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古镇大桥,有史以来就是沙土旱地,长不了水稻,以种植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粟子、大豆、高粱、花生和山芋为主,是个严重缺少大米的地域。直至1969年进行旱改水,试种水稻成功后,沙土旱地上终于破天荒地插上了黄秧,解决了缺少大米的状况。

我们儿时,到了秋季山芋收获后,也是大人和孩子们能填饱肚子的时候。山芋淀粉多,特别养人,一个山芋场下来,人们不仅都会吃得胖起来,而且解决了春夏没米糁儿粥嘴尖起来喝的情景。

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那个年代,各生产队每年种植的山芋田亩特别多,加上山芋的产量比较高,分给村民的山芋当然也就不会少,并且6斤山芋才折算1斤荒粮(1斤麦子、玉米、粟子或高粱均算1斤荒粮)。秋后的气温逐渐变凉,山芋最怕冻,一冻就会坏。为防山芋冻坏,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屋内挖个山芋塘储存,再切些山芋片儿或山芋干儿晒干收藏,留着来年三春天缺粮的日子吃。

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秋天里,村民们分得的山芋多了,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吃山芋,用当地土话说,就是山芋打滚。早晚吃的不是山芋茶,就是炕山芋。山芋茶,就是把山芋放在水中煮熟,便吃山芋便喝茶。炕山芋,就是把山芋排列在锅壁上,放两碗左右的水煮,待锅中的水基本上烧干了,山芋也就熟了。紧贴锅壁的山芋皮会被炕焦,吃起来香。

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因为山芋有土腥味,时间吃长了,大人和孩子们也会犯口味。午饭,有些村民家中除了煮山芋菜菜儿粥,或剥些嫩玉米粒当米煮菜菜粥外,不少家庭为了调剂家人的口感,想着法儿,变着花样改变山芋的吃法。为了哄孩子们高兴,大人会说,今天中午给你们蒸山芋砧肉吃,或说给你们下山芋丝儿面吃。孩子们听说吃山芋砧肉、山芋丝儿面,高兴得又蹦又跳。不是别的,是因为这山芋砧肉、山芋丝儿面的名称好听,其实都离不开山芋。

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蒸山芋砧肉,就是将山芋刨成丝,放到清水里泡上半个小时,让淀粉吐出后,挤净水,不放盐和油,仅放些切碎的大蒜叶一搅拌,然后搓成圆团放在蒸笼上蒸。制作工序虽说有些麻烦,但蒸出的山芋砧肉晶莹剔透,让人爱吃。

寻味江都|山芋丝儿面

吃山芋丝儿面,工序就简单多了,也没有多大的麻烦。山芋丝儿刨好后,无需用清水泡,锅中的水烧开后,放些苋菜、青菜或大椒叶子,待锅开了就放盐,将山芋丝儿倒入锅中煮开即可。山芋丝儿面煮好后就要吃,时间长了就会被变成一锅山芋糊糊粥。虽说放了盐是咸的,但吃起来还是甜甜的,不像吃山芋茶和炕山芋那样淀粉量人喉咙,滑溜溜的,特别爽口。中午锅里没吃完的山芋丝儿面,到了晚茶时分,就成了山芋糊糊粥了,锅底上还会沉淀下一层2至3毫米的山芋粉块,馋嘴的孩子们会抢着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