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早年卡帶隨身聽的絕佳音效現在找不到了?

浩然之士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搞清楚模擬音頻和數字音頻的區別

聲波是由機械振動產生的,當聲波進入人耳,鼓膜發聲震動由神經傳向大腦,而後就反應為聲音。

模擬信號:模擬信號是指信息參數在給定範圍內表現為連續的信號。 或在一段連續的時間間隔內,其代表信息的特徵量可以在任意瞬間呈現為任意數值的信號。所以模擬信號是連續的,聲波就是機械波,話筒把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幅度的直觀感受就是聲音的大小:如圖:

數字信號:數字信號指自變量是離散的、因變量也是離散的信號,這種信號的自變量用整數表示,因變量用有限數字中的一個數字來表示。數字信號是用兩種物理狀態來表示0和1的。即通過採樣和量化,把模擬量表示的音頻信號轉換成由許多二進制數1和0組成的數字音頻信號,如圖:

模擬音頻的記錄就是通過唱片(LP)表面的起伏跌宕(當然細小到你很難看見)或者是磁帶上的磁粉引起的磁場強度來表示音箱上振膜的即時位置,比如說,當唱片表面在某一時刻比前一時刻的紋路呈下降趨勢時,音箱上的振膜就會向裡收縮;如果呈上升趨勢,音箱上的振膜就會向外舒張。他們兩個在理想情況下呈比例關係。

而實際上所謂的雙聲道,單聲道就是指需要記錄幾個信號,你可以理解為,如果是雙聲道的磁帶,那麼在記錄同一時刻(磁帶上的同一個位置)會有兩個軌道,一個負責記錄左邊耳機振膜的位置,一個負責記錄右邊耳機振膜的位置。以此推類,多聲道的模擬信號也可以這樣實現。

那麼模擬音頻轉化為數字音頻的過程是怎樣的?實際上模擬音頻與數字音頻的區別就是連續信號與離散信號的區別。連續信號的特點是連續,比如唱片,比如磁帶,磁帶在播放時磁帶的移動是連續水平移動的,唱機的唱針在唱片上運動時是連續變化的。這意味著信號不會失真,但是保存這樣的介質就會非常困難,比如說唱片會磨損,磁帶也會老化。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將這些模擬音頻的信號保存起來呢?目前人們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數字來記錄下這些信息。這些模擬信息一旦被數字保存當然就方便多了,比如說,數字可以被永久的保存,圓周率的數字再過多少年也不會改變,不會磨損;比如說,數字可以被傳輸。


firepoint0


在數字音樂統領全球音樂產業的今天,我們的聽歌方式已經和十幾年前有了巨大差別。如今是移動設備的時代,手機成為了絕對的主流,對音質有更高追求的用戶則選擇HiFi播放器。而曾經帶給70和80兩代人無限回憶的磁帶,已然成為了一段歷史。

如果你用過磁帶,那麼你

至少已經到了奔三的年齡,如果在你家裡還能翻出幾盤磁帶,那麼你的孩子也許都會打醬油了。80後是受磁帶影響最深的一代人,我們從小所能接觸的音頻設備就是錄音機和磁帶,後來又有了Walkman和“打口帶”。如果你也曾有過為了讓隨身聽省點電,用鉛筆手動倒帶的經歷,那麼恭喜你,我們都老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世界上第一盤磁帶早在1928年就誕生了(由德國人研發),之後陸續誕生了磁帶錄音機、雙聲道錄音技術、多軌錄音技術...但磁帶和錄音機的體型一直都很巨大,無法實現便攜。直到1963年的8月30日,改變磁帶(音樂)產業的飛利浦公司,為世人帶來了第一盤小磁帶,音樂也第一次可以裝進口袋裡了。

隨著5年後(196

8年)全球第一臺隨身聽的誕生(飛利浦el 3302),正式開啟了磁帶40年的輝煌歷史,當然還有兩代(三代)人滿滿的回憶。不管你有沒有用過磁帶,今天我們都將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重溫那一盤磁帶的故事....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如了二十一世紀,科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首先是MP3的出現迅速取代了卡帶隨身聽,因為其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等很多因素而被人們喜愛。

之後,手機的出現,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又迅速的取代了MP3,智能手機功能更多,播放歌曲,播放視頻,打電話,迅速滿足了廣大客戶的需求。而且,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尤其是從2016年開始,許多聽歌軟件開始收費,流行的歌收費,好聽的歌收費,經典的歌收費,下載個高品質的歌還需要開個會員。


