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釋一下“形而上學”?

浩浩59170


形而上學,這個詞有三種含義。


一種是黑格爾的,他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馬克思繼承了辯證法思想,也就是我們教材裡常提到的形而上學,表明的是片面、僵化看問題的思維方式。要想有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黑格爾提到的形而上學,可以簡單地把錯誤的思維方式通通歸類為形而上學。


第二種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學",其實也就是西方的哲學,思考本體和存在、運動等哲學問題。


另一種"形而上學"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易傳》中說"形而上學謂之道,形而下學謂之器","道"、"器"之分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甚至佛家,都把對"道"的追求當成終身的、無止境的。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的形而上學,大致可以認為形而上學就是道,沒有具體的用途(有具體用途的叫做器),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時時起作用。

其實,形而上學這三個意思已經在使用上產生了混淆,乾脆就把形而上學這個詞留在教材中單獨使用。說到中國文化就直接說"道"、"器"就行,不必這麼麻煩地解釋一通。


幽幽南山客


打個比方

我們正在解一道數學題,我們的解題思路就可以被認為是“形而上學”,解題所列的具體的算式可以認為是“形而下學”。

形而上學就是研究“是什麼”的學問;

相對的,形而下學就是研究“怎麼辦”的學問。

我們通過形而上學的解體思路,理解了這道題,懂得了這道題是什麼,有什麼條件,提出了什麼問題,再通過形而下學的具體方法,給出這道題目的解題過程,得出了這道題目的答案。

如果形而上學的解題思路錯了,再好的形而下學的解題方法也無法帶來正確的答案;

如果形而上學的解題思路偏了,我們可能需要走更多的彎路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簡單的說

對於世界這個更大尺度的題目來說,形而上學研究的是世界在整個時間軸上整體的生命週期,進而來認識這個世界;

形而下學研究的是世界在時間軸的一點上那一瞬間,某一個局部的具體的形態,解決的是一角一隅的問題。

《易經·繫辭》: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研究“形而上者”的學問,就是形而上學,在正統的華夏思想看來,就是“道易”思維。

形而上學也就是對“道”的闡述,我們通過這樣的思維來觀察世界,認知世界;

研究“形而下者”的學問,就是形而下學,我們在“道易”的指導下,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具體問題。


平凡2850


“形而上學”這一概念,是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得的一部著作的名稱,即《物理學之後》翻澤過來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後來人安德羅尼柯在編輯他的著作時,把論述超感覺以外對象的書,安排在有形體的物理學之後,並以此定名(《物理學之後》)。

《物理學之後》這部書一共收集了14篇文章,主要內容類似於中國古代所說的“道”。所以,這部書傳入中國以後,翻澤家嚴復根據《易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譯作“形而上學”。“形而上學”這一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易經•繫辭上》中說完“形而上者謂之道”之後,緊接著又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從全句來看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有區別的。《易經》認為“道”和“器”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道”、“器”相互作用發生的變化,叫做“變”。順著變化而推廣發揮,叫做“通”。取此變通之理而施於天下百姓,叫做“事業”。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則認為,“非物質存在”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他還把《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和神學一併稱為“第一哲學”。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對象中自身靜止和運動的原因,永遠是獨立自主”的。還認為一切構成都是具體事物的簡單堆積,都是孤立的,沒有聯繫的。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易徑》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所包含的哲學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所包含的哲學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嚴復不過是借用了“形而上學”這個概念而已。

黑格爾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是反辯證法的,是反辯證法的同一語,是不可接受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的,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是永遠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其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內部,而在於事物的外部,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從而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也不接受《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理論觀點。

這種《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曾於十五世紀下半期到十八世紀,在歐洲廣泛流行,而且派生出了許多以《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為理論基礎的哲學流派。如庸俗進化論、相對主義、折衷主義等等,都是《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變種。



遼西布衣10


形而上學一詞,來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通俗說法就是“玄學,”比如“三玄”:《老子》、《莊子》、《易經》。也稱“出世的哲學。”西方哲學中的這一部分,由嚴復翻譯過來就稱為“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大致分三個部分:本體論、精神學、宇宙論。

一、本體論

又叫本質論,研究關於本質的抽象概念。就比如一張桌子,它的本質是什麼?桌子只是它的名稱,它的本質是木頭或者金屬。木頭的本質又是纖維,金屬的本質是元素等“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追根問底,這就是“本體論。”

二、精神學

又叫靈魂學,研究精神意識、靈魂、上帝的學問。著名的有黑格爾和胡賽爾的《精神現象學》。莊子夢蝶也屬於精神意識學,到底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究竟是夢中的現象是真實的,還是醒來後的是真實的?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科學”的精神學,它證明靈魂也是一種物質。這些靈魂物質是如何產生的?最終會到什麼地方去?是誰掌控著它們?這個神秘的超能力者是否就是造物主“上帝?”

三、宇宙論

宗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宇宙,但哲學家們認為“上帝”是自然神,是一個抽象的、沒有人格的自然超能量創造了宇宙。對宇宙的生成以及持續性等方面的研究,就叫做宇宙論。



霍大勝


用中國的俗話說:有形而上學思想的人,就是一個死腦筋!!



