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賣油翁》是長時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散文。小珏讀書的時候,這篇文言文是為數不多比較喜歡的。因為它短,背誦的壓力較小,而且情節緊湊,言簡意賅,也很容易理解。反過來說,這也彰顯了作者歐陽修文道並重的藝術主張以及一代文章宗師的深厚功底。

這個故事情節並不複雜,講述陳堯諮射箭的射術高超,洋洋自得,再通過賣油翁從錢孔滴油的絕技,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作為給中學生準備的文章,《賣油翁》確實能讓讀者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不變真理。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然而,在大多數教科書中,基本上將歐陽修的這篇文章一字不改地收錄進來,卻不約而同刪去了最後一句話。一般來說,古文講究的就是文章結構,最後一句話即要點名主旨,闡述作者的看法,為什麼會刪掉呢?我們先來看看刪掉這句是什麼: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這句話一下子引出了莊子的兩個典故。一是我們熟知的庖丁解牛,二是較為陌生的輪扁斫輪。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養生主》,是指一個叫做丁的廚師,通過向梁惠王講解解刨牛的技巧,闡述了面對複雜多變的事物,只要摸清楚了客觀規律,再加以反覆實踐,便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成為各方面的專家。

這個故事同樣也選入了中學課本,而且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同時一口氣誕生了“目無全牛”、“遊刃有餘”、“躊躇滿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等五個成語。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輪扁斫輪則出自於《莊子•天道》,這是說一個叫做輪扁的手藝人,他不好好製作車輪,專心本職工作,反而對在看書的齊桓公大發感慨。他的意思是自己的手藝,既不是看書得來,也沒有辦法教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在古稀之年依然不斷練習,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君主讀書也一樣的,不親身去體會,而是去讀那些已經死去的聖賢人的書籍,沒有多大的幫助。

這個故事純屬於莊子虛構的,主要還是講述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同時也暗含不要拘泥古法,要懂得變通以及心手相應的道理。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為什麼《賣油翁》原文中包含兩個典故的最後一句話,會在大多數教科書中被刪除呢?其實,這篇文章來源於民間流傳的《筆說》一書,文辭當然沒有這麼優美,歐陽修將素材加工之後,潤色不少,並加上了“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這一句後,收入《歸田錄》。

這三個故事有其相通之處,都是指身居高位者,善於傾聽普通匠人的教授,並且將“術”引申為“道”,從而昇華了主題,上升到了另一個境界,這不僅僅是觸類旁通、熟能生巧,更是到了一個從自我到無我的境界。

教科書為什麼刪去《賣油翁》最後一句話,讓我們少學了兩個典故

然而,刪除的理由,大概還是因為古文理解上的差異。庖丁解牛,後人領會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然而當時莊子是將其放在《養生篇》之中,意思是要想活得快樂長壽,就要將融合於天道,瞬間會將中學生凌亂。輪扁斫輪則有不重視書本知識的一方面解釋,這讓容易讓捧著教材的中學生誤解。

所以,最後一句雖然精妙,也將文章的主旨提煉出來了。但是,如果說作為教材選用,確實也有刪去的道理。不知道讀者您讀過的教材有沒有這句話,您認為該不該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