所以說,不是絕佳的音效找不到了,而是需要花更多的錢了。不過,也許卡帶隨身聽也是一種回憶,畢竟也承載了那幾代人的回憶。回憶的歌曲是最好聽的吧……時光一去不復返吶


烊煬動漫


真是服了,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卡帶的音效好…………很懷疑請問者是否聽過磁帶機。還記得1990年,第一次聽CD機,那個驚豔啊,下巴都要掉下來了,音質好了不止10倍……如果一定要說磁帶的音質好,也是有的,那就是錄音棚裡的原盤,可稱大餅子,臉盤那麼大的那種…………

回到音質變差的問題,應該是由CD抓軌後壓縮而來的MP3,因為存儲空間和網絡傳輸的問題,文件被壓縮了,音質折損了很多。無損音質大概要40M一首歌。

但並非下載了無損音樂,你就能聽到好音樂,普通電腦裡的聲卡,對音質的折損,也貢獻了一半的力量,真正好的聲卡,和一張好顯卡差不多價錢,誰的個人電腦,會裝千元以上的聲卡啊…………還要配套的功放和音箱

我覺得題主的困惑,更多是入骨的情懷,還有那年代聽音樂的低起點。老一輩是聽著中波和FM收音機過來的,自然覺得卡帶機音質更好些…………


lvty868


第一次買真正意義談得上音效的是在大學買的松下隨身聽RQ-SX91,還記得當時興奮的心情。揣著鉅款800元(幾個月從牙縫裡省的),去了一家同學介紹的走私店,他的也是那裡買的,講了半天價就便宜了十塊錢,不過也好開心啊。

那科技感的線控,纖薄的機身,實用的外掛,帶個耳道突出的耳塞,無不讓我興奮。

第一次用他聽歌簡直無以名狀,底噪抑制,歌間靜音,自動翻面,快速上一首下一首。。。

音質是震撼的,在那以前真的沒聽過這種音質。清晰的唱腔,富有彈性的低音,關鍵是,低音強了,其他東西還是很清楚!

現在的前端和耳機都是比較好的,音質絕對是更上一個臺階,可是當初那種震撼是沒有了。

前幾天升級了有平衡口的前端,還是小小的興奮了一下,不過和上面的感受不能同日而語。


小黑115284211


聽覺發生了變化。

原來的隨身聽有卡帶機、cd機、md機、後來有mp3播放器,現在的手機,大磚頭神器。

為什麼會覺得卡帶的隨身聽音效好呢?

原來的低音效果刻意加濃了。

再說以前聽的是老音樂,重在旋律。







嘟嘟看天下


這裡是最佳答案,請問有誰說能用數字信息記錄一盤磁帶所有的信息?沒有。

世界上最牛的存儲介質依舊是磁帶,這是事實。

我可是花了十幾年還沒有習慣數碼聲。頂級音響,誰不配上黑膠?

音樂聲音的好壞,不能以乾淨來區別,林間鳥聲,多麼悅耳,你試試去掉所有底噪聽一聽。

音樂唯一衡量標準那是讓你起雞皮疙瘩,數碼聲,呵呵了,呵呵了,僵硬呆板。

除非你喜歡去夜店。

再舉個例子,頂級電影拍攝,優先選擇膠片,為何?依舊是模擬信號,因為底片是按照光子的微觀層面記錄信息的!當然,還涉及到底片的製作工藝。

磁帶依舊是如此,磁帶技術並沒有成為歷史,相反,珍貴信息,海量信息的存儲,全球依舊首選磁帶,只是磁帶技術升級到你目瞪口呆的地步。


無缺亦空


這是由於功放或者是耳放的檔次不夠,現在的智能手機,包括很多便攜播放器雖然用了很高端的音頻解碼芯片,甚至有人還配置了很好的耳機,但是聽起來卻不見得怎麼好聽,播放器還能解決下耳放的問題,但是手機就不容易解決了,因為供電是個大問題,目前在國內乃至世界上,在手機裡解決耳放問題處於前列的是vivo的x和xplay系列手機,但是也還是不去播放器的,畢竟手機不能把所有電都用來供給音頻。下邊來簡單的說下功放或者是耳放對聲音的作用,它們對聲音有塑造和修飾的作用,任何音響一定要能出"甜聲"而絕對不是什麼爆棚,下潛多深,高音多亮,這些當然也是指標,但是出布來"甜聲"這些指標再好你聽多了也就膩味了