1>本義→"形而上"是"抽象"的意思,"形而下"是"具體"的意思。

原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語出<>,其意為: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上"的學問/學說"是指:講道理的,即比較抽象的學問和知識,哲學就是這類知識。

"形而下者為之器"→"形而下"的學問/學說是指:具體的學科知識。例如:物理學。

2>"形而上學"的前世今生

A>"Metaphysics"原是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名字,原意是"物理學之上"→中文譯為<>,是嚴復借用<>之句而譯。

B>笛卡爾在<>中把人類的知識用大樹作比喻,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樹根;一般性基礎的知識,這些知識是論述一般的道理/原則,是人類知識的基礎,→叫"形而上學"。

第二部分:樹幹,即物理知識。

第三部分:樹技,其它自然科學。

第三即為"形而下學"。

C>"形而上學"從13世紀起是哲學的代名詞,用以指研究超經驗的抽象的學問。

在黑格爾提出辯證法以後,哲學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形而上學成為辯證法的反義詞。

"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辯證法:→用聯繫的、運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在馬克思的哲學裡,形而上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用中國的俗話說:有形而上學思想的人,就是一個死腦筋!!


月亮TA爹爹


從《易經》繫辭的說法上看,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在意識形態上,只有兩類,就是:“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當然,這兩者也是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或享樂得到不同的改變。“形而上者”是人群中有辦法、解決難題的人,能給人們生存、工作帶來方便和簡單的,便人們產生快樂感。“形而下者”是意識狀態簡單的人,尤其對人與自然之間感覺模糊的人。這樣的的人,也是人!他們可以在人類社會中擔負責任。也就是充當器物。人類社會發展到當今,社會化的生產和生活已經是常態了,如果缺少器物,可以想象,我們人類社會將無法正常運行。當然,我們的社會運行並非完美,這也恰恰證明了有些人的“形而下”!不知這樣解釋是否符合我們中國人聖賢的初衷。其實,“形而上學這”這個詞的由來,是因為日本的一個學者在翻譯古希臘安德羅尼柯編纂亞里士多德著作中“物理學”,當時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由於日本人的文化無法解釋哲學一類的超經驗的詞語,所以就用《易經》中的“形而上”的詞語,把這部書的名釋為《形而上學》。後來,唯物主義學者,對這部書有一定的批判。


用戶2352353803044


從前,有一戶姓形的人家,生了個兒子,就叫“形而”,轉眼到了七八歲的光景,老形送形而到學堂,天天是“之乎者也亦焉哉”,搞得形而暈頭轉向,是為“形而上學”。放學回家,形而與小夥伴們一起割青草、放牛羊、做玩具、摔泥鍋,逮魚摸蝦捉知了,看日月星辰做遊戲,是為“形而下學”。

言歸正傳,現在說說中國的“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質,“形而上”,就是指超越有形的物質之上,“學”就是學問學說。“形而上學”就是指脫離了具體事物,超越有形的物質之上的學問,例如哲學、邏輯學。“形而下學”指的是存在於具體物質中的學問,即研究物質運動,物質變化的學問和學說,例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


莊家漢喝寶豐酒


《道德經》札記之三:當亞里士多德遇見老子

老子和亞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學的兩個代表性符號。本文仿電視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嘗試從這兩種哲學思想並行同存關係比較的角度解讀《道德經》。

上古的中華大地,從伏羲氏的手中誕生了一部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的奇書---《易經》,人類最早的哲學書籍。

幾千年後的春秋戰國,老子為換取出關歸隱的通行證,連夜奮書,留下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鉅著---《道德經》,成為中國哲學的起源。

往後兩百年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寫下了被那個特斯拉的牛人馬斯克總愛掛在嘴上的第一性原理---《第一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起源。

東西方哲學就此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道,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發源於《易經》,弘揚於《老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自然沒有疑問,可怎麼跟老外扯上關係?事情是醬紫的,札記二不是提到了《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即“道是形而上”,形而上又是什麼東東?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研究的範疇。亞氏認為第一性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他的徒子徒孫覺得很有道理,可又不知道該歸於什麼範疇,就創新了一個名詞“Metaphysical”,後人借鑑易經,把第一哲學譯為形而上學,又稱玄學。形而上者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其存在的眾多證據,但卻說不清楚是什麼。屬於精神方面的宏觀範疇,抽象的理性思維,故而老子也稱其“玄之又玄”(見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作為形而上學的巔峰之作,更是統攝天地人萬事萬物,成為哲學的終極理論。


王強的價值經營


本人給出最簡單通俗的解釋:

形--具體的事物

而--連接詞

上--指方位在上面

學--學問、學科

形而上,就是指在具體事物之上,即拋開具體事物,高高在上。

形而上學,就是研究超出具體事物現象之外的(之上),抽象的有關事物運行規律的學問。比如哲學。

形而上學是正兒八經的高大上學問。

不過,現代形而上學一詞也有了貶義,是指不切實際(形而上)的思想、工作等。


驫犇鱻


形而上學,最簡單的哲學解釋,即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去看世界。與辯證法相對立。如果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可以理解為“形而上”之學,只看重事物的形象或表面,上,以之為上。只看見表面從而忽視了事物的聯繫與內在規律。

形而上學,這個哲學名詞,從另一個角度考量著我們今天的人們。急躁冒進,圖省事是社會的通病。外來語不翻譯,直接拿來用,比如,vcd dvd GDP LED……漢語言非常豐富,有什麼物體不能表達呢!

元素週期表上加的金字旁、羥、砼…就是近乎完美的翻譯或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