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適當降低增長預期有利於穩增長

本報記者 王麗娟

“今後兩年增長6.2%即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此後中速增長平臺可能調整到5%—6%之間,或5%左右。中速增長平臺形成後,根據國際經驗,將可能持續10年乃至更長時間,從而為實現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打下穩定基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近日在北京大學中國財富管理論壇暨中國式財富管理研究院成立儀式上這樣預測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勢。

劉世錦在作題為《宏觀經濟走勢與穩槓桿、穩預期》的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進入減速軌道,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劉世錦認為,增長階段轉換是新平臺(中速增長)、新階段(高質量發展),而非新週期。過去八年的速度回落用已有的週期理論都難以解釋,是後發追趕型經濟體“擠壓式”增長的特有現象。而推動增長階段轉換的主要因素是終端需求和重要工業品出現歷史需求峰值、人口和勞動力的總量與結構變化、資源環境約束邊界臨近這三方面。

劉世錦認為,事實上,適當降低增長預期有利於穩增長,應該糾正“速度高才是形勢好”的觀念。不僅政府要轉變認識,還要引導社會輿論,調整決策方法。由過去的速度決定其他指標,轉為質量指標決定速度,形成以就業為重點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還可包括風險防控(槓桿率)、企業利潤、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與此相適應的增長速度,才是合適的、可持續的,從長期看也是較高的增長速度。

在他看來,2018年前幾個月終端需求出現季節性回升。但是隨著治理地方隱形債務風險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明顯放緩。不考慮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下半年也會出現一定幅度的增速回落。

“今後一個時期,隨著房地產、基建投資下行並尋找新的均衡點,中速增長平臺將有一定幅度下移。此後,中國經濟逐步進入終端需求趨穩,存貨、生產性投資等成為波動主因,即大L型下邊加小W型波動的狀態,進而轉入一個動能轉換、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較強的增長階段。”劉世錦說道。

對於在新形勢下如何擴大內需,拓展增長新動能,他認為應該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開放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市場,允許相互流動,優化資源配置,這其中的重點是土地制度改革。

二是加快農村居民城鎮化進程,提供均等公共服務,促進這個群體的住房消費,進而帶動其他消費,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最具潛力的領域。

三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把支出重點轉向醫療、養老、教育、社保、基礎研究等短板領域,基建也要圍繞這些領域優先展開。有些必要的基建項目可以後延,防止以後增長大幅下滑,繼續推動國有資本用於充實社保基金。

四是加快推動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重點是石油天然氣、電力、通信、鐵路、金融等領域,放寬准入,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同時帶動這些領域有效投資增長。

五是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重點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娛樂、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促進品牌品質消費,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擴大規模、提高質量。

進入中速平臺後,高槓杆問題突出,劉世錦認為需求結構、供給結構、金融結構都應依次調整。國際經驗表明,槓桿變動具有長週期特徵,降槓桿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

他認為,高槓杆背後有複雜的體制、政策原因,比如追求過高增速的政績評價體系,政府與國企的預算軟約束,金融、房地產泡沫刺激的過度擴張,企業融資結構、治理結構的缺陷等。

他還認為,正確的或好的去槓桿應當是在穩槓桿、穩正常經營的同時,著力解決高槓杆背後的體制政策問題,由過度擴張模式轉向穩健或謹慎經營模式,提升效率,逐步將槓桿率降低到一個合適水平。相反,如果只是力圖在短期內把槓桿率指標降下來,不抓必要的改革,或者像有些地方那樣過多采用行政手段降槓桿,很可能達不到政策初衷,事與願違。

最後,他表示,降槓桿既是戰略,也是藝術,要在深層改革與短期平衡、打破剛性兌付與避免大範圍風險中找到平衡,對其長期性、複雜性應有足夠準備。正確地穩槓桿、降槓桿,將為經濟平穩轉入中速平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