腐爛的大蘋果


另外還有一篇關於此爭論的小文,摘自豆瓣可以參考

在音響界,模擬聲和數字聲孰優孰劣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黑膠唱片和CD唱片的拼殺尚未結果,模擬磁帶和CD唱片的爭戰又開始了。相信絕大多數音樂愛好者認為CD音質好比磁帶好。大家都人為磁帶聲音很劣質。模擬聲的代表是黑膠唱片,只有黑膠唱片能與CD唱片一爭高下,而磁帶卻沒資格。但是,我要告訴你們:錯了。磁帶聲音劣化是由於保養不善造成的。事實上,全新的或保存良好的模擬磁帶的聲音是絕對勝過CD唱片的。模擬磁帶的聲音遠比一般人想象的好的多,它的音質柔和滑爽,聲音過度自然,聽久了,耳朵也不會累。模擬磁帶可以完全複製CD上的音樂信息,而CD唱片卻不能完全複製模擬磁帶上的音樂信息。磁帶的模擬聲有著完整的聲音信息,它的聲音是連續的。CD的數嗎聲是不完整的的聲音信息,每秒的聲音被分割成16點,每點間中的過度聲音被刪除了。這樣的聲音是不完整的,它的聲音是間斷的。由於耳朵聽覺的遮蔽效應,人們聽CD的數嗎聲時好象沒缺少什麼,但實際上聽感變的僵硬呆板了,這就是討厭的數嗎聲。儘管,二十年來,CD唱片的錄音製作技術不斷的提高,如:前期錄音技術從16比特到20比特再到24比特;唱片的製作技術從ADD到DDD再到DDDD;唱片的形式從HDCD到XRCD再到LPCD等一系列新式CD唱片每出一種新的CD唱片形式,在其誕生起都吹捧的完美無缺,但是沒有一樣能長久保持。很快被更新的技術淘汰了。實際上,任何一種新技術對音質的改善都是微乎其微的,都是治標不治本。而不斷翻新的CD技術正說明了CD數字錄音技術是如此不成熟。(恐怕只有SACD才能讓CD數字錄音技術達到成熟狀態。)而模擬錄音技術早就達到非常成熟、非常穩定的完美狀態。在數字CD唱片家族,最終都是以16比特的數字聲進如聽者的耳朵的。那種“每秒鐘被分割成16點”的聲音始終是不自然的,都是不耐聽的。無法超越模擬錄音的魅力。在數字唱片中,只有是SACD例外,SACD是連續的數字聲音,是唯一勝過模擬聲的數字聲。但是SACD價格太貴,品種太少。在SACD沒有普及之前,模擬磁帶的聲音是絕對勝過數字CD的聲音的。但是,又是為什麼,CD唱片最終戰勝了模擬磁帶成為音樂載體的主流了呢?這完全是因為經濟原因造成的:一盒空白磁帶成本要幾元錢,一張CD唱片的成本只要幾毛錢。而磁帶的售價頂多十幾元錢,但正版一張CD唱片售價可達幾十元。巨大的商業利潤,促使唱片公司大力推廣CD唱片,並且利用媒體大力吹捧CD唱片的音質,貶低磁帶的音質。也就是說,CD唱片取代模擬磁帶是為商業利潤髮展的需要,而不是為提高音樂載體音質的需要。因此,幾乎所有音樂消費者被他們忽悠了。等到音樂愛好者們覺醒,已經為時已晚,模擬磁帶的輝煌年代已成過去了。就象當年磁帶取代黑膠唱片一樣。歷史真實有驚人的相似。

外郵之窗


因為模擬設備成本太高,磁帶和播放設備都比數字產品高很多倍,一張CD唱片製造成本幾毛錢可以了,但是一盤優質磁帶成本是CD的很多倍,很多人以為CD比磁帶好聽其實是錯了,優質的磁帶音質比CD好,因為市場上劣質磁帶導致了人們對磁帶的誤解。

磁帶是模擬信號聲音是連續的,聲音沒有那麼冷。說磁帶不如CD好聽的朋友肯定是沒有聽過優質磁帶和優質播放設備播放磁帶的聲音。如果聽過開盤機和金屬帶的聲音您會馬上否認CD是最好聽的。


陽光音頻馬師傅


作為一個80後講講上學時用過的隨身聽。初中時代第一個真感覺好的隨身聽是愛華當時花了350塊,當然磁帶必須是原版的10.5元。後來去北京見到了松下超薄全金屬材質的時價1350,就算留到現在,那種工藝也是牛逼。再後來就升級到了索尼的CD隨身聽,耳機也開始換耳麥了。真是享受啊。高中時應該是全學校唯一一個MD依舊是SONY。就是盤不好買,只能先刻錄,但是體積小,裝13絕對沒毛病。價格也貴。最後的總結就是松下機身做的精美,原裝耳機音色有點硬。索尼音色最適合自己。索尼大法牛逼是有歷史的。當時還不知道,歐洲品牌多牛逼。這些已經足夠裝逼,也足夠滿足需求了。具體型號都忘了,磁帶也沒了,CD盤也沒了。只有回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