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农业——国之根本。

宁夏,农耕历史悠久,自秦代开始就进行屯垦,兴修水利,开创引黄灌溉的历史。唐代,宁夏平原便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现今,宁夏耕地194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前列,引黄灌区是全国十二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新消息报记者 陈永峰

农业篇

宁夏粮食产业经历了三个标志性发展阶段:

1958年至1978年,宁夏人克服自然灾害和生产物资缺乏的不足,历时20年,总产量迈上100万吨的台阶;

1978年至200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粮食生产加速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水平;

2008年至2017年,粮食生产实现从“数”到“质”的转变。201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68.2万吨,是自治区成立初期的5.3倍,粮食平均单产316.5公斤,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5位,居西北地区之首。人均牛奶、牛肉、羊肉占有量,分别达到269.1公斤、20.3公斤和20.6公斤,分别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倍、4倍和7倍。

……

看到这一连串骄人的数据,作为宁夏人,是不是幸福感爆棚?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这里的蔬菜直达香港。记者 韩胜利 摄

不但如此,宁夏蔬菜还是全国优质品牌蔬菜的代表呢!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冬,基本都要提前储备土豆、白菜和腌菜。现在可不一样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宁夏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90年代大面积推广节能日光温室,全区蔬菜生产实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宁夏还被农业部确定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

2017年,蔬菜年人均占有量822.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2.4公斤。宁夏菜心还成了香港市民的首选菜,全区11家供港蔬菜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称号。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黄河金岸,鱼米之乡。记者 季正 摄

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宁夏人是不是很有口福!

宁夏虽小,特色明显。2002年以来,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82个;中卫硒砂瓜先后进入北京奥运会、宁夏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盐池滩羊屡屡上国宴餐桌、中宁枸杞更是名甲天下……

“肩挑人挖,二牛抬杠”,这一最早也最熟悉的农耕场景,现在已很难见到。自2005年开始,宁夏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目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水稻耕种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您可能想象不到,现在不仅仅是传统作物实现机械化播种收割,病虫害防治都由无人机来喷洒农药,除草由除草机来代替人力,葡萄有施肥机和埋藤机,芹菜有专门的收获机,番茄还有分级机,这些农田里的“机器人”,不少都是我区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更是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操作现代化农机具进行作业。记者 季正 摄

自古,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而今,如果不想种地,完全可以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获取一部分收益,或者交给专业的农机作业公司替您耕种,您只需交纳一定的托管费用,就可坐收粮食。这种农村土地改革和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完全颠覆了传统。

不仅如此,当代农民开启“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国内外,田园风光也被当作一种资源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已成宁夏振兴乡村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农业总产值从设立自治区初期的2.2亿元增加到536.4亿元,增长了243.8倍;农民收入由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的116元增加到10738元,增长了92.6倍。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宁朔通用机械厂为西干渠正在赶制120辆小车。 朱康乐摄于1959年11月27日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吴忠市东风公社罗渠大队社员在稻田插秧。马忠义摄于1978年

「六十载光影记忆·镜头里的宁夏变迁」从“二牛抬杠”到无人机除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