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的耳機跟500的耳機,區別大嗎?為什麼?

歷史娛樂評論


如果只是簡單回答有沒有區別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往最基礎的理論去說,所有產品其實都只是利益權衡下的結果,而價格是廠商基於自己的權衡和盈利目標定出來的。只要價格不同的產品,他們之間肯定是有差異的。


再回到耳機這個針對性問題上,我們在探討兩款耳機的差別時,一般都集中在觀感、佩戴感和聽感這三個方向上,有些需要操作的產品或者還要加入操控感之類的。反正,基本都走不出這框框。



觀感和佩戴感這兩點很好理解,影響因素也很直觀。影響觀感的基本是造型設計、外觀工藝這兩大方向,而佩戴感涉及的東西則更多。如果籠統把耳機分為頭戴式和耳塞式的話,那就分成這幾點:


  • 頭戴式:開放式和全包裹式的差別、耳機大小、機身上緩衝帶和耳棉的物料選擇、機身設計對人體佩戴的適配度、機身材質、重量、耳棉的透氣程度和舒適性...

  • 耳塞式:耳機造型對耳朵的緊配度、塞子的材質和尺寸、其他固定結構的舒適程度、耳機材質對人體佩戴的影響、異物感的處理......


說過了佩戴感之後,就到聽感。



我們經常會把聽感簡單地說成「音質」,這是不對的說法。音質只代表聲音的質感,只是聲音的其中一個要素而已,不能囊括到聽感中,這個是需要注意的。


然後我們再談聽感,這一部分涉獵的元素就多了,要全部列舉出來是不可能能的。當中,包括有我們熟悉的單元類型、單元數量和組合的排列結構,當然少不了的也要提到談到單元的材質和質量等等問題。說過了單元之後就要說整個耳機結構,它的阻抗、內部用什麼材質去連接、接入的接口是哪一種,機身開孔對聲音的影響以及機身材質對聲音的影響......涉及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要真正把它們全部列舉出來就已經是一篇很詳細的報告了。


或者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籠統的詞去概括,那就是耳機的「配置」,它也是最直接影響產品售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只要廠商在這些環節中選擇出現差異,那兩款產品的價格和體驗必然就有差異。正如我們在開篇中提到的,產品都是利益權衡下的結果,只要構成這款產品的權衡點變了,體驗和價格就必然會變化。



所以我們在對比產品或者劃分價格區間的時候,都會盡可能縮窄這個範圍,不然相差太大的話,對比就沒有太多意義。


迴歸到問題本身,1500 元和 500 元這個已經是相差了兩個價格區間的事了,硬要拉在一起講是不合理的。而且可以明確地給出答案就是,將兩個差了兩個價格區間的產品去對比,即便沒有實際的對比結果,也都能知道兩者之間是有明顯的差異。


而且很多時候,有用戶會把「自己聽不出差別」和「本身沒有差別」畫上等號,這是一件比較可笑的一件事。原因就像,紅外線是人類在一般情況下看不到的,那你是不是要說紅外線其實是不存在的東西呢?


XDWIRE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答案一般分三種:

一、1500比500略強些,一般同一品牌下會是這樣。比如拜亞880或990pro跟自己家的500的比。不同品牌大致同類也差不多,比如DT880,990PRO跟K450比;

二:沒啥差別。比如500的fiil跟1500的索尼A1比。

三:反過來,這種情況更多。隨便舉個例,500的fiil比1500的陌生人妻。500的歌德比上面的A1,人妻等一堆貨。


傑長老


區別不大!

手裡有頭戴森海小饅頭2,1300元,索尼1A,1300,AKG Y50,500元,耳放飛傲q1 mk2,聽著區別不是太大,一般用戶500元的就夠了!


Coco866


不具體到某兩個耳機,很難籠統的回答這個問題,即使具體到某兩個耳機在不知道搭配什麼前端、聆聽什麼類型音樂的情況下,也很難比較。我個人買耳機的經驗是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你花了一塊錢未必買到三分貨,但三分貨一定要一塊錢去買~所以1500和500的耳機差距可能不太大


AJ1121


這塊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的提升。價格提升很大。但是如果是木耳朵區別沒有那麼大。


受不了這些豬的味道


區別很大,差1000塊呢。。。。


呲咧花


別買鐵三角就行了 後悔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