。當前黨面臨的現實問題是要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發展不再是以解決人民群眾溫飽問題為目的的那種低層次的發展,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良好生態環境和生態產品的需要。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從以勞動要素投入為主、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換到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方式。

生態文明發展道路不僅要求我們必須重新理解發展的本質、發展的目的、發展的評價尺度等問題,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且還要求我們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法治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並重的核心是通過生態文化體系和生態制度體系建設,實現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釐清不同民族國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不同責任和義務,以環境正義為價值訴求,遵循“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通過對話與合作,實現全球環境治理與消除貧困、全球共同繁榮發展的有機統一,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邁 向 綠 色 發 展 新 時 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