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商祖白圭,師從鬼谷子,早期入朝為官,後棄政從商,聚沙成塔,一步步活成人生贏家。

要不說鬼谷子是個神人呢,也不知誰是因誰是果,這老師傅怎麼就那麼巧,別人不傳,非得把經商之道傳給了白圭,後來的白大商人。

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白圭一開始可不是衝著做生意去的,那會兒的文人哪個樂意做買賣,可不都是奔著入朝為官,為大王分憂,為百姓造福的嘛。

當然,說是必須這麼說,誰知道他們自己怎麼想的呢。

反正,白圭一開始也當官去了,而且官位還不低,在魏朝當了個宰相。

不得不說,白圭還是很值得稱讚的,一心想著百姓,確實也做了很多好事,最實際的是他解決了魏國都城大梁的水患。

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白圭雖然繼承了生意經,但他還是跟著鬼谷子學了不少理論知識的,要不他也不可能同意呀。

白圭在腦海裡翻翻撿撿,把有用的知識背的滾瓜爛熟,然後就上了戰場了。

他找了個合適的地界建了個大壩,完美的解決了當地的水患,還命人把螞蟻洞都堵上,害怕螞蟻把這大壩給啃了,可見他是知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個道理的。

且不論他不咋道德的把自己家的水引到鄰國禍禍別人去了,也不說他自誇比大禹厲害的時候被孟子用事實打了臉,就對魏國百姓而言,白圭的確是做了件有利於民的事情的。

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本來白圭當官當的好好的,誰成想魏國能越來越腐敗呢,白圭一看,這樣可不行,這樣下去要完啊,我不能再給他打工了,我得到別的國家面試去。

是不是有人覺得,你一個大臣,怎麼說跳槽就跳槽,沒有一點心理負擔嗎?

其實,戰國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祖國的概念,不過就是換一個地方打工而已。

離開魏國後,白圭先後去了中山國和齊國,對著當地的君臣百姓仔細觀察了一番,發現這兩個國家差不多也要完。

君臣不仁,國庫空虛,還不講信譽和聲譽,在這地方為官整個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了眼睜睜看著它滅亡,順帶搭上自己的性命之外,別無他法。

後來,白圭就來到了秦國,最後天下大一統的秦國,如果他當時留在了這個地方,肯定不用擔心亡國。

不過也是趕寸了,那會正趕上商鞅變法時期,商鞅變法有一條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重農抑商。

這不扯呢麼,我白圭是以什麼聞名天下的?商祖啊!經濟學家呀!我能忍你那個呢!道不同不相為謀,拜拜了您吶!

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這下可怎麼辦呢?以找工作的名義在各國旅遊了一圈的白圭,突然發現當官心太累,不光要操百姓的心,還得操君王的心,說不定哪天一個沒留神翹辮子了都要可能,算了,單幹吧!

可是幹什麼好呢?

嘖嘖,這時候,就顯現出鬼谷子先生的先見之明瞭。

你是我學生,我得給你留個後手啊,別等到官沒得做了,回頭連個吃飯的手藝都沒有。

白圭當然也知道老師的苦心,對著寶貝經濟學千恩萬謝了一通,然後仔細琢磨一番,就著手準備了。

那時珠寶生意正盛,跟風一下,應該也能掙不少。

不過如果他只是做點小生意,勉強糊個口,也不可能被後世稱為商祖了。

仔細觀察研究一番後,白圭決定從廣大人民群眾的胃下手。

“民以食為天”,“要抓住一個人的心,就要抓住一個人的胃。”這些名言歘歘的竄進白圭腦海裡,好,決定了,就是你了,糧食。

他是誰?竟能從政為相 經商為王

白圭經商與從政一樣,始終固守著最初的本心,為民造福。

他在糧食成熟的季節購進穀物,出售絲織品、漆器等手工業產品,又在蠶繭收穫的季節收購絲帛,賣出糧食。薄利多銷,不壓不抬,價格公道,恰好與哄抬物價的黑心商販在市場上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天文學是個好東西,白圭很擅長,他經常能從天氣變化中預測到糧食的收成情況,及時儲備糧食,以幫助人們順利度過危機。

作為商人時刻關注民生,這和白圭年少時受到的教育與曾經為官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商人分兩種,良商與奸商,毫無疑問,白圭屬於前者,他始終信奉著以仁為本。

正因為擁有這樣的品格,白圭才能被後世選舉為商人的祖師爺,這樣的觀念才能延續在一代代經營者的理念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